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次剖宫产选择腹壁横切与纵切口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90例二次剖宫产产妇,随机分组。腹壁横切剖宫产组选择腹壁横切手术,腹壁纵切口剖宫产组选择腹壁纵切口手术。分析手术成功率;手术的总时间、胎儿娩出的时间、手术过程总出血情况;治疗前后产妇生命体征、血红蛋白水平;盆腹腔粘连发生率、新生儿娩出1分钟内的Apgar评分低于7分的比例。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相同,P>0.05;腹壁纵切口剖宫产组效果、生命体征、血红蛋白水平、手术的总时间、胎儿娩出的时间、手术过程总出血情况、盆腹腔粘连发生率、新生儿娩出1分钟内的Apgar评分低于7分的比例和腹壁横切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二次剖宫产产妇实施腹壁纵切口手术可获得较好效果。

  • 标签: 二次剖宫产 腹壁横切口 纵切口 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疤痕妊娠产妇进行子宫剖宫产术时采用腹壁横切与纵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瘢痕妊娠产妇分为2组,对照组剖宫产时实施腹壁横切干预,实验组剖宫产时实施腹壁纵切口干预。结果实验组手术用时、手术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盆腔粘连、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瘢痕妊娠产妇剖宫产时实施腹壁纵切口干预,可有效对术后盆腔粘连的发生控制,减少新生儿窒息率。

  • 标签: 疤痕妊娠 剖宫产 腹部横切口 纵切口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究疤痕妊娠产妇进行子宫剖宫产术时采用腹壁横切与纵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 100例瘢痕妊娠产妇分为 2组,对照组剖宫产时实施腹壁横切干预,实验组剖宫产时实施腹壁纵切口干预。结果 实验组手术用时、手术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盆腔粘连、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瘢痕妊娠产妇剖宫产时实施腹壁纵切口干预,可有效对术后盆腔粘连的发生控制,减少新生儿窒息率。

  • 标签: 疤痕妊娠 剖宫产 腹部横切口 纵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子宫切口对再次妊娠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二次剖宫产产妇中选取665例开展研究,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3例,对照组332例,对照组采用横切手术,观察组采用纵切口手术,对比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新生儿发生窒息状况、分娩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紧急情况手术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次数较少,分娩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低,紧急情况手术时间较短,各项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壁纵切口在二次剖宫产术中有较好的效果,新生儿窒息发生次数少,分娩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紧急情况手术时间短,有显著的临床运用价值,非常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腹壁 横切口 纵切口 二次剖宫产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纵切口子宫下段及横切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 2014年 2月至 2016年 2月行宫产术的产妇共 90例,随机分为 A、 B两组各 45例,前者予以横切腹膜外剖宫产术,后者予以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82.5±11.6) ml、( 22.2±3.8) min、( 6.5±2.2) d,明显优于 A组的( 111.2±9.8) ml、( 35.7±5.6) min、( 9.6±3.3) d; Apgar评分≥ 7分新生儿占 93.3%,明显高于 A组的 77.8%;两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疗效更加满意,值得临床借鉴和运用。

  • 标签: 腹膜外剖宫产 子宫下段剖宫产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影响剖宫产术腹部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和预防对策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在2018年6月-2019年9月收治的剖宫产同时存在切口感染的产妇共计50例设为观察组,然后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行剖宫产但无切口感染的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诸多方面进行比较,如她们的体重、手术时间、阴道检查次数、手术时间等,查看其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平均为(24.20±0.50)kg/m2、于夏季进行手术的患者占78.00%、进行阴道检查的次数为(2.40±0.30)次、手术时间为(30±15)分钟,急诊分娩的占28.00%,这些数据都要比对照组的高,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观察组为(6±1.5)cm,对照组为(7±1.2)cm,经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剖宫产伤口感染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认清这些影响因素,不断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做好患者的保健工作,避免体质量指数太高,如果一些阴道检查不需要进行,就尽可能不要进行阴道检查,在夏季要加强管理,要尽可能避免进行急诊剖宫产,以不断地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几率,减少切口感染给剖宫产产妇带来的消极影响。

  • 标签: 妇产科 腹部 切口感染 影响因素 对策 剖宫产
  • 简介:治疗组和对照组切口裂开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及对照组均为腹部纵行手术切口,从表1可见治疗组缝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临床应用 切口缝合 剖宫产腹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剖宫产产妇应用大黄硝芒外敷治疗预防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 2019年 1月~ 2019年 9月 我院86例剖宫产产妇,并以其术后切口处理方法为标准分组, 对照组产妇术后采取常规的腹部切口处理方法,同期观察组则于术后应用大黄硝芒外敷方法进行切口处理和预防。统计并对比两组术后腹部切口的脂肪液化率、二期缝合率以及切口愈合良好率。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率、二期缝合率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中P< 0.05;观察组术后术后腹部切口愈合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而切口愈合欠佳率、愈合差率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中 P< 0.05。 结论:对于剖宫产术产妇于术后应用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可有效预防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同时有利于促进切口的良好愈合,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剖宫产 大黄 芒硝 外敷 切口脂肪液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影响剖宫产术腹部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和预防对策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同时存在切口感染的产妇共计50例设为观察组,然后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行剖宫产但无切口感染的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诸多方面进行比较,如她们的体重、手术时间、阴道检查次数、手术时间等,查看其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平均为(24.20±0.50)kg/m2、于夏季进行手术的患者占78.00%、进行阴道检查的次数为(2.40±0.30)次、手术时间为(30±15)分钟,急诊分娩的占28.00%,这些数据都要比对照组的高,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观察组为(6±1.5)cm,对照组为(7±1.2)cm,经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剖宫产伤口感染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认清这些影响因素,不断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做好患者的保健工作,避免体质量指数太高,如果一些阴道检查不需要进行,就尽可能不要进行阴道检查,在夏季要加强管理,要尽可能避免进行急诊剖宫产,以不断地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几率,减少切口感染给剖宫产产妇带来的消极影响。

  • 标签: 妇产科 腹部 切口感染 影响因素 对策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治疗中,负压封闭引流术(VSD)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若干名,其中128例患者参与研究,平均分为两组,将VSD术、常规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在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两指标水平均下降,观察组指标水平更低(P<0.05)。两相比较,观察组换药次数明显减少,伤口愈合时间缩短(P<0.05)。结论给予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VSD技术治疗,其炎症水平迅速下降,患者恢复时间缩短。

  • 标签: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VSD技术 炎症水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7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57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本次研究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57例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其中行常规治疗的有15例,行引流治疗的有42例,一期愈合患者55例,二期愈合患者2例,一期愈合率为96.49%,切口愈合时间为(8.45±1.25)d,住院时间为(6.25±2.5)d。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有助于患者腹部切口的快速愈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健康。

  • 标签: 妇产科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以及术后护理措施。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并且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产妇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单盲原则将这40例产妇均分为两组,常规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接受综合护理;观察对比两组产妇术后护理效果,分析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因素。结果根据统计分析可知,两组产妇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为术后并发症、产程长、手术应激反应以及产妇自身情况。研究组20例产妇接受护理干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研究组产妇的切口愈合时间为(6.23±1.07)d显著短于常规组产妇的切口愈合时间(10.36±2.59)d,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有产妇自身状况、手术、产程以及并发症;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产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产妇切口愈合。

  • 标签: 剖宫产术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 原因分析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下橡皮引流条在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有切口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经腹手术患者123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予皮下放置橡皮引流条,对照组常规缝合,术后均给予微波外照射,观察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及脂肪液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例数、切口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对存在有切口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经腹手术患者,放置皮下橡皮引流条可减少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有利于切口愈合和显著缩短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和切口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橡皮引流条 经腹手术 切口脂肪液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伤口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71%VS57.35%);干预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47%VS1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伤口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53%VS8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促进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切口甲级愈合,减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的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腹部外科手术 切口感染 应用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利用物理治疗联合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妇产科患者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从我院在 2017年 6月到 2018年 6月期间于妇产科中治疗的存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情况的患者中选出 80例无其他特殊情况的实验对象,按照使用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运用普通治疗手段;实验组患者接受物理治疗与胰岛素的联合治疗服务,完成对患者的一阶段的治疗工作后,记录治疗信息与治疗效果。结果:对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后发现,实验组的整体情况更好。结论:如果患者的腹部切口部位存在脂肪液化的情况,妇产科患者可考虑运用联合治疗手段,提升治疗效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 标签: 物理治疗 胰岛素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