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背景: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传染类疾病第二位。目前对于肺结核的病理诊断方法主要有传统的抗酸染色和新兴的免疫荧光染色,不同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目的:探讨免疫荧光染色与传统抗酸染色在肺结核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得出最适合于病理实验室的抗酸杆菌检测方法。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在眉山市中医医院就诊时临床怀疑为肺结核的病人进行肺穿刺且组织学诊断为肉芽肿性炎伴干酪样坏死的组织学标本183例,每例由科室技术老师按标准操作制作两张切片后分别进行传统抗酸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比较两种方法的镜检表现和阳性检出率。结果:结核分支杆菌在免疫荧光染色法时镜检更清晰,阳性检出率更高。

  • 标签: 肺结核 免疫荧光染色 抗酸染色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针对溢脂性皮炎患者接受检验过程中应用真菌荧光染色法进行检验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我院就诊的疑似溢脂性皮炎(共抽取100例)分为参照组(50例,采取氢氧化钾湿片法检验)、研                                  究组(50例,真菌荧光染色法予以检验),之后分析2组的阳性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阳性检出率:42.00%(21/50)、参照组总阳性率为14.00%(7/50),研究组概率相对更高(P

  • 标签: 真菌荧光染色法 溢脂性皮炎 氢氧化钾湿片法 检验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X线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细胞染色体和微的影响,以保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方法:选择363名介入放射科医生作为研究成员,435名未接触过电离辐射的健康从业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微进行培养、检测和分析。结果:介入放疗组总淋巴细胞偏差率(0.11%±0.373%)明显高于对照组(0.02%±0.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0,P

  • 标签: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 染色体畸变 微核率 电离辐射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印迹法对于抗抗体的检测准确性。方法:从我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疑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共计1000例,经过实验条件筛选之后,选择8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对800例患者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印迹法进行抗抗体的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采用蛋白印迹法诊断的正确率高于间接免疫荧光法,采用蛋白印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都优于间接免疫荧光法。结论: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疑似患者,采用蛋白印迹法准确率更高,更能够帮助患者确定治疗方案,因此该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法 蛋白印迹法 抗核 抗体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采用荧光染色法针对念珠菌在儿童皮肤上筛查,同时对比KOH法观察二者效果。方法:对某医院皮肤科儿童皮肤念珠菌感染患者标本运用荧光染色及KOH法检测,对比二者效果并分析。结果:某医院皮肤科患者念珠菌感染运用荧光染色法及KOH法阳性率为分别为40.91%,22.22%。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二者检测方法对儿童不同部位检测阳性率有所差异。其中面颈部检测出阳性率分别为53.33%,6.67%,手足检测出阳性率分别为25.49%,25.49%,外阴检测出阳性率分别为55.56%,44.44%,体股检测出阳性率分别为48.94%,31.92%,指甲(趾甲)检测出阳性率分别为29.73%、13.51%。检测过程中,皮肤湿疹样改变分别为70.58%,61.76%,皮肤擦烂红斑样分别为51.6%,48.38%,手足糜烂样表现分别为58.58%,52.94%。甲沟炎样表现分别为54.05%,48.65%。

  • 标签: 荧光染色法 KOH法 儿童皮肤科 念珠菌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皮肤浅部真菌检查中应用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均对其采用荧光染色法、KOH湿片法以及真菌培养法进行检查,以真菌培养法结果作为金标准,对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检查后,100例患者均确诊为皮肤浅部真菌感染,其中荧光染色法检查阳性率为92.0%,KOH湿片法检查阳性率为79.0%,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疑似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患者采取荧光染色法进行检查具有更高的检测阳性率,其临床应用效果较KOH湿片法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荧光染色法 KOH湿片法 浅部真菌感染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现探讨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与印迹法检测抗抗体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入组样本选自2018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在我实验室接受检验的17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检测方式准确率。结果:研究组的检测准确率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其检测准确率显著,可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和用药。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GnRH-a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比较在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检查中应用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的效果。方法:以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为研究时间区间,甄选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患者82例实施研究分析,均实施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检测,比较检测结果差异。结果 荧光染色法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检测阳性率高于KOH湿片法(P<0.05),甲屑和毛发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合计荧光染色法高于KOH湿片法,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检查中应用荧光染色法的阳性率高于KOH湿片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荧光染色法 KOH湿片法 皮肤浅部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染色菱镁矿仿绿松石的染色处理的过程,记录和分析染色处理过程中的一些条件和原材料的要求,并将自己动手做的染色菱镁矿、市场上购买的染色菱镁矿以及天然绿松石的成品和原石在实验室的各种常规鉴定仪器下进行了检测,总结了各自的主要鉴定特征,并分析了绿松石仿制品的鉴别特征。

  • 标签: 菱镁矿 碳酸盐 染色 仿绿松石
  • 简介: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各界对能源消耗也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市场和社会对环保染色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植物染色能避免化学染料造成的污染问题,同时能满足不同的色彩需求。染色材料能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操作容易、快捷,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达到环保的目标。关于植物染色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历史上早有记载,古书和出土的文物彰显了前人的智慧。

  • 标签: 植物染色纺织品 染色性能 功能性
  • 简介:摘要:为保证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满足三相负载用户用电需求,在配电网新建或改造工程竣工送电前,及在线路检修完成向用户送电前,都必须进行三相线路相试验,相序和相位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送电操作。本文从理论分析和生产实例入手,总结介绍正确的配电网相方法,并分析配电网相异常原因。

  • 标签: 配电网 核相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2015—2020年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染色体畸变率与微率的水平及其分布特征,为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2020年在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接受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2 777名放射工作人员开展横断面研究,其中男性2 210名、女性567名,年龄17~69(27.6±6.8)岁,将受检者按年龄分为5组:17~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9岁。采用全血微量培养法制备受检者的淋巴细胞微染色体,应用全自动染色体扫描分析系统对每名受检者的100个淋巴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进行分析,统计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和无着丝粒体等染色体畸变类型,比较不同年龄组以及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受检者染色体畸变情况和微情况的差异。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染色体畸变和微的分布服从泊松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受检者年龄与染色体畸变率、微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2 777名受检者的染色体畸变(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无着丝粒体)率为(0.072±0.005)%、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畸变率为(0.016±0.002)%、染色体畸变细胞率为(0.068±0.005)%、微率为(0.43±0.01)‰、微细胞率为(0.40±0.01)‰、淋巴细胞转化率为(85.07±3.16)%。各年龄组间染色体畸变率、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畸变率、染色体畸变细胞率以及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受检者的染色体畸变率、染色体畸变细胞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93、0.931、0.691,Z=-0.929~-0.059,均P>0.05 )。与17~20岁年龄组相比,其余各年龄组受检者的微率、微细胞率均较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均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981~-2.510,F=4.922~52.860,均P<0.05);受检者的微率和微细胞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166、0.168,均P<0.001),而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197,P<0.001);21~30岁年龄组、31~40岁年龄组女性受检者的微率、微细胞率以及17~20岁年龄组、21~30岁年龄组女性受检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受检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26~-3.516,F=6.947、14.563,均P<0.01)。结论深圳市2015—2020年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染色体畸变率与微率均未超过国内文献报道的健康人群的本底水平范围,但有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需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与职业健康管理。

  • 标签: 体格检查 染色体畸变 微核,染色体不完整 淋巴细胞活化 放射工作人员
  • 简介:摘要:对位芳纶化学分子结构是影响其染色特性的主要原因,本文汇总了近几年来研究对位芳纶的染色方案与工艺, 结果显示,由于对位芳纶具有着高化学分子结构与高结晶性,小分子染料时无法穿透纤维大分子,直接影响着对位芳纶在防护服中的普遍应用和普及。所以研究对位芳纶的染料结构理论,对提高其染料特性和色牢度具有意义。研究对象为对位芳纶的材料即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目前,通过深入地研究对位芳纶的染色理论对于进一步提高其染料性能和色牢度有着重要意义。对位芳纶又名为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目前,在市场上经销的主要商品为对位芳纶。

  • 标签: 对位芳纶,染色 ,工艺研究,目标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795 nm近红外自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吲哚氰绿辅助黄斑手术后的眼底组织荧光表现。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眼科医院黄斑病变14例(1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玻璃体切除术中使用吲哚氰绿(2.5 mg/ml)染色辅助剥除距黄斑中心2个视盘直径范围的内界膜,或将残留黄斑病变边缘部分内界膜组织翻转覆盖于孔上。术后应用795 nm自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眼底组织荧光,以SD-OCT观察黄斑结构,记录患者视力。随访1~2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期末视力均提高。795 nm自体荧光成像观察,14只眼术后可见视盘周、沿视网膜大血管弓处呈高强荧光,内界膜剥膜区呈低荧光;8只眼可见内界膜翻瓣覆盖黄斑孔并于下方视网膜上,呈强度不同的高荧光。黄斑中心区表现3种不同荧光形态:低荧光、颗粒状高荧光及斑片状高荧光。随访期间,视盘周、视网膜大血管弓处荧光强度减弱,逐渐消失;内界膜瓣膜荧光及闭合的黄斑孔部位荧光减弱但持续存在。结论795 nm自体荧光成像可用于观察吲哚氰绿辅助的黄斑手术后眼底不同组织的荧光表现,吲哚氰绿在眼内组织的残留可能是术后荧光来源。

  • 标签: 黄斑变性 视网膜穿孔 玻璃体切除术 吲哚氰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护理配合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将在我院实施眼底荧光血管造影159例患者中展开,诊疗时间2021年11月—2022年5月,159例患者均接受护理配合,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配合护理干预的作用效果。结果:159例患者在造影检查前均未接受镇痛药物,患者不良反应症状表现轻微,在休息过后或积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后已逐渐好转。结论:在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通过结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推荐。

  • 标签: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染色体畸变检测在自然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1月对80例自然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检测,观察组接受染色体畸变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检测阳性率和检测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检测阳性率90%、检测成功率92.50%高于对照组70%、65%(X2=5.0000、9.0383,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肠癌组织中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6(MCM6)的表达水平,MCM6的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MCM6与PC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基于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分析MCM6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基于癌症基因组图集(TCGA)数据库及免疫组化实验分析MCM6和PC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相关性。分析MCM6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基于TCGA数据库及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分析在结肠癌中MCM6与PC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免疫组化结果证实MCM6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肿瘤分期相关(P=0.01)。在结肠癌中,MCM6与PCNA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M6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临床特征相关,提示其可作为结肠癌潜在的标记物。

  • 标签: 微染色体维持蛋白6(MCM6) 结肠癌 临床病理特征 肿瘤分期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虹膜病变在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影像中的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IFA联合FFA检查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糖尿病虹膜病变(DI)患者44例65眼,包括非增生性糖尿病虹膜病变(NPDI)组和虹膜红变组。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IFA联合FFA检查。应用IFA检查观察2个组虹膜影像特征和前房内荧光素消退时间,应用FFA检查观察2个组视网膜影像特征和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为避免患者对侧眼IFA检查时间存在统计误差,仅对双眼患者的单眼数据进行分析。结果IFA影像显示30例50眼为NPDI,14例15眼为虹膜红变。NPDI组前房内荧光素消退时间为(3.37±0.11)min,明显短于虹膜红变组的(6.02±0.2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1,P<0.001)。NPDI组和虹膜红变组FFA检查均见视网膜新生血管性强荧光。NPDI组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为20%(6/30),明显低于虹膜红变组的50%(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糖尿病虹膜红变可以通过IFA动态的影像特征和前房内荧光素消退时间来确诊,PDR合并视盘新生血管需IFA联合FFA检查来评估。

  • 标签: 虹膜疾病/诊断 糖尿病虹膜红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