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联合微创接骨技术(MIPO)治疗肱骨骨折的技术体会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人民医院骨科采用PHILOS钢板联合MIPO技术治疗的30例老年肱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61.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后,于肩峰下方做小切口,肩袖附着点留置骨科缝线,于结节间沟外侧4 mm插入PHILOS钢板,骨科缝线穿入钢板缝线孔备用,PHILOS钢板加压孔拧入加压螺钉,牵拉缝线对抗肩袖应力,维持肱骨头内倾角,复位后用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证实骨折复位及钢板位置良好,置入锁定螺钉。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侧肱骨头内倾角。末次随访时依据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疗效,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物失效。其中25例患者骨折达解剖复位,5例功能复位,肱骨头内倾角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1.9分。随访复查X线片示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8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肱骨头内倾角为130°±5°,与术前的90°±11.2°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依据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疗效:优22例,良6例,中2例。结论PHILOS钢板联合MIPO技术适于肱骨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肩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加压锁定钢板(LPHP)与传统钢板治疗肱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共110例,均为本院在2015年1月到2020年2月间接收的肱骨骨折患者,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应用传统钢板治疗的传统组和应用加压锁定钢板(LPHP)治疗的研究组各55例。对比两组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指标全部优于传统组,研究组总治疗率96.36%(53/55)优于传统组87.27%(48/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 传统钢板 肱骨近端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肱骨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19例肱骨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2例;年龄(64.0±12.8)岁(范围,32~85岁);依据肱骨骨折Neer分型,其中两部分肱骨骨折1例,三部分肱骨骨折9例,四部分肱骨骨折9例;9例大、小结节均骨折,10例仅大结节骨折。记录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量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干角改变量、肱骨头高度改变量、患肢活动范围、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个月(范围,12~18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骨折均已愈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84.2±11.0)分(范围,55~98分);DASH评分为(19.4±11.6)分(范围,2.3~47.8分);VAS评分为(1.6±1.3)分(范围,0~4分),其中轻微疼痛17例(89.5%,17/19)。19例患者术后第1天颈干角141.9°±9.8°(范围,132.17°~162.66°,肱骨头高度(18.0±5.9)mm(范围,7.45~27.12 mm);末次随访时颈干角148.6°±7.5°(范围,132.70°~159.39°),肱骨头高度(17.4±5.5)mm(范围,5.02~27.31 mm);颈干角改变量为3.29°(范围,0.68°~33.10°),肱骨头高度改变量0.68 mm(范围,1.32~6.56 mm),其中内固定失效4例。术后第1天,1例出现距螺钉穿出,该例患者术后第17天出现伤口感染,予以清创术治疗后感染控制。无一例出现大、小结节吸收或畸形愈合。结论肱骨双结节锁定钢板能够同时固定大、小结节骨折块,维持结节骨折块与肱骨干之间的相对位置,减少术后结节再移位或畸形愈合,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于我院实施诊治的 90 例肱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并根据抽签法单双数形式将所选患者均分为两组,观察组( n = 45 )与对照组( n = 45 ),两组分别应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 T 型钢板固定法,观察组患者予以肱骨锁定钢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成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结论:针对肱骨骨折患者予以肱骨锁定钢板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成效,同时还能避免患者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从而促 进肱骨加速恢复,具有较高的安全、有效性,更适用于临床治疗肱骨骨折患者 。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常规手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 肱骨锁定钢板 治疗在 成人肱骨骨折 中的疗效。 方法 :以医院诊治的 78 例 成 年 肱骨骨折 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39 ),分别采用常规解剖钢板治疗(对照组)与 肱骨锁定钢板治疗 (研究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研究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且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 肱骨锁定钢板 治疗在 成人肱骨骨折 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锁定钢板 肱骨近端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在复杂肱骨骨折临床治疗期间采用肱骨锁定钢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参与本次对照研究的对象均为复杂肱骨骨折患者,选取例数共计4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匀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复位内固定手术以及肱骨锁定钢板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9.52%,对照组为38.09%,对比结果为P

  • 标签: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微创接骨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肱骨Neer Ⅲ、Ⅳ部分骨折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分别采用MIPPO与ORIF手术治疗肱骨NeerⅢ、Ⅳ部分骨折患者78例。MIPPO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其中Ⅲ部分骨折21例,Ⅳ部分骨折15例;ORIF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其中Ⅲ部分骨折26例,Ⅳ部分骨折16例。比较术中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3、6个月肩关节UCLA评分,术后3、6、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末次随访关节功能分级及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情况,骨折愈合后对MIPPO组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估。结果7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7.3±2.8)个月。MIPPO组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ORIF组。MIPPO组术后3、6个月肩关节UCLA评分29.04±1.63和30.95±1.69均高于ORIF组22.11±2.33和25.96±2.01。MIPPO组术后3、6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55.64±2.83和75.01±5.71均高于ORIF组45.03±6.32和64.61±6.77。但两组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及末次肩关节功能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后进一步评估MIPPO组肩关节功能:屈曲角度平均为170.5°(161°~180°),外旋角度平均为71°(63.5°~83.5°),内旋角度平均为73.6°(68°~79°`),活动度恢复均良好。MIPPO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优于ORIF组的11.90%(P<0.05)。结论MIPPO与ORIF均能治疗肱骨Ⅲ部分和Ⅳ部分骨折,前者相比于后者在术中切口长度、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3和6个月肩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等方面具有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腋神经损伤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 2018年 2月 -2020年 2月间收治的 50例肱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两组,即传统治疗组( n=25)与锁定钢板组( n=25)。传统治疗组予以传统钢板治疗,锁定钢板组予以锁定钢板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时间、 Neer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传统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相比,锁定钢板组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 Neer评分的数据情况明显更优( P<0.05)。与锁定钢板组患者相比,传统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螺钉松动、关节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高( P<0.05)。结论 对于肱骨骨折患者来说,通过锁定钢板治疗方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锁定钢板与常规手术治疗肱骨骨折疗效 。方法:选择 120 例肱骨骨折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抓阄随机化分组 ,各 60 例, 分别选择 锁定钢板治疗、常规手术治疗 。结果:观察组肩关节内旋活动度( 77.46±2.64 ) ° 、外旋活动度( 64.78±4.98 ) ° 、上举活动度( 92.76±4.85 ) ° 、 Constant 评分( 95.18±1.65 )分、 VAS 评分( 1.13±0.19 )分、并发症发生率( 1.67% )均优于对照组 ( P < 0.05 ) 。结论:对 肱骨骨折患者实施锁定钢板治疗效果显著 。

  • 标签: 锁定钢板 常规手术 肱骨近端骨折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天津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7例老年肱骨骨折患者,男13例,女24例,年龄(66±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疼痛模拟视觉评分(VAS)、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72±7)min比(89±9)min,t=6.365,P<0.05];术中出血量为(56±6)ml,低于对照组的(74±8) ml(t=7.923,P<0.05);观察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1%(16/17)、对照组为90.0%(18/20)(χ2=0.209,P>0.05)。观察组术后1 d VAS评分为(3.6±0.8)分,低于对照组的(4.9±0.8)分(t=4.706,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1±8)分,高于对照组的(76±8)分(t=2.156,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外翻角度为19.21°±2.88°,大于对照组的16.32°±2.63°(t=3.189,P<0.05),肱骨头内翻角度为3.57°±0.47°,肱骨颈干角度139°±10°,均小于对照组(分别为5.24°±1.26°和146°±13°)(t=5.159、2.258,均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髓内钉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 标签: 肱骨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髓内钉固定 锁定钢板固定 老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间接复位技术结合微创 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术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在我院治疗的 肱骨骨折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肩功能评分以及临床护理效果等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肩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两组临床护理优良率分别为 68.42%、 89.47%,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股骨解剖锁定(APFLP)与股骨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IF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70例IFF患者,由交通伤、跌伤所致;患者年龄范围为53~82岁,Jensen-Evans分型:Ⅰ~Ⅲ型。按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行APFLP治疗的33例患者为APFLP组,行PFNA治疗的37例患者为PFN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术中出血量为(119.85±21.07)ml,少于APFLP组的(152.37±25.43)ml,手术时间为(55.81±15.73)min、切口长度为(45.61±12.07)mm,短于APFLP组的(112.49±16.32)min、(106.73±30.2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PFLP、PFNA均可作为治疗IFF有效方法,但PFNA具有切口小、手术耗时短且出血量少等优点。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腓骨入路倒置肱骨锁定接骨(PHILOS)结合空心螺钉多平面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采用经腓骨入路倒置PHILOS钢板结合空心螺钉多平面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的19例(19踝)终末期踝关节炎的患者资料。男9例,女10例;年龄36~65岁,平均46.7岁;左踝11例,右踝8例;创伤性关节炎9例,骨关节炎6例,距骨缺血性坏死2例,马蹄内翻足2例。所有患者均为Morrey-Wiedeman关节炎影像学分期Ⅲ期。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融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9例患者术后获18~62个月(平均31.5个月)随访,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由术前(46.3±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1.6±0.9)分,VAS由术前(7.1±0.2)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2.0±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踝关节全部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9~14周(平均11.5周)。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对手术表示满意。1例患者术后出现足跟外侧皮肤感觉减退,口服营养神经药物3个月后恢复。1例患者术后2周拆线时外侧切口出现裂开,经清创后逐渐愈合。末次随访时2例患者出现距下关节退变,1例患者出现距舟关节退变,但都无临床症状。结论经腓骨入路倒置PHILOS钢板结合空心螺钉多平面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固定可靠、融合时间短,减轻了疼痛和改善了踝关节功能,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关节融合术 腓骨 骨板 空心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结合植入自体大块髂骨与单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粉碎性、骨质缺损的复杂肱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7年3月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收治的52例老年单侧肱骨骨折伴粉碎性、骨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65~79岁,平均69岁。Neer三部分骨折36例,四部分骨折16例。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大块自体髂骨植骨治疗22例(钢板+植骨组),单纯采用锁定钢板治疗30例(钢板组)。两组均采用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颈干角、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后伸),末次随访时采用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52例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7.8个月。钢板+植骨组手术时间为(120.3±12.5)min,钢板组为(115.6±5.8)min(P<0.01)。钢板+植骨组术中出血量为(400.8±15.8)ml,钢板组为(300.2 ±16.2)ml(P<0.05)。钢板+植骨组骨折愈合时间为(2.2±0.5)个月,钢板组为(2.5±0.5)个月(P>0.05)。末次随访时,钢板+植骨组颈干角为(132.3±10.6)°,钢板组为(121.1±4.5)°(P<0.01)。钢板+植骨组肩关节前屈上举[(149.2±3.7)°]、外旋[(35.2±2.9)°]均大于钢板组[(135.1±2.1)°、(27.8±4.5)°](P<0.05)。钢板+植骨组肩关节外展为(118.4±13.9)°,后伸为(36.1±1.8)°;钢板组分别为(110.8±21.9)°、(32.8±1.3)°(P>0.05)。钢板+植骨组SF-36评分[(87.3±4.7)分]较钢板组[(70.9±7.2)分]显著提高,VAS[(1.3±0.6)分]较钢板组[(2.1±0.7)分]显著降低(P<0.05或0.01)。钢板组术后1年3例出现肱骨头内翻,1例出现肱骨头部分坏死,并发症发生率为13%(4/30);钢板+植骨组,术后1年1例出现肱骨大结节吸收,并发症发生率为5%(1/22)(P<0.05)。结论对于粉碎性、骨质缺损的老年复杂肱骨骨折,锁定钢板结合植入自体大块髂骨与单纯应用锁定钢板比较,可维持术中复位并避免术后颈干角丢失、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功能恢复、减轻疼痛并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肩骨折 髂骨 内固定器 骨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骨折术后导致肱骨头内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 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6例不稳定肱骨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患者临床资料。39例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内翻组),107例术后未发生肱骨头内翻(非肱骨头内翻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致伤原因、骨折Neer分型、骨折类型(内翻或外翻)、手术时机、手术技术(是否内侧柱支撑、是否松质骨植骨,是否缝线加强)、肱骨头螺钉数量和术中复位质量,进行肱骨头内翻的单因素分析。进一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头内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对Neer分型和内侧皮质复位情况的主观评估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肱骨头内翻组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及术中内翻复位不良的比例均高于非肱骨头内翻组(P<0.05)。而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和肱骨头内螺钉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和术中内翻复位不良与肱骨头内翻显著相关(P<0.05)。在这些风险变量中,缺乏内侧柱支撑与肱骨头内翻的相关性最强(OR=9.62),与术中内翻复位不良的相关性也较强(OR=8.39)。Neer分型和内侧皮质复位情况的评估表明,观察者间与观察者内的可靠性良好。结论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骨折术后肱骨头内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及术中内翻复位不良。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以往认为肱骨Neer2部分外科颈骨折是髓内钉内固定的适应证,而对于肱骨粉碎骨折如Neer3、4部分骨折往往会选择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如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在手术过程中往往采用克氏针临时穿针维持复位,克氏针易受肌肉、肩峰阻挡,其临时固定强度不够,且易影响复位判断,同时克氏针会阻碍钢板防治,反复操作易破坏的骨质,影响固定强度。上述情况易导致钢板螺钉内固定失败。因此笔者对于肱骨粉碎骨折尝试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具有跨越骨折区,恢复维持力线的优势,其次髓内钉为中心固定,可提供更强的支撑,且易于复位。和钢板螺钉内固定相比,肱骨髓内钉手术过程相似,但相对容易。髓内钉内固定使得肱骨头复位更容易。在固定大小结节方面,钢板和髓内钉都有自己的操作难点:对于大小结节粉碎的患者,钢板固定有一定的困难,往往需要借助缝线进行缝合固定;而髓内钉对于大小结节的固定则完全依靠缝线缝合固定。由于弯钉入钉点更靠近大小结节骨折块,使得复位固定困难,因此直钉更有利于肱骨骨折的复位,尤其是大小结节的复位。复位完成后如大小结节骨折块较大,可借助螺钉进行固定,如骨折块粉碎,则可通过缝线缝合固定。必要时可额外增加空心钉进行固定。而对于肱骨头残存骨量少、肱骨头入钉点周围骨质不完整、肱骨头骨折患者则不适合进行髓内钉固定。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LCP)经前方入路微创内固定技术(MIPO)治疗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骨科采用LCP经前方入路MIPO治疗的12例闭合性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18~38岁,平均21.8岁。按AO/OTA骨折分型:12-A1.2型5例,12-A1.3型2例,12-B1.2型2例,12-B1.3型2例,12-C1.1型1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为43~130 min,平均63 min;术中出血量为60~280 mL,平均139 mL。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及医源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例患者术后获10~21个月(平均13.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20周,平均15.8周。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为31~35分,平均34.5分;肘关节功能MEPs评分为90~100分,平均99分。结论采用LCP经前方入路MIPO治疗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具有创伤小、神经损伤风险低、临床疗效满意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肱骨微创内固定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肱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