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吸引助产术在第二产程中的应用以及适应症。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住院分娩200例孕妇中使用吸引助产术的4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产妇中2例外阴阴道裂伤,经缝合处理后愈合;3例阴道血肿,未做任何特殊处理,血肿自然吸收,37例产妇产后未见任何并发症。42例新生儿中3例出现了头皮血肿,1个月后自然吸收,未做特殊处理,新生儿未见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严格掌握吸引助产术的适应症,熟练掌握操作过程,对产妇及新生儿的损伤较小,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

  • 标签: 胎头吸引术 阴道助产 第二产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吸引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本院经阴道分娩使用吸引助产183例产妇的资料。结果能够快速缓解胎儿窘迫,缩短第二产程,降低剖宫产率。结论吸引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直接降低了剖宫产率,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胎头吸引术 胎儿窘迫 第二产程延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吸引阴道助产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分娩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分娩,观察组进行吸引阴道助产分娩,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产程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胎头吸引阴道助产 帮助分娩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吸引助产术的临产护理体会。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分娩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吸引阴道助产分娩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产程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胎头吸引助产术 临产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产科分娩的过程中实施吸引助产及低位产钳助产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本院产科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产妇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40例产妇实施胎儿吸引助产的干预,针对研究组40例产妇实施低位产钳助产的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产妇干预后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产程时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对比的产妇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在临床分娩干预的过程中为产妇实施低位产钳助产吸引助产的干预效果均较高,但低位产钳助产能很好的预防和减少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母婴结局,缩短产程时间。

  • 标签: 胎头吸引助产 低位产钳助产 妇科分娩 产程时间 分娩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吸引术与产钳助产术在助产中的应用。方法:以2022年1月~2022年12月为限,对44例在本院分娩的产妇进行研究,对其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n=22)采用产钳助产术,实验组(n=22)采用吸引术,对比术中指标、术后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吸引术与产钳助产术相比,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可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产钳助产术 胎头吸引术 助产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抬头吸引器在助产术中的护理技巧。方法通过我院在2011年5月~2012年5月之间产科接收的145例吸引助产的妇女,总结工作中施行吸引器的体会。结果145例助产妇女中,一次吸引助产成功者有115例。2次吸引成功者有21例。吸引三次者成功7例。未成功改行剖腹产2例。结论吸引术在进行操作之前,应及时清理露出位置和方位。正确的放置和使用吸引器,才能确保吸引成功、母子安全。

  • 标签: 胎头吸引术 助产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钳助产术和吸引助产术在阴道助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分娩的56例自然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产钳助产术和吸引助产术,对比两组产妇妊娠结局情况、新生儿妊娠结局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阴道壁血肿、宫颈裂伤、会阴裂伤、切口感染比较,统计学无比较意义,两组新生儿的锁骨骨折、头皮血肿、颅内出血、新生儿黄疸的比较,统计学无比较意义,面部皮肤损伤观察组更低。结论产钳助产术和吸引助产术在阴道助产中均优一定程度的应用效果,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各存在优缺点,与实施的临床医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选择助产方案时,应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减少母婴损伤。

  • 标签: 阴道助产 产钳助产术 胎头吸引助产术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钳术和吸引术在产妇分娩助产的应用,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妇产科两个月之内收治的应用助产术的9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产钳助产术和吸引助产术,分析比较两组的助产成功率、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助产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钳组软产道损伤发生率与面部损伤率均高于吸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新生儿头皮血肿、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引助产和产钳助产术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更为适合的助产技术,以提高助产成功率,并且减少母婴损害几率。

  • 标签: 阴道助产 产钳 抬头吸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吸引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本院经阴道分娩使用吸引助产183例产妇的资料。结果能够快速缓解胎儿窘迫,缩短第二产程,降低剖宫产率。结论吸引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直接降低了剖宫产率,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胎头吸引术 胎儿窘迫 第二产程延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负压吸引助产术的可行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2008年元月2012年12月间行吸引助产分娩的病例107例,吸者按分娩时所用负压分为高负压吸引组(A组负压150~180ml空气)和低负压吸引组(B组负压80~110ml空气)。结果A组新生儿头皮损伤及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A组发生新生儿颅内出血1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吸引器滑脱率无明显差别,两组新生儿阿氏评分亦无明显差异。结论低负压吸引助产术可减少新生儿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助产方法。

  • 标签: 低负压 胎头吸引 高负压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妇进行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作用探讨。方法:以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0月为研究时间段,入选本研究的患者均为我院产科的 55例产妇,在数字编序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 27例与实验组 2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吸引助产方法,实验组产妇则采取低位产钳助产方法方式。对比两种助产方法应用下产妇术中情况以及新生儿的健康情况。结果:在低位产钳助产方法的应用下,实验组产妇的产妇术中情况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新生儿的健康情况比对照组更佳,组间数据差异明显, P< 0.05。结论:在产妇生产期间采取低位产钳助产方法方式能够促进产妇更好的分娩,保障新生儿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产妇 胎头吸引助产 低位产钳助产 临床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产钳术、吸引术在阴道助产中的临床效果,比较这两种助产方式各自的优缺点,选择合理的助产术式。方法通过对本院阴道助产的46例产妇,其中产钳助产25例,助产21例。对其资料作回顾性研究分析,以了解两种助产方式具体效果及母婴损伤进行比较。结果产钳助产术的母体损伤明显高于吸引组,而吸引助产术的新生儿损伤又高于产钳助产术组。结论吸引术对于基层医师特别是产钳经验不足的医师更为适用,正确操作安全性较高;产钳助产术适用的范围更广,但技术掌握较困难。通过仔细检查后选择合理的助产技术,可以明显降低剖宫产率,保护母婴安全。

  • 标签: 阴道助产 胎头吸引术 产钳助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吸引助产和产钳助产在阴道助产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简要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入我院行阴道助产的36例产妇作为本次探讨的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选取法将行阴道助产的36例产妇进行分组,共计分为2组,每组各18例,其中对对照组采用产钳助产方式,对观察组产妇采用吸引助产方式,通过对比两组产妇新生儿情况及产妇妊娠情况,最终完成吸引助产和产钳助产在阴道助产中的应用效果对比探究。结果:对比两组产妇新生儿情况及产妇妊娠情况,观察组新生儿头皮血肿、颅内血肿、颅内出血、窒息、头皮损伤、产妇分娩出血量、软产道裂伤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助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产妇进行引导助产过程中,开展吸引助产方式助产成功率明显高于产钳助产方式,且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头皮血肿、颅内血肿、颅内出血、窒息、头皮损伤、产妇分娩出血量、软产道裂伤情况发生率均明显较低,在临床助产过程中,可大大应用临床之中【1】。

  • 标签: 胎头吸引助产 产钳助产 阴道助产 妊娠情况 新生儿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产钳术、吸引术在阴道助产中的临床效果,比较这两种助产方式各自的优缺点,选择合理的助产术式。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阴道助产的46例产妇,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产钳助产25例,助产21例。对其资料作回顾性研究分析,以了解两种助产方式具体效果及母婴损伤进行比较。结果产钳助产术的母体损伤明显高于吸引组,而吸引助产术的新生儿损伤又高于产钳助产术组。结论吸引术对于基层医师特别是产钳经验不足的医师更为适用,正确操作安全性较高;产钳助产术适用的范围更广,但技术掌握较困难。通过仔细检查后选择合理的助产技术,可以明显降低剖宫产率,保护母婴安全。

  • 标签: 阴道助产 胎头吸引术 产钳助产术
  • 作者: 陈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盱眙 211700
  • 简介:目的:分析吸引术与产钳助产术在阴道助产中的应用。方法:以2022年1月~2022年12月为限,对44例在本院分娩的产妇进行研究,对其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n=22)采用产钳助产术,实验组(n=22)采用吸引术,对比术中指标、术后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吸引术与产钳助产术相比,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可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阴道助产;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产妇进行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8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产钳组与吸引组,每组各44例产妇。产钳组产妇采用Simpson产钳进行低位助产吸引组产妇采用硅胶喇叭形吸引器进行助产。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大出血和严重软产道损伤的情况,比较两组新生儿发生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窒息的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在软产道损伤及大出血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钳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吸引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进行吸引助产相比,对产妇进行低位产钳助产可显著降低其新生儿发生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及窒息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胎头吸引 低位 产钳助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产妇进行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在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 8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产钳组与吸引组,每组各 44例产妇。产钳组产妇采用 Simpson产钳进行低位助产吸引组产妇采用硅胶喇叭形吸引器进行助产。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大出血和严重软产道损伤的情况,比较两组新生儿发生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窒息的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在软产道损伤及大出血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产钳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 4.55%,明显低于吸引组的 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进行吸引助产相比,对产妇进行低位产钳助产可显著降低其新生儿发生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及窒息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胎头吸引 低位 产钳助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吸引器和产钳助产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评价。方法研究对象为阴道分娩产妇,例数100例,采用抽签或随机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日到2016年2月10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50例阴道分娩产妇)、对照组一组(50例阴道分娩产妇),分别实施吸引器和产钳助产,对比2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产妇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2.00%、窒息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产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10.00%、窒息发生率8.00%(P<0.05)。结论吸引器和产钳助产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相比,吸引器具有显著优势,受到多数产妇青睐,值得研究。

  • 标签: 胎头吸引器 产钳助产 阴道分娩 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