学科分类
/ 13
243 个结果
  • 简介:民事时效,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传统民法把时效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两类。所谓取得时效,是指非财产所有人在一定期间内持续占有他人所有的物因而取得该物所有权的法律制度。所谓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不行使其权利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时期即丧失权利的法律制度。在我国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前,许多

  • 标签: 取得时效制度 占有人 消灭时效 占有财产 财产所有人 我国民法
  • 简介:不少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多元利益主体的不同诉求将使社会管理进入复杂局面。其中,利益均衡是一个核心问题。从经济学角度看,社会公平要求决策者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公平要求决策者调节各社会成员间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以缩小因社会分工造成的贫富差距;从政治学角度看,社会公平要求决策者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提升全民福祉。

  • 标签: 社会公平 成果 改革 共享 国民 经济学角度
  • 简介:我国法律关于民事检察制度的规定存在不完善之处,应该强化检察机关在民事审判中的检察监督职能,除抗诉权外,还应赋予检察机关发现错误权,包括调卷权、听审权、调查权;建议纠错权;提请惩戒权;立案、侦查权等。

  • 标签: 民事检察 抗诉 审判监督
  • 简介:在德国,民事诉讼是国家通过司法手段规范私人冲突的公共行为,其目的是维护个人权利,并对案件争议中整个私法体系的适用作出贡献。在德国民事诉讼一系列原则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当事人处分原则、当事人陈述原则和当事人有权获得正当程序原则的确立及其适用。具体而言,就是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提出申请,陈述事实和提出证据;各方都应有机会知道对方的观点,以便作出评价和反应。陈述的权利包括提出法律抗辩的权利,虽然当事人没有义务必须这样做,但法院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当事人的抗辩和主张。

  • 标签: 德国 民事司法 改革 当事人 抗辩制度 缺席判决
  • 简介:证明责任的分配是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时被再度搁置而又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罗森贝克的"规范说"严格依据法律条文的表述方式(条文结构)来分配证明责任。经由若干例证及拓展分析可发现,中国民事立法者很难说已经具备了按照"规范说"来设计法律条文的表述方式的自觉意识。因而,目前暂不宜将"规范说"作为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将来若要奉"规范说"为一般原则,需要我国民法界的深度协力参与,尤其有赖于未来民法典的编纂者在设计法条表述时充分考虑证明责任的分配问题。

  • 标签: 罗森贝克 民事诉讼法 证明责任分配 规范说 民事立法
  • 简介:笔者认为,财政与国民性二者之间紧密相关。近现代"国民性"问题研究尽管看到了国家制度对国民性的决定性作用,却忽视了国家制度对国民性影响的具体路径与枢纽——财政税收制度。百年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步履维艰,或与我们对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关于财政对"国民性"的培育和塑造功能之认识严重不足有关。财政体制优化是"国民性"培育和塑造的核心途径,财政启蒙是国家现代化转型的思想前提。而培育和塑造国民之独立自由精神是"国民性"重建的最高目标,培养国民公正平等精神则是"国民性"重塑的根本目标。

  • 标签: 财政 国民性 机理 自由 公正
  • 简介:基于时间脉络,即从1806年旧民事诉讼法典到1975年新民事诉讼法典,再到如今,法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演变在其法典化的历史过程得到充分揭示。法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是法国法律文化的呈现。这部法典化的法律是法律安全的源泉。民事诉讼的法国理念现在坚持着合作原则,即在当事人权利和法官权力之间构建一种平衡。

  • 标签: 民事诉讼 法典化 历史演变 诉讼 理念
  • 简介:<正>一、日本的修宪问题1.现在,宪法修改问题成为了日本国民最大的议论话题。各政党都已经公开发表了关于宪法修改程序的法案纲要,而且,以司法界为首,财界、新闻界、文学界、宗教界以及其他更多的各种市民团体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书和愿望书。目前,国会正在举行会议,估计迟早都要对《日本宪法修改国民投票法

  • 标签: 投票人 宪法修改 修改程序 限制性规定 宪法修正案 地方公共团体
  • 简介:<正>一、改革开放前的民事立法(一)建国初期的民事立法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纪元。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新中国的民事立法同整个法制建设一样,并没有沿着民国时期的法制轨迹发展,而是在废除旧的法统的基础上,根据新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需要,重新构建新中国的民事法律制度。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并无独立的民事立法,历代封建王朝颁发

  • 标签: 民事立法 民事法律制度 民法通则 民事法律行为 侵权行为 民法理论
  • 简介:执行听证制度有利于增强执行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有利于增强执行裁决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有利于提高执行的效率,有助于缓解我国的“执行难”然而,该制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还不成熟和完善,应规范民事执行听证范围、建立裁执分离机制、规范民事执行听证程序,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标签: 民事执行 执行听证 司法公正
  • 简介:大学章程是介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之间的规范性文件。因民办高校的性质、运行机制和经费来源不同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章程也自有其特征。不同地域间民办高校的比较反映民办高校办学规范性参差不齐,且与国外的民办高校存在较大的差距。针对民办高校章程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强化民办高校举办者依法办学理念、增强民办高校章程的制定过程的民主性、对民办高校是否营利予以分类规范以及诊断并帮助民办高校完善内部管理体制等举措解决。

  • 标签: 民办高校 章程 问题 对策
  • 简介:<正>一、引言二、现行民事上诉制度的缺陷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三、完善第二审程序的思考——审判权与上诉权的制衡四、实行有限三审终审制之构想五、严格限制再审程序的启动六、结语一、引言上诉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担负着多样化的司法功能,并且需要在不同的价值目标之间进行平衡与取舍。由于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许多国家的民事上诉制度无论是在制度

  • 标签: 再审程序 上诉权 第二审程序 三审终审制 第二审人民法院 现行民事
  • 简介:本文首先考察中国对外国民法继受的三个历史阶段的立法。即从20世纪初期至40年代的立法,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立法,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的立法;其次指出了在目前的民法典编纂中存在的重要争议;最后本文认为中国对外国法的继受是"单一继受"转向"多元继受"的结果,未来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将会带有更多的"多元复合"色彩。

  • 标签: 外国民法 继受 中国民法典
  • 简介: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为某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或减费的法律帮助,以保障其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司法救济制度。本文从德国民事法律援助的制度设计入手,分别从庭外法律咨询援助和诉讼费用救助两个方面对德国民事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申请条件、批准程序和效力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对德国民事法律援助的主体、机构设置进行了介绍,着重分析了德国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特点。

  • 标签: 法律援助 诉讼费用 司法救济
  • 简介:证人证言已成为现代各国民亨诉讼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证据,我国现行的民事证人制度,由于司法传统、诉讼模式、价值取向的选择原因,导致证人立法内容疏漏或缺陷,造成诉讼中法官职权主义居主导地位,证人权利义务被极度忽视,从而严重制约了证人作证制度效果的发挥。一方面要对证人不履行作证义务予以法律规制,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关证人权利方面的相关立法,以完善证人权利、义务统一性的有效机制。

  • 标签: 证人 权利构建 义务规制
  • 简介:在民事诉讼中,待证事实被证明到何种程度时法官可形成内心确信,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才能完成其举证责任,我国法律并未在此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理论界也并未形成共识,但它却又是司法实践中极其重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此问题及其所依据的诉讼理念作一探讨。

  • 标签: 民事诉讼 证明标准 内心确信 诉讼理念 法官 国法
  • 简介:"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流传于民间的这句俗语反映了人们对于司法状况的不满,尤其反映了存在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起诉难"的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种的,首当其冲的是民事诉讼法对于当事人提起诉讼设置了严格的条件和审查制度。法院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接受或者拒绝当事人保护权利的请求。这一状况与民事诉讼救济权利的制度目的有根本冲突,这就需要从理论上探讨我国现行起诉

  • 标签: 我国起诉 条件研究 要件我国
  • 简介:《法国民法典》中存在一个特殊的合同——和解(transaction)合同,即"当事人通过相互让步解决或预防争议的有名合同"。鉴于其标的的特殊性——争议或纠纷,法律赋予和解合同终极的既判力。和解合同呈现出合同起源和裁判效力的混合性质。一方面,它在救济途径上不同于生效裁判,采取合同无效救济途径,并非诉讼上的再审程序;另一方面,它在合同无效事由的追究上,体现出与一般合同的特殊性。和解合同随着ADR的推广从民法典领域进入纠纷解决领域:当事人一方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法官直接赋予和解合同执行效力。此程序正好与我国新确立的诉外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相似;因此,通过与法国和解合同的比较法研究,可以寻求完善我国诉外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之借鉴经验。

  • 标签: 和解 调解 合同 裁判 司法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