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多种癌症治疗取得突破的今天,胰腺癌治疗药物的研发仍举步维艰,缺少能反映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和模拟其复杂微环境的模型是导致从基础到临床转化研发失败的重要原因。随着类器官、人源肿瘤异种移植和人源化小鼠等技术的出现,使个体化精准研究肿瘤异质性、高度模拟包含间质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肿瘤微环境成为可能。利用这些新技术开展胰腺癌的基础和转化研究可以弥补既往研究手段的不足,有可能建立适用于胰腺癌研究的精准模型,推动胰腺癌治疗药物的研发,改善胰腺癌的疗效。

  • 标签: 胰腺癌 类器官 人源肿瘤异种移植 人源化 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超声鉴别特征,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按照国际卵巢协作组的超声术语规范,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427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声像图表现,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有鉴别意义的超声征象,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交界性、良性、恶性超声鉴别重要指标,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微囊征是交界性肿瘤与良性、恶性肿瘤鉴别的特征性指标(OR值分别为10.97、19.22)。同时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鉴别的重要指标以不规则、厚分隔、实性为主、富血供、腹水为主,其中不规则意义最大。恶性肿瘤与交界性肿瘤鉴别的重要指标还包括不规则、大乳头、厚分隔、实性为主、富血供。不规则在鉴别交界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也具有相当的作用。本研究建立模型总的符合率72.4%,其中预测交界性模型的符合率为57.2%,良性为78.6%,恶性为80.7%。结论微囊征是交界性肿瘤的特异性超声表现。卵巢肿瘤是否规则、是否以实性为主、血供是否丰富及有无腹水在鉴别卵巢上皮性肿瘤中意义较大。本研究建立的卵巢肿瘤良性、恶性和交界性预测模型有较高诊断效能。

  • 标签: 超声检查 卵巢交界性肿瘤 微囊征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复杂肝脏肿瘤3D打印模型,在保证与肝脏实体结构吻合的情况下,提高模型制作效率并降低技术成本。方法基于CT数据建模,采用镂空技术1∶1打印出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3例复杂肝脏肿瘤的优化三维模型,计算制作时间和技术成本,计量资料采用总数值进行统计学描述。并与手术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例均成功完成优化的三维模型打印,从数据提取至模型制作完成所需时间约66 h,技术成本约700元。3D打印模型与肝脏结构吻合,可直视肿瘤与肝内复杂管道关系,便于术前规划和术中导航。结论采用镂空技术优化复杂肝脏肿瘤3D打印模型,在减少制作时间并降低技术成本的同时,可还原实体肝脏结构,并可直视肿瘤与肝内复杂管道关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肿瘤 3D打印技术 术前规划 术中导航
  • 简介:摘要在抗肿瘤治疗中肿瘤患者的心血管毒性正逐步受到广泛重视。尽管已发现一些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危险因素,但建立准确的心血管风险预测模型仍然是困难重重。传统的心血管风险预测模型不能充分解释患者心血管毒性易感性的差异,因此,准确筛选心血管高危人群、早期诊断和预防心血管毒性仍有困难。寻找抗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易感基因,将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纳入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心血管毒性高危风险人群。

  • 标签: 乳腺肿瘤 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 心血管毒性遗传易感性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为头颈肿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采用阶梯式护理模型( SCM )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所治疗的具有不良心理情绪的肿瘤患者 48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 24 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之上实施 4 步阶梯式心理护理模型。统计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 SAS )和抑郁评分( SDS )。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 SAS 和 SDS 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价值, P<0.05 。结论 : 对于头颈肿瘤患者出现心理疾病以后,采取 SCM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患者的心理疾病得到康复。

  • 标签: SCM ,头颈肿瘤,心理护理, SAS 评分 , SDS 评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ADNEX模型、哥本哈根指数(CPH-I)以及两者联合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探讨预测卵巢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85例卵巢肿瘤病例的190个卵巢肿块,进行ADNEX模型分析,计算CPH-I,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析比较ADNEX模型、CPH-I以及两者联合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并对两者涉及变量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组间年龄、肿瘤最大径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组间糖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实性部分最大径的差异,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和校正χ2检验比较良恶性组间小室数量情况、乳头数量情况、有无声影及有无腹水的差异;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以卵巢肿瘤良恶性预测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DNEX模型、CPH-I及两者联合诊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分别为65%、65%、74%,特异度分别为99%、94%、94%,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0.80、0.84。单因素分析显示,良性组和恶性组间年龄[(41.99±14.75)岁vs (54.74±13.39)岁]、CA125[(18.39(12.11~36.98)U/ml vs 124.05(41.27~1121.35)U/ml)]、HE4[40.20(32.93~50.55)pmol/L vs 78.65(48.38~639.80)pmol/L]、肿瘤最大径[(6.89±3.34)cm vs(8.91±3.91)cm]、实性部分最大径[0.00(0.00~0.00)cm vs 4.75(2.50~7.70)cm]、>3个乳头数(1.92% vs 26.47%)、腹水(0 vs 32.3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64,P<0.001;Z=-5.90,P<0.001;Z=-6.32,P<0.001;t=-3.11,P=0.002;Z=-9.80,P<0.001;P<0.001;χ2=47.8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E4、实性成分最大径、>3个乳头数是卵巢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9,P=0.002;OR=1.003,P=0.004;OR=1.533,P<0.001;OR=60.930,P<0.001)。结论ADNEX模型和CPH-I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两者联合运用能提升诊断敏感度。年龄、HE4、实性成分最大径、>3个乳头数是预测卵巢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卵巢肿瘤 ADNEX模型 哥本哈根指数
  • 简介:摘要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在临床上显示出良好前景,但肿瘤和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尤其是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因素还有待深入了解。动物模型可以有效模拟体内肿瘤免疫微环境,是肿瘤免疫新疗法研发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小鼠等实验动物的免疫系统与人类在构成和反应机制上存在明显差异,于是人源化动物模型应运而生。人源化小鼠模型移植了人类细胞、组织或携带人类基因,已广泛应用于肿廇免疫治疗研究。此文对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应用进展以及未来肿瘤免疫治疗中小鼠模型的应用方向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做一综述。

  • 标签: 肿瘤 免疫疗法 模型,动物 人源化小鼠模型
  • 简介:摘要细胞源性异种移植(CDX)与原发肿瘤比较失去了肿瘤的异质性。虽然这种异种移植模型容易构建,但由于这种肿瘤模型不能充分代表每个癌症患者的独特特征,因此具有一些局限性。通过将患者新鲜的肿瘤组织植入免疫缺陷小鼠,从而构建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PDX)模型,保留了原发肿瘤的分子学、基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更好的临床前模型。PDX模型在药物筛选、生物标志物开发和肿瘤精准治疗中已显示出作为临床前模型的优势。本综述介绍目前构建PDX模型的方法及PDX的最新应用,并对该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 标签: 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 细胞源性异种移植 免疫缺陷小鼠 转化医学 精准医疗
  • 简介:摘要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是流行病学时间趋势分析的常用方法。本文以肿瘤发病时间趋势分析为例,从模型的基本原理、分析步骤、实例演示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以期将模型的方法原理与操作实践有机结合,为读者开展类似的研究分析提供参考。

  • 标签: 模型 统计学 肿瘤 Joinpoint回归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四维CT (4DCT)测量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建立肿瘤的位移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对建模样本中290例肺内孤立性肿瘤行4DCT模拟定位和主动呼吸控制(ABC)下螺旋扫描,并基于4DCT测量不同肺段肿瘤三维方向位移,在ABC图像上构建静止状态下肿瘤体积。用模拟定位机测量患侧膈肌的运动幅度,用肺功能仪测量肺活量及潮气量。采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所在肺叶、肺段等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体积、位置、膈肌运动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序贯收集17例肺内孤立性肿瘤对位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测试。结果上叶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上=-0.267+0.002TV+0.446DM,Y上=-1.704+0.004TV+0.725DM+2.250SⅡ+1.349SⅢ,Z上=0.043+0.626DM+0.599SⅡ+0.519SⅢ。中叶及上、下舌段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中=0.539+0.758DM,Y中=-2.316+2.707DM+0.009TV,Z中=0.717+1.112DM。下叶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下=-0.425+0.004TV+0.857DM,Y下=4.691+4.817DM+0.005TV-0.307RR+3.148SⅨ+2.655SⅩ,Z下=0.177+0.003TV+0.908DM。(DM:膈肌运动幅度,TV:潮气量,RR:呼吸频率,SⅡ:后段,SⅢ:前段,SⅨ:外侧底段,SⅩ:后底段)。位移模型的预测结果与4DCT法实测肿瘤的位移相近(P>0.05)。结论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膈肌运动幅度和患者潮气量,同一肺叶不同肺段肿瘤头脚方向的位移差异显著,中叶不同肺段之间肿瘤的位移相近。位移模型法能较好地预测肺内孤立性肿瘤的位移,为个体化靶区构建提供参考。

  • 标签: 肺肿瘤/放射疗法 四维CT 位移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信息-动机-行为(IBM)模型下的综合护理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IBM模式的综合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拔管残尿量、住院时间、生活质量、尿潴留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首次拔管残尿量为(42.56±9.89)ml、住院时间为(9.42±4.39)d、生活质量评分为(74.20±8.53)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67.90±10.21)ml、(17.31±5.48)d和(63.86±9.42)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5.00%,尿路感染率为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00%和1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IBM模型下的综合护理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不仅能有效降低术后尿潴留和尿路感染发生率,还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

  • 标签: IBM模型 综合护理 妇科恶性肿瘤 尿潴留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6基因对结肠癌小鼠模型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购自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分采用随机对照组原则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通过腹腔注射氧化偶氮甲烷(AOM)的方式诱导结肠癌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即模型组(10只)和claudin-6组(10只)。其中claudin-6尾静脉注射claudin-6过表达质粒,每周1次,连续4周。模型组注射等量的阴性对照(NC)质粒,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干预后将小鼠拉颈处死取出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癌组织,分别检测瘤体的体积和质量。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建立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中claudin-6蛋白的表达,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claudin-6 mRNA的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laudin-6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微血管密度(MVD)检测结肠癌组织为血管生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评估组间差异,两两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干预后claudin-6组的肿瘤体积和质量分别为(0.63±0.18) cm3和(0.57±0.15) g,均显著降低并低于对照组的(1.61±0.29) cm3和(1.46±0.34) g(t=6.754、8.6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模型组结肠癌组织中mRNA(1.98±0.21)和claudin-6蛋白(1.27±0.17)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5.68±0.46和3.95±0.31,t=12.357、15.674,P<0.05),claudin-6组的mRNA(3.58±0.32)和claudin-6蛋白(2.46±0.27)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1.98±0.21和1.27±0.17,t=5.647、6.358,P<0.05)。模型组的MVD水平(27.64±5.32)显著高于对照组(7.43±1.74,t=4.847,P<0.05),claudin-6组MVD水平(16.99±4.14)显著高于对照组(7.43±1.74,t=8.47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表达claudin-6具有抑制结肠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作用,提示claudin-6在结肠癌中的抑癌作用。

  • 标签: 结肠癌 紧密连接 紧密连接蛋白-6 微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模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评估诊断特异性分析预后评估(DS-GPA)模型和肺肿瘤相关分子分级预后评估(Lung-molGPA)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95例NSCLC脑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包括初诊未发生脑转移(异时性脑转移)112例、初诊已有脑转移(同时性脑转移)83例。采用单纯颅脑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化疗+颅脑放疗、化疗+靶向药物+颅脑放疗、靶向药物+颅脑放疗、化疗+靶向药物等方式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应用DS-GPA和Lung-molGPA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NSCLC异时性脑转移患者中位至脑转移时间14.1个月(95% CI 12.2~16.0个月);全组患者中位脑转移无进展生存(PFSBM)时间4.3个月(95% CI 3.4~5.2个月),中位脑转移总生存(OSBM)时间6.7个月(95% CI 4.6~8.8个月),同时性、异时性脑转移患者间PFSBM和OSB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46、P=0.080)。抗肿瘤治疗,尤其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模式,能改善患者中位OSBM。Karnofsky评分低(RR=1.698,95% CI 1.238~2.329,P=0.001)和骨转移(RR=1.505,95% CI 1.089~2.081,P=0.013)为NSCLC脑转移患者OSBM独立危险因素,化疗(RR=0.460,95% CI 0.289~0.731,P=0.001)和颅脑放疗(RR=0.541,95% CI 0.391~0.749,P<0.01)为NSCLC脑转移患者OSBM独立保护因素。按照DS-GPA和Lung-molGPA模型分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S-GPA 0.0~1.0、1.5~2.0、2.5~3.0分患者的中位OSBM时间分别为4.2、9.4、10.9个月,P=0.015;Lung-molGPA 0.0~1.0、1.5~2.0、2.5~3.0分患者的中位OSBM时间分别为4.1、8.7、13.0个月,P<0.01)。结论NSCLC脑转移患者预后差,接受抗肿瘤治疗可延长其生存期。Karnofsky评分高、无骨转移、接受化疗和颅脑放疗是NSCLC脑转移的独立预后良好因素。DS-GPA和Lung-molGPA模型均能预测NSCLC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脑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模型,统计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强化具体的模仿方法以及模型构建促进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在模型建构中初步掌握生物基础性概念,注重将生物学习内容有效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全方位提升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本文中则是进一步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具体的模型概念、模型方法以及模型构建等进行全方位的论述,从而为高中生物教师提供具体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高中生物 模型 模型方法 模型建构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影像组学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模型,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243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5例、无锡市人民医院78例)行肝切除术治疗早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2例,女61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30~86岁。243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2∶1比例分为训练集162例和测试集81例。利用影像组学技术,从CT检查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肿瘤内部及周边分别提取定量图像特征,每位患者提取3 384个影像组学特征参数。在训练集中,通过联合多重特征选择算法[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随机生存森林(RSF)的特征排序+LASSO-COX回归分析]对稳定的特征参数进行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预测效能。采用单因素COX回归筛选肿瘤复发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COX逐步向后回归分析构建2个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包括影像组学模型1(术前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2(术后模型),并分别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验证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随访情况。(2)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标签建立。(3)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标签预测效能。(4)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构建。(5)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验证。(6)影像组学模型与其他临床统计学模型和现有肝细胞癌分期系统的预测效能比较。(7)影像组学模型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风险的分层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2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病史采集,实验室指标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每6个月进行1次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若实验室指标或B超检查怀疑肿瘤复发转移则可提前行增强CT或MRI检查。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研究终点为肿瘤复发时间,定义为手术日至诊断肿瘤复发或转移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血清甲胎蛋白值经过自然对数转换后纳入分析。应用X-tile 3.6.1软件为连续性变量选取最佳截断值。结果(1)随访情况:243例肝细胞癌患者均获得随访。训练集患者随访时间为4.2~109.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1.6个月;测试集患者随访时间为12.7~107.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3.2个月。训练集患者2、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7.8%、53.1%,测试集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6.4%、61.7%,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3,P>0.05)。(2)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标签建立:3 384个影像组学特征中,选择2 426个高度稳定的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分析。通过整合MRMR得分和RSF重要性排序前20位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出37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ASSO-COX回归分析进一步降维,筛选出7个重要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上述7个影像组学特征指标(部位、扫描时相、权重系数)分别为特征1(肿瘤周边、动脉期、0.041),特征2(肿瘤周边、动脉期、-0.103),特征3(肿瘤周边、动脉期、-0.259),特征4(肿瘤内部、动脉期、0.211),特征5(肿瘤周边、门静脉期、-0.170),特征6(肿瘤内部、门静脉期、0.130),特征7(肿瘤内部、门静脉期、0.090)。影像组学标签得分方程=0.041×特征1-0.103×特征2-0.259×特征3+0.211×特征4-0.170×特征5+0.130×特征6+0.090×特征7。(3)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标签预测效能: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展现出预测效能,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648(95%可信区间为0.583~0.713)和0.669(95%可信区间为0.587~0.750)。(4)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构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n(血清甲胎蛋白)、肝硬化、肿瘤边界状态、动脉期肿瘤周边强化、肿瘤内坏死、影像组学标签、肿瘤卫星灶和微血管侵犯是影响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202,1.776,1.889,2.957,1.713,4.237,4.364,4.258,95%可信区间为1.083~1.333,1.068~2.953,1.181~3.024,1.462~5.981,1.076~2.728,2.593~6.923,2.468~7.717,2.427~7.46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像组学模型1(术前模型)由ln(血清甲胎蛋白)、肿瘤边界状态和影像组学标签构成(风险比=1.145,1.838,3.525,95%可信区间为1.029~1.273,1.143~2.955,2.172~5.720,P<0.05);影像组学模型2(术后模型)由ln(血清甲胎蛋白)、影像组学标签、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卫星灶构成(风险比=1.123,2.386,3.456,3.481,95%可信区间为1.005~1.254,1.501~3.795,1.863~6.410,1.891~6.408,P<0.05)。风险预测方程:影像组学模型1=0.135×ln(血清甲胎蛋白)+0.608×肿瘤边界状态(0:平滑;1:不平滑)+1.260×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模型2=0.116×ln(血清甲胎蛋白)+0.870×影像组学标签+1.240×微血管侵犯(0:无;1:有)+1.247×肿瘤卫星灶(0:无;1:有)。(5)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验证: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16 (95%可信区间为0.662~0.770)和0.724(95%可信区间为0.642~0.806);影像组学模型2展现出更好的预测效能,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65(95%可信区间为0.712~0.818)和0.741(95%可信区间为0.662~0.820)。校准曲线提示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观察值具有较好一致性。(6)影像组学模型与其他临床统计学模型和现有肝细胞癌分期系统的预测效能比较: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前)、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香港肝癌(HKLC)分期和意大利肝癌协作组(CLI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562,0.484,0.520,0.622,95%可信区间为0.490~0.634,0.311~0.658,0.301~0.740,0.509~0.736,P<0.05);影像组学模型2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后)、Korean模型和第8版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601,0.523,0.513,95%可信区间为0.524~0.677,0.449~0.596,0.273~0.753,P<0.05)。在测试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前)、BCLC分期、HKLC分期和CLI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540,0.473,0.504,0.545,95%可信区间为0.442~0.638,0.252~0.693,0.252~0.757,0.361~0.730,P<0.05);影像组学模型2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后)、Korean模型和第8版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562,0.513,0.521,95%可信区间为0.451~0.672,0.399~0.626,0.251~0.791,P<0.05)。(7)影像组学模型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风险的分层分析:根据X-tile软件分析结果,将影像组学模型1得分<1.4分(对应列线图总分<62.0分)归为低危组,影像组学模型1得分≥1.4分(对应列线图总分≥62.0分)归为高危组;影像组学模型2得分<1.7分(对应列线图总分<88.0分)归为低危组,影像组学模型2得分≥1.7分(对应列线图总分≥88.0分)归为高危组。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4.1%、35.3%,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63.0%、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0.381,P<0.05);影像组学模型2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9%、38.2%,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1.8%、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8.613,P<0.05)。在测试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6%、29.3%,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70.0%、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4.453,P<0.05);影像组学模型2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7%、28.1%,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63.6%、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32,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筛选CT检查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由7个影像组学特征组合而成的影像组学标签,并由此构建了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模型。该模型与现有的临床影像病理预后因素形成互补,能在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前和术后提供较为准确的、个体化的肿瘤复发风险预测,可为早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肝肿瘤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肿瘤复发 手术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人附睾蛋白4(HE4)、糖类抗原125(CA125)和卵巢恶性肿瘤风险模型(ROMA)在卵巢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徐州市肿瘤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卵巢肿瘤患者240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卵巢肿瘤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卵巢癌组12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120例(良性组);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女性100名作为对照组。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三组受试者血清HE4和CA125浓度,并计算ROMA,统计分析CA125、HE4、ROMA对卵巢癌的诊断性能。结果卵巢癌组CA125、HE4、ROMA依次为(370.9±213.2)U/mL、(364.4±227.0)pmpl/L、(80.2±26.1)%,与良性组及对照组相比,卵巢癌组均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均P<0.01),良性组与对照组相比三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6,P=0.321,P=0.292);ROM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高于HE4和CA125,HE4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高于CA125,CA125灵敏度高于HE4;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三项指标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CA125、HE4、ROM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2、0.888、0.960。结论CA125、HE4在卵巢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而ROMA诊断性能优于HE4、CA125,在卵巢癌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卵巢肿瘤 CA-125抗原 人附睾蛋白4 ROC曲线 诊断,鉴别 卵巢恶性肿瘤风险模型
  • 作者: 杨方英 华荣誉 吴婉英 毕丹凤 吴怡 王锦毓 高利琴 梁冠冕 吴红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2
  • 出处:《肿瘤研究与临床》 2020年第07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护理部,杭州 310022,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杭州 310053,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静脉治疗中心,杭州 310022,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肿瘤外科,杭州 3100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据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1 032例,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检验,采用图形校准法对列线图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栓史(HR=27.82,95% CI 8.17~94.88,P<0.01)和高脂血症(HR=3.01,95% CI 1.31~6.93,P=0.009)是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71(95% CI 0.63~0.80),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1周、2周、1个月内预测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概率的校准曲线略偏离标准曲线,提示该模型有可能高估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结论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且可操作性强,可以用于预测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从而识别高危患者,为制定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上肢静脉血栓形成 肿瘤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1(TIPE1)在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动物模型及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12只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接受20 mg/kg顺铂单次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单次20 mg/kg生理盐水腹腔注射,5 d后处死小鼠并留取血清和肾脏标本。检测Scr、血BUN水平;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IPE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肾组织TIPE1 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TIPE1和小管损伤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相对表达量。20 μmol/L顺铂刺激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0、6、12、24 h构建体外顺铂诱导急性肾损伤细胞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HK-2细胞TIPE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用包含TIPE1 siRNA序列的慢病毒靶向沉默TIPE1基因,20 μmol/L顺铂处理TIPE1稳定敲除的HK-2细胞株24 h,Western印迹法检测HK-2细胞NGAL、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LC)3及Beclin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肾组织中TIPE1 mRNA及蛋白表达量、NGAL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均P<0.05);HK-2细胞TIPE1 mRNA及蛋白表达量随顺铂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均P<0.05)。慢病毒干扰HK-2的TIPE1表达后,TIPE1 siRNA组的HK-2细胞NGAL、LC3-Ⅱ及Beclin1蛋白表达较阴性对照Scramble组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急性肾损伤模型中TIPE1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沉默TIPE1表达后,早期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增加,提示过度自噬加重肾小管损伤,TIPE1可能参与了急性肾损伤的发病过程。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自噬 顺铂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1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