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前列总体积、移行区体积、移行区指数与良性前列增生所致的膀胱出口梗阻严重性分级、IPSS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89例有症状的良性前列增生症患者的IPSS,膀胱出口梗阻严重性分级,经直肠超声检查测得前列总体积,移行区体积,并计算移行区指数,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上述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膀胱出口梗阻严重性分级与前列总体积,移行区体积,移行区指数间皆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410,0.498,0.575(P<0.01)。IPSS与前列总体积,移行区体积,移行区指数间的相关性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总体积,移行区体积,移行区指数与良性前列增生所致的膀胱出口梗阻严重性有关,其中移行区指数与膀胱出口梗阻严重性的相关性更强。

  • 标签: 前列腺移行区指数 良性前列腺增生 膀胱出口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测量前列膀胱角在良性前列梗阻(BPO)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80例下尿路不良症状患者检测患者最大尿流率值,不足10ml/s列入梗阻组,48例;超过10ml/s列入非梗阻组,32例。MRI扫描测定前列膀胱角(PBA),以PBA超过20°为BPO诊断标准,计算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以最大尿流量10ml/s为界定划分的梗阻组和非梗阻患者数量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PBA测量的敏感度为91.67%,特异度为96.88%。结论MRI检测PBA对于临床诊断BPO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临床。

  • 标签: MRI 前列腺膀胱角 良性前列腺梗阻 临床意义
  • 简介:男性到50岁以后几乎都会出现前列增生的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原因,是老龄和有功能的睾丸两者缺一不可,激素的改变及失去了平衡,导致了前列的增生。前列良性增生带给男性最大的问题就是排尿不畅,由于肥大的前列压迫尿道,使尿道狭窄,长期下去,膀胱中的尿不能排空,会出现尿残余,膀胱高

  • 标签: 前列腺 尿道狭窄 前列腺增生 尿道支架 男性 增生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良性前列增生(BPH)与慢性前列炎(CP)的关系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科收治的98例前列增生患者按病情分为BPH/CP组和单纯BPH组,对两组的病程、国际前列症状评分(IPSS)、前列体积、PSA水平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BPH/CP占比65.31%。合并慢性前列炎患者的病程、IPSS评分、前列体积及PSA水平显著高于单纯前列增生组。结论:前列炎症BPH的进展中起着促进作用,同时炎症会加重BPH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应给予积极治疗。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炎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切除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增生(BPH)伴膀胱出口梗阻(BOO)患者的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90例BPH伴BOO患者,均行TURP术。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前列体积、术前国际前列症状评分(IPSS)、术前残余尿量(PVR)、BOO程度、逼尿肌收缩强度、术前最大尿流率、术前膀胱初感容量、术前初始尿意容量、术前强烈尿意容量。根据患者的术后疗效分成良好组与不良组,经临床判断为治疗有效者纳入良好组(74例),判定为治疗无效者纳入不良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TURP的疗效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TURP治疗BPH伴BOO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有34例(37.78%)治愈,40例(44.44%)有效,16例(17.78%)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2.22%。不良组的前列体积≥55 cm3、术前PVR≥236 mL、BOO程度为Ⅳ~Ⅴ级、逼尿肌收缩强度弱、术前最大尿流率<2.66 mL/s占比分别为75.00%、68.75%、75.00%、75.00%、62.50%,显著高于良好组的39.19%、33.78%、29.73%、32.43%、29.73%(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前列体积≥55 cm3、术前PVR≥236 mL、BOO程度为Ⅳ~Ⅴ级、逼尿肌收缩强度弱、术前最大尿流率<2.66 mL/s是TURP治疗BPH的疗效影响因素(P<0.05)。结论TURP治疗BPH伴BOO患者的疗效与前列体积、术前PVR、BOO程度、逼尿肌收缩强度、术前最大尿流率有相关性。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尿道梗阻 膀胱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增生( BPH )患者的 膀胱内前列突入( IPP )程度 与下尿路症状( LUTS )、 前列体积( PV )、最大尿流率( Qmax)及残余尿( PVR) 间的相关性。方法:将 2015 年 8 月— 2018 年 2 月间、因 LUTS就诊我院泌尿外科的 280例 BPH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 IPP 程度, 112例为 IPP显著组( IPPL>5mm), 168例为 IPP非显著组( IPPL≤5mm)。采用国际前列症状评分( IPSS)评估患者 LUTS的严重程度,经腹超声测量患者的 IPP,尿流率仪测量 Qmax。统计分析 IPP与 PV、 IPSS、 Qmax、 PVR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IPPL 显著组患者的年龄、 PV、 IPSS评分、排尿期症状评分均高于 IPPL非显著组, Qmax 低于 IPPL非显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患者的储尿期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IPP 程度与年龄 (r=0. 182, P=0. 001)、 PV(r=0. 483, P< 0.001)、 PVR(r=0. 323, P< 0.001)及排尿期症状评分( r=0.503, P< 0.001)呈正相关关系,与 Qmax(r=一 0. 357, P< 0.001)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采用超声测量 IPP 可判断 BPH患者是否存在下尿路梗阻

  • 标签: 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 下尿路症状 最大尿流率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良性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中老年良性前列梗阻(BPO)患者的尿动力学分型,探讨经尿道前列切除术(TURP)治疗各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793例行尿动力学检查的中老年男性非神经源性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的病例资料。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无收缩者经膀胱镜检查诊断为BPO。尿动力学检查时膀胱充盈期自发或刺激可诱发的逼尿肌无抑制收缩诊断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O),LinPURR图提示逼尿肌收缩力减弱诊断为逼尿肌活动低下(DU),膀胱顺应性(灌注开始-灌注结束)下降定义为≤40 ml/cmH2O。根据检查结果将793例分为4型:Ⅰ型为单纯BPO,共164例(20.7%);Ⅱ型为BPO合并DO,共333例(42.0%);Ⅲ型为BPO合并DU,共267例(33.7%);Ⅳ型为BPO合并膀胱顺应性下降,共29例(3.7%)。Ⅰ~Ⅳ型患者年龄逐渐增大[(67.3±8.2)岁与(69.7±7.7)岁与(71.5±7.9)岁与(72.4±7.1)岁,P<0.05]。各型患者术前检查指标比较,Ⅰ型的储尿期评分[(9.1±3.6)分与(10.4±3.0)7分、(9.2±3.3)分、(10.4±3.1)分,P<0.05]、排尿期评分[(13.5±3.4)分与(14.2±3.5)分、(14.0±3.5)分、(14.2±2.9)分,P<0.05]、国际前列症状评分(IPSS)总分[(22.6±5.4)分与(24.7±4.9)分、(23.1±5.3)分、(24.6±4.7)分,P<0.05]显著低于其他各型,最大膀胱容量[(332.6±83.2)ml与(221.4±80.8)ml、(286.7±108.2)ml、(242.3±103.4)ml,P<0.05]、功能性膀胱容量[(215.2±90.0)ml与(148.5±76.0)ml、(154.9±87.2) ml、(121.2±72.9)ml,P<0.05]显著高于其他各型。Ⅱ型的储尿期评分[(10.4±3.1)分与(9.1±3.6)分、(9.2±3.3)分,P<0.05],夜尿次数[(3.7±1.8)次与(3.2±1.8)次、(3.2±1.6)次,P<0.05],IPSS总分[(24.7±4.9)分与(22.6±5.4)分、(23.1±5.3)分,P<0.05],生活质量评分[(4.9±0.9)分与(4.6±0.9)分、(4.6±0.86)分,P<0.05]显著高于Ⅰ型、Ⅲ型。Ⅲ、Ⅳ型的残余尿量高于Ⅱ型[(121.3±96.4)ml、(121.3±96.4)ml与(71.2±73.5)ml,P<0.05]。Ⅳ型的储尿期评分[(10.4±3.1)分与(9.1±3.6)分、(9.2±3.3)分,P<0.05]、排尿期评分[(14.2±2.9)分与(13.5±3.4分)、(14.0±3.5)分,P<0.05]、夜尿次数[(3.8±1.9)次与(3.2±1.8)次、(3.2±1.6)次,P<0.05]、生活质量评分[(4.9±0.8)分与(4.6±0.9)分、(4.6±0.9)分,P<0.05]高于Ⅰ型、Ⅲ型。Ⅱ型、Ⅳ型的膀胱顺应性[(21.4±24.2)ml/cmH2O、(11±11.4)ml/cmH2O与(33.9±23.7)ml/cmH2O、(33.1±32.7)ml/cmH2O,P<0.05]、最大膀胱容量[(221.4±80.8)ml、(242.3±103.4)ml与(332.6±83.2)ml、(286.7±108.2)ml,P<0.05]、功能性膀胱容量[(148.5±76.0)ml、(121.2±72.9)ml与(215.2±90.0)ml、(154.9±87.2)ml,P<0.05]显著小于Ⅰ型、Ⅲ型(P<0.05)。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60例确诊BPO患者行TURP,其中Ⅰ型17例(28.3%)、Ⅱ型23例(38.3%)、Ⅲ型11例(18.3%)、Ⅳ型9例(15.1%)。4组间比较,体质指数、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开始随访,随访内容包括IPSS、储尿期评分、排尿期评分、夜尿次数、无干扰睡眠时间、夜尿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TURP术后Ⅰ型、Ⅱ型、Ⅲ型的IPS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19.8±6.2)分与(3.4±1.8)分;(21.9±5.2)分与(4.6±2.6)分;(21.5±6.2)分与(5.7±4.6)分,P<0.05],Ⅳ型储尿期症状评分[(9.1±4.1)分与(4.3±3.7)分]、夜尿次数[(3.6±1.5)分与(2.3±1.6)分]、夜尿生活质量评分[(25.3±6.9)分与(31.4±13.7)分]较术前无显著改善(P>0.05)。Ⅳ型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低于Ⅰ型、Ⅱ型、Ⅲ型[(10.9±9.1)分与(12.2±9.0)分、(14.4±5.7)分、(12.7±5.8)分,P<0.05]。术后Ⅳ型IPSS评分显著高于Ⅰ型[(7.0±5.8)分与(3.4±1.8)分]、夜尿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Ⅰ型、Ⅱ型、Ⅲ型[(31.4±13.7)分与(37.5±4.2)分、(38.7±3.5)分、(37.8±3.8)分(P<0.05)]。结论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将中老年BPO患者分为Ⅰ型(单纯BPO)、Ⅱ型(BPO合并DO)、Ⅲ型(BPO合并DU)、Ⅳ型(BPO合并膀胱顺应性下降)。Ⅰ型的膀胱功能最好,TURP疗效好;Ⅱ型的症状评分高,生活质量差,TURP术后可以获益;Ⅲ型的膀胱功能较差,应尽早手术防止膀胱功能进一步恶化;Ⅳ型的膀胱功能最差,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高,TURP疗效不佳。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良性前列腺梗阻 逼尿肌过度活动 逼尿肌活动低下 膀胱顺应性下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动脉栓塞(PAE)治疗良性前列增生源性下尿路梗阻症状(LUTS)、尿潴留及血尿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良性前列增生并接受PAE治疗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UTS患者85例(60例单纯LUTS+25例LUTS合并血尿),尿潴留患者52例(50例单纯尿潴留+2例尿潴留合并血尿),单纯肉眼血尿患者3例,随访24个月并评价PAE临床成功率。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PAE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国际前列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及前列体积(PV)的差异,2个特定时间点各指标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结果85例LUTS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24个月的IPSS、QoL评分及PV两两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5.3%(81/85)、91.8%(78/85)、87.1%(74/85)、83.5%(71/85)。52例尿潴留患者术后30 d内尿管拔除率98.1%(51/52),平均拔管时间(6.8±3.7)d,术后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4.1%(48/51)、92.2%(47/51)、88.2%(45/51)、84.3%(43/51)。血尿患者术后平均肉眼血尿消失时间(3.4±2.5)d,术后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0.0%(27/30)、90.0%(27/30)、83.3%(25/30)、80.0%(24/30)。结论PAE治疗良性前列增生源性下尿路梗阻症状、尿潴留及血尿中期内均是有效的。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动脉栓塞 下尿路梗阻症状 尿潴留 血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良性前列增生合并慢性前列炎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150例良性前列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次通过常规检查、前列按摩液细菌培养,以及血清PSA等相关检测,然后给予合并慢性前列炎者抗炎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良性前列增生症状。结果在本次所选取的150例前列增生患者中,经相关诊断,共发现51例患者合并慢性前列炎,占34.0%。经前列液细菌培养显示,150例前列增生患者中,18例患者呈阳性反应,占12.0%。经前列液检查,WBC均>10个/HP。其中,7例患者受到大肠埃希菌感染,6例患者受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3例患者受到链球菌感染,1例患者受到肠球菌感染,1例患者受到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结论通过良性前列增生采取EPS检查,可对慢性前列炎作出判断,且便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最终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慢性前列腺炎 诊断措施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等.前列术后膀胱无抑制性收缩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等.前列电切术病人体位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术中体位护理应包括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增生护理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并分析经尿道前列剜除术和经尿道前列电切术在治疗良性前列增生男性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间收治的前列增生患者50例,随机将其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应用经尿道前列电切术,研究组运用经尿道前列剜除术。对比两组患者切除前列腺体的湿重、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前列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所切除的前列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物,并且研究组尿管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剜除术在治疗良性前列增生时,手术以及住院时间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满意度也更高,因此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放性前列手术治疗良性前列增生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行开放性前列手术的良性前列增生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理问题、生活质量。结果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未有病例死亡,术后尿失禁较轻的共有2例,尿道狭窄1例,再梗阻1例,针对性处理后均好转。术后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改善显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对比治疗前,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良性前列增生患者,予以开放性前列手术,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不良心理问题,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开放性前列腺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种前列电切手术治疗良性前列增生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良性前列增生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记录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减少,尿道电切综合征发生率降低,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手术治疗良性前列增生疗效可靠,手术时间段,术中出血少,电切综合征发生率降低,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前列腺电切术 良性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增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研究对象40例,均为本院治疗的良性前列增生患者,治疗时间在2022年5月—2023年6月。所有患者以经尿道前列电切术治疗。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7.28±10.93)min,出血量为(21.36±5.17)ml,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为(9.08±1.23)d,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为(17.63±1.82)h,住院时间为(12.59±2.03)d。患者术后的IPSS、QOL、残余尿量降低,最大尿流率增加,对比术前,P<0.05。术后这些患者中有1例(2.50%)发生短暂性尿失禁,有1例(2.50%)发生膀胱痉挛,有1例(2.50%)发生尿路感染,并发症的总发生例数为3例,发生率为7.50%。结论:经尿道前列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增生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术后康复更快。

  • 标签: []经尿道 前列腺电切术 良性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经尿道前列等离子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增生。方法:回顾分析本人工作医院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 收入的患者资料,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 25例良性前列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经尿道前列等离子剜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

  • 标签: 改良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 良性前列腺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