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肝细胞患者呼气中的挥发性标志物,建立判别诊断函数。方法收集30份肝癌患者呼气样品,收集27份肝硬化患者和36份健康人的样品作为对照,同时收集周围空气作为参照。用气相色谱(gaschromatography,GC)/质谱(massspectrometry,MS)联用仪检测分析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筛选肝癌患者呼气中的挥发性标志物,用Fisher判别分析建立诊断函数并通过留一法进行交叉验证,最后研究该函数对肝硬化患者的分类情况。结果筛选了3-羟基-2-丁酮、苯乙烯和癸烷作为肝癌患者呼气中的标志物,用它们建立判别函数,对肝癌的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6.7%(26/30)与91.7%(33/36);通过交叉验证诊断肝癌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为83.3%(25/30)与91.7%(33/36);9/27(33.3%)肝硬化患者被诊断为肝癌。结论用3-羟基-2-丁酮、苯乙烯和癸烷建立的呼气判别函数,对肝细胞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较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 标签: 肝细胞/诊断 有机化学品/分析 诊断函数
  • 简介: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死亡率居第2位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HCC)为主,占95%以上。肝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外科切除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发展迅速,在肝癌综合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在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 标签: 肝肿瘤 射频消融治疗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人肝细胞发生、发展过程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方法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细胞组织中β-catenin基因的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108例HCC组织中仅有12例发生β-catenin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1%。108例HCC组织中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0%(75/108),其中14.6%(11/75)为细胞核阳性;57.3%(43/75)为细胞质阳性;28.0%(21/75)为细胞膜阳性。β—catenin蛋白在12例有突变的样本中表达阳性率为100%。结论广西地区肝癌中β—catenin基因突变率比较低;β—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为导致β—catenin蛋白过表达的因素之一,并参与了肝癌癌变过程。

  • 标签: 肝肿瘤 Β-CATENIN 突变
  • 简介:摘要代谢因素与慢性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细胞有一定关联,糖化白蛋白(GA)作为不受血红蛋白代谢影响,而受到白蛋白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影响的血糖控制指标,用来探讨其与HBV相关肝细胞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和HBV携带者相比,血清GA水平在HCC组中显著升高;GA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ST、ALP等存在显著相关性;GA高水平可增加HBV感染人群患HCC的风险。

  • 标签: 糖化白蛋白,原发性肝细胞癌,相关性
  • 简介:许多研究表明,肝细胞治疗已成为肝功能衰竭及先天性肝代谢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肝细胞获取困难。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技术的发展,肝细胞永生化已成为可能。本文就肝细胞永生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细胞 永生化 自发永生化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细胞腺瘤的CT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CT检查并依据图像表现进行诊断。结论增强CT动脉期可见肿瘤的供血动脉与明显强化的病灶相连,Ichika-wa等认为此征象是肝细胞腺瘤的特征性表现,诊断准确率可达1OO%。

  • 标签: 肝细胞腺瘤 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场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细胞与肝硬化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的MRI资料,均行T1WI、T2WI和T2WI压脂平扫,17例行Gd-DTPA动态增强T1WI扫描。结果15例见再生结节,11例见退变结节,6例见原发小肝细胞。再生结节为肝内弥漫的小于1cm结节状病灶,T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略低信号影;小肝细胞为直径小于3cm结节状病灶,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影;Gd-DTPA动态增强见小肝细胞于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消退。结论依据结节大小、信号改变,MR可区分大部分再生结节与小肝细胞,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细胞与肝硬化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更高价值。

  • 标签: 磁共振 动态增强 肝硬化 再生结节 小肝细胞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凋亡基因Mcl-1在人肝细胞旁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1例人肝细胞组织、49例旁组织和25例正常肝组织中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加以分析。结果Mcl-1在肝细胞组织中阳性率为68.63%,与正常肝组织(8.0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Mcl-1表达强度与性别、年龄、HBV感染、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和组织分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抗凋亡基因Mcl-1在肝细胞组织中过表达,其异常表达与肝癌的发生有关,是肝癌治疗的一个新的细胞因子靶点.

  • 标签: Mcl-1 肝细胞癌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肝细胞(HCC)患者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GSPs化疗栓塞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该方法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0例原发性HCC患者(HCC组)GSPs化疗栓塞术前1天、术后4、7及28天和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中VEGF水平。结果H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CC患者术后4天[(232.56±119.40)pg/ml]、7天[(290.33±97.17)pg/ml]外周血中VEGF水平较术前1天[(106.79±55.85)pg/ml]明显增高(P均〈0.05);术后28天[(233.54±106.60)pg/ml]低于术后7天[(290.33±97.17)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SPs化疗栓塞治疗HCC术后VEGF规律性的变化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态,为术后抗血管内皮生长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化学栓塞 治疗性 肝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急,病死率高,预后差,临床治疗困难。目前对肝癌破裂出血的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等。在积极抗休克和内科治疗的同时,采用经动脉栓塞快速止血后行一期或二期肝部分切除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肝癌 破裂 出血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对肝硬化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PHGF进行治疗,每日用量80-100mg,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有效情况。结果在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显效患者34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治愈患者27例,总有效率78%。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GF对肝硬化治疗有稳定提高的疗效,同时不良反应少,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 标签: 乙肝肝硬化 促肝细胞生长素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的多层螺旋CT(MSCT)双期增强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经手术、CT引导穿刺病理和临床证实的HCC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表现进行分析肝细胞性肝癌多层螺旋CT。结果80例共发现病灶96个,平扫80个病灶中低密度75个,5个病灶呈稍高密度,44例伴有肝硬化及腹水表现,动脉期96个病灶中高密度强化31个,不均匀强化、中心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58个,低密度病灶7个,5例有肿瘤包膜,门静脉期89个病灶呈低密度75个,等密度5个,高密度2个,25例可见到门静脉、下腔静脉侵犯及栓。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能充分反映HCC的特征,对HCC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肾细胞超声检查的意义。方法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进行诊断。结论超声显示肾实质内有结节或团块状回声,是诊断肾癌的直接征象。通常对直径>2cm的肿瘤,超声比较容易显示。尤其对显示肿瘤突人并压迫肾窦或肿瘤向外突出,引起肾包膜隆突不平,而肿瘤呈典型的团块状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者,彩色多普勒显示团块周边有血管人出或血管绕行,即可提示诊断。然而由于肾癌的声像图表现无特异性,对肿瘤体积较小,声像图表现不典型者,应密切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必要时在超声导向下经皮肾穿刺活检,做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 标签: 肾细胞癌 超声 检查 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肝细胞性肝癌(HCC)中PTEN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108例HCC来自广西不同地区样本,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HBV(+)/AFB1-DNA(+),共48例;B组:HBV(+)/AFB1-DNA(-),共27例;C组:HBV(-)/AFB1-DNA(+),共19例;D组:HBV(-)/AFB1-DNA(-),共14例。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其基因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1)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测序结果未发现发生在外显子上的突变。但在第4外显子与第4内含子交界处有61例发生大片段的缺失,缺失率为56.4%。②PTEN缺失率在A、B、C、D组中分别为60.4%、62.9%、47.3%和46.6%,其差异在4个亚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mRNA在4个亚组中的表达半定量灰度值分别为:A组:0.54±0.13;B组:0.59±0.16;C组:0.97±0.16;D组:0.92±0.13。其中,A、B组分别与C、D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C=0.002,PAD=0.032,PBC=0.000,PBC=0.011)。结论在广西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B1的双暴露肝细胞中,PTENmRNA的表达下调是一个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PTENmRNA表达下调可能主要与HBV感染有关。AFB1对PTEN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有协同作用。

  • 标签: 肝肿瘤 乙肝病毒 黄曲霉毒素B1PTEN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K细胞联合白介素一2治疗肾细胞的规范化护理。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规范的护理计划,其中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白介素一2应用的护理、CIK的护理、健康教育等环节,并加以实施和评估疗效。结果接受CIK细胞联合白介素一2治疗肾细胞的患者30例,有1例患者在第一次回输CIK后出现38℃的发热,20例患者应用白介素一2后均出现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未见骨髓抑制。患者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实施规范、科学的护理程序是CIK细胞联合白介素一2治疗肾癌的前提和保证。

  • 标签: CIK 白介素一2 肾癌 护理
  • 简介:目的建立新的转移性人肝细胞细胞系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人肝细胞的腹腔转移灶取材,将标本分离成单细胞悬液,使用培养液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取名为HN-HC1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于裸小鼠腹腔接种第18代HN-HC1细胞2×106个,观察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检测AFP的表达。结果HN-HC1细胞体外连续传代至第18代,形态上具有典型的恶性上皮细胞的特征,裸小鼠腹腔HN-HC1细胞成瘤率100%,移植瘤细胞中AFP呈强阳性表达。结论HN-HC1细胞可能成为较稳定的来源于转移灶的人肝细胞细胞系,HN-HC1裸小鼠移植瘤是一种较理想的肝细胞动物模型,为肝细胞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实验平台。

  • 标签: 肝细胞 细胞转移 细胞系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