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3M封闭+3M光固化黏结与GC光固化正畸黏结在唾液污染条件下黏结颊面管的性能。方法收集2009年7—9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外科因牙周病拔除的新鲜下颌第一恒磨牙40颗,随机分为3M组和GC组,每组20颗。分别用3M封闭+3M光固化黏结和GC光固化正畸黏结黏结颊面管,测试其抗剪切强度、抗拉伸强度及黏结残留指数。结果两种黏结的抗剪切强度及抗拉伸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C光固化正畸黏结黏结强度大于3M黏结;在剪切力和拉伸力作用下,GC光固化正畸黏结黏结残留指数(ARI)小于3M黏结,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光固化正畸黏结性能较佳,对釉质损伤小,适合用于隔湿效果差的磨牙黏结颊面管。

  • 标签: 颊面管 自酸蚀黏结剂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 黏结强度 黏结剂残留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黏结对儿童磨牙窝沟封闭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儿童龋齿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2月到2017年5月在我院口腔门诊就诊的儿童病患120例。对照组60例儿童磨牙窝沟患者给予磷酸酸黏结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60例给予黏结进行治疗。比较患者在不同干预下的窝沟封闭的脱落情况和封闭后龋齿发生的概率。结果干预后,窝沟封闭脱落率、封闭后龋齿发生率等指标数据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黏结对儿童磨牙窝沟封闭的临床效果比磷酸酸黏结显著,有效降低窝沟封闭脱落与减少儿童龋齿发病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自酸蚀黏结剂 儿童磨牙窝沟封闭 临床效果
  • 作者: 范清林范圣杰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4-04-14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4年第4期
  • 机构:[摘要]自酸蚀粘结剂属于牙本质粘结剂发展至今的新型材料。本文拟对牙本质粘结剂的发展沿革、粘结机制和牙本质表面处理技术以及自酸蚀粘结剂的临床应用和微渗漏影响做一系统整理,以期获得对自酸蚀牙本质粘结剂的深刻认识。
  • 简介:目的探讨排龈术和技术联合治疗楔状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初诊楔状缺损患者35例,将同一患者的两侧患牙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颗患牙),试验组患牙使用排龈线排龈,暴露龈壁后使用倒锥钻在龈壁交界处和壁上分别制备固位沟,用德山黏结系统黏结,纳米树脂充填后抛光。对照组患牙在壁上预备釉质斜面,3M全黏结,纳米树脂充填后抛光。结果充填后有6颗患牙有冷热敏感加重症状,试验组2例,对照组4例,1周后均恢复。随访2年,试验组充填成功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楔状缺损排龈后预备固位沟再用德山黏结,纳米树脂充填效果好。

  • 标签: 排龈 自酸蚀黏结剂 楔状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BOND黏结系统用于楔状缺损修复37例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7例楔状缺损修复患者(共116颗患牙)进行对照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颗患牙)采取Single-BOND全黏结系统,观察组(58颗患牙)采取G-BOND黏结系统;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一年,对所有患牙进行微拉伸强度测试、剪切强度测试、微渗漏评价,根据改良USPHS评价标准,对修复体固位、边缘适合性、边缘着色、继发龋、术后敏感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微拉伸强度为31.57±6.39Mpa、剪切强度为38.97±8.74Mpa、洞壁边缘微渗漏率为1.72%;对照组微拉伸强度为22.46±4.75Mpa、剪切强度为29.85±5.78Mpa、洞壁边缘微渗漏率为6.90%;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修复体脱落2颗、修复体固位率为96.55%,1颗边缘适合性评价为B级,2颗边缘着色评价为B级,2颗术后敏感,无继发龋;对照组修复体脱落6颗、修复体固位率为89.66%,5颗边缘适合性评价为B级,7颗边缘着色评价为B级,5例术后敏感,无继发龋;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BOND黏结系统用于楔状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确切,黏结强度大、修复体边缘封闭性好及不良反应发生少,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关键词楔状缺损;黏结系统;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81-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接黏接正畸托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错颌患者共6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3M正畸釉质黏接治疗,观察组予以粘接剂治疗,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采用黏接于黏接时其使用量、光固化时间及脱落率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黏接于正畸托槽黏接时使用量较少,光固化时间短,黏结强度足够,脱落率低,黏结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自酸蚀黏接剂 正畸托槽 临床疗效
  • 简介:黏结永磁体用热固性树脂黏结类型、发展状况分别做了介绍,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 标签: 黏结永磁 黏结剂 热固性树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3MZ350纳米复合树脂、3M粘结联合排龈术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150颗牙采用3MZ350纳米复合树脂、3M粘结联合排龈术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治疗后6个月、2年复查,以改良的美国公共健康部(USPHS)制定的评定系统标准记录修复效果。结果治疗后6个月修复体固位率为100%,无脱落及继发龋,治疗后2年修复体固位率为98%,有2颗边缘着色,1颗修复体部分脱落。结论3MZ350纳米复合树脂、3M粘结联合排龈术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肯定,是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 标签: 纳米复合树脂 自酸蚀粘结剂 排龈术 楔状缺损Clinical efficacy of 3M Z350 nano-composite resin 3M self-etching adhesive joint retraction of wedge-shaped defect
  • 简介:目的评价ClearfilS^3Bond粘结系统和唾液污染对窝沟封闭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15颗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3组,每组5颗。A、B组分别经35%磷酸酸、ClearfilS^3Bond酸蚀处理,C组35%磷酸酸后唾液污染,3组均用EstisealF窝沟封闭分层固化堆积形成5nm高封闭小柱。再将样本切成1mm×1mm×10mm大小的斌件,做拉伸仪检测其拉伸粘结强度。结果使用粘结系统与常规磷酸酸组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无显著区别(P〉0.05),而唾液污染组显著低于常规磷酸酸绌组的微拉仲粘结强度(P〈0.05)。结论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避免唾液污染,而关于粘结对封闭与牙釉质的微扮伸粘结强度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微拉伸粘结强度 自酸蚀粘结剂 唾液污染 窝沟封闭剂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外伤牙的治疗效率,作者采用粘接剂+扁钢丝+流动树脂共同构成粘接性夹板,用于固定外伤后松动或脱位患牙,取得了良好效果。

  • 标签: 牙外伤 固定 牙齿粘接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法和磷酸酸法对儿童乳恒牙进行窝沟封闭术,以比较窝沟封闭的保留率和龋齿预防情况。方法选择4—14岁儿童完全萌出第一或第二恒磨牙、乳磨牙,采用自身半口对照方法比较,粘接剂涂布牙面后窝沟封闭与磷酸酸牙面后窝沟封闭的临床效果。治疗后3、6、12个月复查。结果组封闭一颗牙齿操作时间为(124±13S),较磷酸酸组封闭一颗牙齿操作时间(230±15S)短(P<0.01)。组和磷酸酸组3、6、12个月在恒牙中保留率无统计学意义,在乳牙中组保留率3个月无差异,6、12个月组明显低于磷酸酸组,龋病发生率组明显高于磷酸酸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恒牙窝沟封闭时应有法可缩短临床操作时间,提高患儿依从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乳牙中临床上应慎用法,如需使用应三个月定期复查,直至患儿养成良好刷牙习惯。

  • 标签: 自酸蚀粘接剂 窝沟封闭 保留率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粘接系统充填老年重度磨损磨牙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口内同时具有两颗第一磨牙胎面重度磨损的患者52例,共104颗患牙做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将同一患者口内随机选择一颗第一磨牙为实验组(共52颗),采用粘接系统+3MP60树脂直接充填修复;另一颗第一磨牙为对照组(共52颗),采用磷酸酸系统+3MP60树脂直接充填修复。评价标准采用改良USPHS/Ryge评价标准,采用X^2检验,于充填即刻、3、6、12及24个月复查评价。结果:充填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修复体表面情况、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色泽协调性、继发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充填术后3个月复查牙髓反应实验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粘接系统与全粘接系统在修复老年人磨牙胎面重度磨损病例中具有同等的粘接效果,粘接系统可降低术后敏感。

  • 标签: 自酸蚀 重度磨损 全酸蚀 疗效
  • 简介:纸片的制备及应用徐克俭用吸水纸(卫生纸)制作纸片对牙面进行酸蚀处理。纸片的制作方法;取宜纸或消毒的皱纹纸一张。按不同年龄人的牙体大小分别剪成5mm×3mm适用于下颌牙、后牙,6mm×4mm适用于上前牙、切牙;3mm×3mm适用于个别小牙体...

  • 标签: 酸蚀处理 下颌牙 小牙 牙面 切牙 上前牙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氧化锆修复粘结时,粘结与全粘结对两种水门汀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收集36颗第三磨牙,根据所使用粘结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6组,每组6颗。A组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RelyXTMLuting2)直接进行粘结;B组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RelyXTMLuting2)+全粘结进行粘结;C组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RelyXTMLuting2)+粘结(SingleBondUniversal)进行粘结,D组粘结树脂(RelyXTMUnicem)直接粘结,E组粘结树脂(RelyXTMUnicem)+全粘结(SinglebondUniversal)进行粘结,F组粘结树脂(RelyXTMUnicem)+粘结(SingleBondUniversal)进行粘结。测试各组的粘结强度。结果D组粘结强度(16.47±0.47)高于A组粘结强度(12.04±0.50),有统计学差异(P<0.001);B组粘结强度(16.18±0.39)和C组粘结强度(16.72±0.54)均高于A组粘结强度(12.04±0.50),有统计学差异(P<0.001),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组粘结强度(19.06±0.33)和E组粘结强度(18.99±0.72)均高于D组粘结强度(16.47±0.47),有统计学差异(P<0.001),E组与F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树脂水门汀粘结的粘接强度高于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粘结强度;酸蚀处理可提高水门汀粘结的粘接强度;SingleBondUniversal可获得与全粘结相同的粘结强度,其临床操作简便,技术敏感性低,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自酸蚀 全酸蚀 牙本质 剪切强度
  • 简介:背景:目前正畸后牙多以黏结颊面管来替代黏结带环来控制牙齿位置和方向,但磨牙位置靠后,磨牙颊面管的黏结相对困难;同时,后牙咀嚼受力相对较大,造成颊面管更易脱落。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正畸黏结黏结牙颊面管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0例正畸治疗患者,每例患者右侧上下第一磨牙均采用3MTransbondTM光固化树脂黏结黏结,左侧上下第一磨牙均采用3MUnitek化学固化黏结黏结。详细记录4个月内颊面管黏结后的脱落情况。同时分别以3MTransbondTM结果与结论:3MTransbond光固化树脂黏结、3MUnitek化学固化黏结黏结人离体第一磨牙,模仿口腔正常环境和温度,冷热循环10000次后测定黏结抗剪切强度。TM光固化树脂黏结组和3MUnitek化学固化黏结组的脱落率分别为10.80%和24.1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体外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两种黏结均能满足临床要求,但3MTransbondTM光固化树脂黏结黏结强度高于3M化学固化黏结。提示3MTransbondTM光固化树脂黏结较3M化学固化黏结更适合磨牙颊面管的黏结

  • 标签: 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颊面管 脱落率 3M TransbondTM光固化树脂黏结剂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复合树脂美学修复后牙中使用全粘剂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及分析;方法从本院抽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患者130例,共有患牙156颗,按照随机分组,将他们分成第一组和第二组,对他们分别使用全GlumaComfortBond粘结、iBond粘结及树脂进行充填,在一年后,观察他们的临床效果;结果充填半年、一年后,两组的临床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牙修复使用全GlumaComfortBond粘结及iBond粘结临床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但iBond粘结节省了繁琐的操作步骤,让技术敏感性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

  • 标签: 全酸蚀粘结剂 复合树脂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粘接修复系统对老年牙体缺损伴重度磨耗的修复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110例老年牙体缺损伴重度磨耗患者,对照组55例开展全粘接系统修复,观察组55例粘接系统修复,观察不同修复系统对老年牙体缺损伴重度磨耗的修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牙齿敏感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粘接修复系统对老年牙体缺损伴重度磨耗的修复效果更为显著,可提高患者咀嚼能力,值得推广。

  • 标签: 自酸蚀粘接修复 老年牙体缺损 重度磨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粘接修复系统对老年牙体缺损伴重度磨耗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老年TD伴SA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全粘接修复系统,观察组采用粘接修复系统。记录口腔恢复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口腔恢复情况对比:治疗后1周,组间对比(P>0.05);治疗后3个月,组间对比(P0.05);治疗后3个月,组间对比(P

  • 标签: 自酸蚀 粘接修复系统 老年牙体缺损 重度磨耗 修复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粘接修复系统对老年牙体.缺损伴重度磨耗的修复效果。方法:在我院就诊的DD伴重度磨耗老年患者中选取60例,随机分为均衡的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60例患者行口腔常规消毒,除去口腔内杂物、菌斑。将全粘接系统修复给予对照组,将自粘结修复系统给予观察组,对比组间咀嚼功能、组间敏感性,同时观察组间治疗1年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经治疗,组间咀嚼功能对比P=0.000,组间牙齿敏感性对比P=0.000,经治疗1年后,观察组出现1例继发龋,占比3.3%,对照组6例继发龋,2例修复体脱落,占比26.7%,组间发生率对比X2=12.074,P=0.000。结论:DD伴重度磨损老年患者治疗时选择粘结修复系统,疗效显著,可选用。

  • 标签: 自酸蚀 粘接修复系统 老年 牙体缺损 重度磨耗 修复效果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