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B超定位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行麻醉下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采取B超定位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结果两组行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其中麻醉优良率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超定位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应用于临床,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且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 标签: B超 神经刺激仪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方法择选我院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所收治的90例采取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麻醉医师职称分别分为住院医师组、主治医师组与副主任医师组,三组各30例,对三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展开分析与对比。结果经研究结果对比得出,副主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要明显高于住院医师组和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医师组合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上,两组优良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法实施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且麻醉效果理想,适合应用于临床手术中。

  • 标签: 肌间沟法 神经阻滞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阻滞用于肩部或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针对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诊治的120例肩部及锁骨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将进路神经阻滞组(60例)作为对照组,将进路联合颈神经阻滞组(60例)作为观察组,利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复合液进行神经阻滞。观察手术后的阵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进路联合颈神经阻滞组(观察组)术中镇痛效果为56例优良好于进路神经阻滞组(对照组)的38例,镇痛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的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结论联合阻滞用于肩部或锁骨手术较单纯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效果更好,对患者有益,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手术 锁骨内固定 臂丛神经 颈丛神经 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7月期收治的术中行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6例,A组于上支麻醉,B组于丛中支麻醉,C组于下支麻醉,观察3组麻醉效果,记录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剂总用量。结果B组患者麻醉优良率高于A组与C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剂总用量低于A组与C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给予患者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时,于丛中支麻醉时效果最佳,可快速起效,减少麻醉剂总用量,降低麻醉并发症。

  • 标签: B超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定位神经诱发肱二头运动反应阻滞成功率。方法择期上肢手术120例,在PNS定位阻滞下,随机分为A组诱发肱二头运动反应,B组诱发三角运动反应。比较两组注药时最小刺激电流量、麻醉维持时间、上肢区域各神经分支感觉阻滞时间、阻滞成功率。结果A组与B组注药时最小刺激电流量与麻醉维持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尺神经、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成功完善时间均短于B组(P<0.05),A组神经阻滞成功率高于B组(P<0.05)。结论诱发肱二头运动反应可以提高阻滞成功率。

  • 标签: 肌间沟 臂丛 肱二头肌 神经刺激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容量罗哌卡因行突破感法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尺神经阻滞不全发生率。方法选择需行神经阻滞麻醉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20例。A组行突破感法神经阻滞穿刺术,成功后注药0.3%罗哌卡因40ml;B组行异感法神经阻滞穿刺术,成功后注药0.3%罗哌卡因30ml.观察两组病人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尺神经阻滞不全发生率。结果两组的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A组尺神经阻滞完全,麻醉效果优、操作简便。结论大容量罗哌卡因行突破感法神经阻滞麻醉尺神经阻滞完全,麻醉效果优,更适用于基层医院。

  • 标签: 容量 肌间沟臂丛 突破感法 异感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前锯与颈椎旁在C_(5~7)神经根性损伤电生理检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C_(5~7)神经根性损伤患者50例,在肌电图检测过程中同时检测前锯与C_(5~7)椎旁,测定内容包括静息状态时自发电活动。观察比较前锯与椎旁自发电活动在C_(5~7)神经根性损伤中的阳性率。结果:前锯见到自发电活动的阳性率为97%,椎旁见到自发电活动的阳性率为52.4%,前锯在C_(5~7)神经根性损伤中的阳性率更高。讨论:前锯神经C_(5~7)根性损伤电生理定位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电生理 前锯肌 颈椎旁肌
  • 简介:摘要神经阻滞有许多穿刺径路,优缺点亦因穿刺径路的不同而异。与径路和锁骨上径路方法相比,该穿刺入路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完全避免高位脊麻、硬膜外麻醉,椎动脉损伤、霍纳征、喉返神经麻痹等并发症。由于该部位的神经已经汇集成,在腋鞘内同血管伴行,只要穿刺时异感明显,用药量适当,可使阻滞非常完善。同时,该径路穿刺也省却了采用腋路穿刺时需要备皮的麻烦。

  • 标签: 臂丛神经 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一麻醉与颈联合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104例锁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锁骨骨折,择期行手术治疗,并知情同意。将10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颈联合麻醉)与对照组(单一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优良率为98.1%(51/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8%(41/52),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前,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后,实验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血氧饱和度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手术治疗中应用颈联合麻醉,能获得较单一麻醉更为显著的麻醉效果,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 标签: 锁骨骨折 单一臂丛麻醉 颈臂丛联合麻醉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应用于神经阻滞与传统阻滞的穿刺比较。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C)和对照组(D),每组70例。C组在彩色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的穿刺,D组传统神经阻滞的穿刺。观察两组麻醉药(0.25~0.5%甲磺酸罗哌卡因)用量、镇痛效果、起效时间以及颈交感神经阻滞、局麻药毒性反应、全脊麻、神经损伤、霍納综合症等并发症。结果与D组比较,C组操作精准、安全,麻药用量减少,阻滞效果完善,起效时间缩短,并发症少。结论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穿刺较传统阻滞穿刺方法操作精准、安全,起效时间短,阻滞完善,并发症极少。值得在区域阻滞方面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 操作精准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对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需进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0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阻滞方式的不同进行平均分组,其中采取超声引导的患者为研究组,实施常规方法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各为50例。对两组患者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以及皮神经阻滞起效的时间、手术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神经阻滞效果研究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要短,P<0.05,各组间数据的对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②麻醉效果对照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78%,显著低于研究组的100%,P<0.05,有可比性。结论与常规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确切,不仅缩短了麻醉起效的时间,还使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 标签: 超声引导 临床效果 臂丛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方式。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2月我院的神经损伤患者75例作为对象,将上述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康复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康复组给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神经损伤康复总有效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评分;护理前后全和束支部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康复组患者神经损伤康复总有效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评分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两组护理前全和束支部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康复组护理后全和束支部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结论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康复护理方式 满意度 全臂丛和束支部神经功能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