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动脉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52例进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化疗栓塞治疗,在患者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其生存情况,同时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甲胎蛋白指标,分析动脉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结果:研究发现,患者治疗前后甲胎蛋白指标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 标签: 肝外动脉供血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报告存在动脉的原发性中晚期肝癌及其在动脉化疗,栓塞(TACE)中的价值。方法总结我科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介入病人行常规腹腔干动脉→总动脉及可疑性动脉探寻筛查,寻查发现伴存动脉病人共37例,多予以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术(TACE)。结果观察37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共探查寻见到45支动脉;据统计资料清楚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参与17支占比(37.7%);左膈动脉参与占比5支(11%);右膈动脉参与占比6支(13.3%);胃左动脉参与占比9例(20.2%);胃十二指肠和胃网膜动脉参与占比4支(8.9%);右侧肾上腺动脉参与3支占比(6.7%);右侧肋间动脉参与肿瘤1支占比(2.2%)。无法进行超选择性插管9支占比(20.2%)转而行选择化疗药物灌注(TAE),其余不分肿瘤动脉36支,或采用同轴微导管,均成功予行超选择性插管并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术(TACE)。结论存在动脉参与的原发性中晚期肝癌临床颇为常见,对其进行有效的化疗、栓塞术(TACE),在中晚期肝癌的临床介入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标签: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肝外血供 介入治疗 临床运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64排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动脉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目标,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动脉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标准,总结分析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结果23例患者经64排螺旋CT+DSA诊断,动脉34支,经64排螺旋CT检查,检出率为79.41%(27/34);经DSA检查,检出率为82.35%(28/34);二者联合检查,检出率为100.00%(34/34),明显高于单一检查,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64排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动脉的诊断效果良好,可为原发性肝癌血管栓塞介入手术提供可靠指导,值得临床应用与借鉴。

  • 标签: 64排螺旋CT 原发性肝癌 肝外供血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获取术中血管的影像学解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39例活体肝移植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9例;年龄为(31±7)岁。同时收集39例活体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13例;年龄为8个月(4~68个月)。者术前常规行腹部增强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检查、三维血管重建判断血管解剖情况。者均施行腹腔镜获取术。观察指标:(1)术前影像学检查三维血管重建情况。(2)手术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对受者进行随访,了解受者肝移植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术前影像学检查三维血管重建情况。39例者术前影像学检查三维血管重建显示动脉和静脉解剖学特征包括:①动脉情况为11例者存在中动脉,其中5例起始于右动脉,3例起始于右动脉和左动脉汇合处,3例起始于左动脉。2例左动脉解剖变异,均存在副左动脉,起始于胃左动脉。26例者无中动脉,左动脉无解剖变异。②静脉情况:9例左静脉和中静脉分别汇入下腔静脉。7例者存在左静脉左上缘支。23例左静脉与中静脉共干汇入下腔静脉。(2)手术情况。①39例者均成功施行腹腔镜获取术,手术时间为(160±32)min,术中出血量为(142±74)mL。②11例有中动脉者中,8例为左动脉优势型,留取左动脉用于肝移植术中动脉吻合重建,3例中动脉起始于左动脉,留取左动脉和中动脉共干用于肝移植术中动脉吻合重建。2例左动脉解剖变异者中,1例为副左动脉优势型,1例为左动脉优势型,分别留取副左动脉和左动脉用于肝移植术中动脉吻合重建。其余26例者留取左动脉用于肝移植术中动脉吻合重建。③39例者中,11例术中行左静脉优先入路,28例术中行非左静脉优先入路。左静脉优先入路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47±22)min和(110±44)mL,非左静脉优先入路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69±33)min和(154±81)mL,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9,2.81,P<0.05)。(3)随访情况。39例受者均获得术后10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未出现动脉吻合口出血、狭窄,以及由动脉不良引起的缺血性胆管损伤和胆道狭窄等并发症,也未出现静脉流出道狭窄相关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获取术前影像学检查三维血管重建可发现中动脉和左动脉解剖变异,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腹腔镜获取术对于符合条件的者推荐采用左静脉优先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 标签: 胆道疾病 肝脏疾病 供肝获取 活体肝移植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动脉的规律及介入治疗策略。材料和方法收集接受动脉化疗栓塞术的210例血型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5例;女性35例。对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的中晚期肝癌的分别是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75支(34.1%),右膈下动脉50支(22.7%),胃左动脉25支(11.4%),胃十二指肠动脉28支(12.7%),右肾上腺动脉30支(13.6%),右侧肋间动脉33支(15.0%),右侧腰动脉25支(11.4%),脾动脉2支(0.9%),胸廓内动脉3支(1.4%),右肾动脉1支(0.5%),中结肠动脉1支(0.5%),睾丸动脉1支(0.5%)。形成动脉的原发性肝癌的原因较多,包括肿瘤直径,肿瘤在内的部位,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次数以及栓塞技术。结论中晚期肝癌的发生率较高,了解中晚期肝癌的动脉特点和形成机制,对肝癌动脉进行超选择性栓塞治疗,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肝外动脉供血 动脉栓塞,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带第二跖骨底移植术修复踝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第二跖骨底的形态、结构和来源,设计了以足背血管为蒂的第二跖骨底骨瓣,将之转位修复踝缺损.结果共临床应用6例,随访3~11月,近期效果满意.结论该骨瓣血管解剖位置恒定,手术简便,转位灵活,对区影响小,再造踝的外形近似正常,是修复踝缺损的一种有效的新术式.

  • 标签: 外踝缺损 第二跖骨底 移植 修复
  • 简介:椎基底动脉不足(vertebralbasilarafteryinsufficiency,VBI)是以反复发作性眩晕为主症的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现又称为后循环缺血。依其症状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眩晕”范畴。笔者有幸跟随张晓雪教授、主任医师学习,对中医药从脾论治本病有一定认识,现将其论述如下。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肝脾 辨证论治 医案
  • 简介:为探讨食管腹段动脉的来源及分支形态,以期为临床应用补充解剖学资料,利用成、幼尸体25具,红色乳胶灌注后剥离,进行解剖学观察与测量,得出该部动脉主要来源于胃左动脉的分支,占该段食管动脉总支数的66.0%;动脉可游离长度平均为26.40±10.31cm,起点外径平均为1.34±0.48cm;分支主要有两种类型,分支间存在吻合。结论为食管腹段来源相对恒定,分支比较复杂,其评价单纯从器官外角度是丰富的,但应综合考虑器官内外的血管构筑。

  • 标签: 食管腹段 器官外动脉 解剖学观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平熄风和汤对于VBI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治疗的75例VBI性眩晕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在治疗本组75例VBI性眩晕患者时运用了具有平熄风及和作用的中药汤剂。结果75例VBI性眩晕患者中治愈45例,显效13例,好转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67%。结论治疗VBI性眩晕患者时运用中药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疗效。

  • 标签: 椎基底动脉 眩晕 供血不足 平肝熄风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胆管动脉3D重建图像与传统解剖学图像,评价其各自的优缺点。方法2012年1—12月,对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的10例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将10例患者的上腹部亚毫米CT扫描数据导入腹部医学图像3D可视化系统(MI-3DVS)程序化构建胆管动脉3D重建图像,并与传统解剖学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胆管动脉3D重建图像真实,立体感强,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3D空间的解剖关系观察;传统解剖学图像只能显示平面的解剖结构,表现手法单一,但可根据手术显微镜所观察的尸体标本灌注情况,还原绘制胆管周围血管丛等3D重建图像无法显示的血管。结论3D图像真实直观,能真实还原组织器官结构的本来面貌,便于学习和理解,是解剖学研究和学习的新途径,也可以为个体化胆道外科手术方案提供指导,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解剖图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肝外胆管 供血动脉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重动脉(LDABS)对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108只Sprague-Dawley(SD)大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公司)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分分3组,即假手术组(SO组)、68%切除组(PH组)、68%切除结合双重动脉组(PH+LDABS组,简称LDABS组)。每组模型术后0、12、24、72、120和168 h各组每个时间点随机取材6只;通过测线粒体膜电位、呼吸链酶浓度及三磷酸腺苷(ATP)酶探索LDABS致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结果线粒体呼吸链酶Ⅰ在LDABS组术后12 h和72 h[(0.48±0.02,0.33±0.02) μmol/(min·mgprot),t=-5.296、-6.399,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2+-Mg2+-ATP酶在LDABS组术后168 h低于PH组[(35.84±5.02) U/g,t=8.857,P<0.01];术后24 h高于SO组[(37.33±5.39) U/g,t=-0.12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a+-K+-ATP酶在LDABS组术后12 h达到峰值,术后0 h高于PH组[(20.27±0.69) U/g,t=-4.5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DABS可能通过线粒体呼吸链酶Ⅰ在再生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在更早的阶段通过提高能量代谢促使肝细胞再生,且可能使再生所需的能量代谢的峰值提前。

  • 标签: 门静脉动脉化 肝双重动脉血供 肝切除 线粒体 线粒体膜电位 呼吸链酶 ATP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活体右叶联合脑死亡捐献者叶的双活体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例行成人活体右叶联合脑死亡捐献者叶的双活体肝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性肝细胞癌受者,年龄为46岁,体质量为66 kg,身高为171 cm,血型为A型Rh阳性。移植物1来自女性活体者,年龄为23岁,体质量为50 kg,身高为150 cm,血型为A型Rh阳性。移植物2来自男性脑死亡捐献者,年龄为44岁,血型为A型Rh阳性。手术在3个手术间施行,2个手术间同时施行移植物1和移植物2的切取手术,第3个手术间施行受者肝脏游离,当移植物的体外拼接接近完成时,完整取出受者肝脏,并施行肝移植。观察指标:(1)活体者及受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受者病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肝细胞癌复发监测、移植肝功能监测、免疫抑制剂监测调整、胆道血管并发症监测、排斥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受者需终生定期随访,最近一次随访时间为2019年12月4日。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活体者及受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活体者手术时间为315 min,术中出血量约200 mL,术中输入自体回收血量约200 mL,术后第6天出院,无并发症发生。受者顺利完成改良背驼式肝移植。移植物1取自活体者不含中静脉的右叶,质量410 g。移植物2取自脑死亡捐献者叶,质量400 g,拼接后的者移植物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为1.2%。受者手术时间为815 min,无期时间为60 min,术中出血量约1 500 mL,术中输血量为1 800 mL。住院期间受者体温正常。术后第1天受者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达到峰值(分别为17.15×109/L和91.7%),后逐渐降低,采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术后第7天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降至正常范围(分别为7.90×109/L和70.9%),停用抗菌药物。住院期间,受者白蛋白(Alb)为31.0~41.4 g/L,受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肝功能指标均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后第10天受者全身状况良好,康复出院。(2)受者病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①中分化肝细胞癌,肿瘤包膜欠完整,未侵及被膜,周围组织呈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结节性肝硬化改变,门断端未见肿瘤累及;②慢性胆囊炎伴胆固醇沉积;③腹腔淋巴结1枚,呈反应性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提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10%细胞为阳性)、乙型肝炎核心抗原阴性。(3)随访情况:受者2019年11月19日复查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2.92 μg/L、异常凝血酶原16 AU/L,结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阴性结果提示肿瘤无复发。受者2019年12月3日复查肝功能:TBil 8.6 μmol/L,ALT 23 IU/L,AST 28 IU/L,Alb 44.0 g/L;他克莫司血药浓度4.2 μg/L,调整吗替麦考酚酯至250 mg 2次/d,其余治疗不变(他克莫司2 mg 1次/d,西罗莫司1 mg 1次/d);无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提示胆道血管并发症、排斥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论成人活体右叶联合脑死亡捐献者叶的双活体肝移植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治疗超出米兰标准肝细胞癌患者的次优方案。

  • 标签: 肝肿瘤 成人 超出米兰标准 双供肝 脑死亡供肝 活体肝移植 劈离式肝移植 背驮式肝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门静脉冲洗在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5对行原位肝移植者和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35例者,男31例,女4例;年龄为(48±9)岁;35例受者,男25例,女10例;年龄为(47±9)岁。35例受者中,16例采用自体门静脉冲洗,设为门静脉组;19例采用白蛋白冲洗,设为白蛋白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手术情况。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无期时间、开放后5 min内动脉Ca2+浓度分别为(52±12)min、(0.99±0.10)mmol/L和(64±12)min、(1.05±0.07)mmol/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2.22,P<0.05);开放后5 min内平均动脉压、开放后5 min内动脉K+浓度、开放后5 min内动脉pH值分别为(70±24)mmHg(1 mmHg=0.133 kPa)、(4.7±1.3)mmol/L、7.27±0.06和(71±28)mmHg、(4.6±1.1)mmol/L、7.30±0.07,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4,0.30,1.22,P>0.05)。(2)术后情况。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发生再灌注后综合征、严重再灌注后综合征(心脏停搏)、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分别为6、0、2例和8、1、1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总胆红素分别为(90±52)μmol/L和(166±112)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5);术后第7天国际标准化比值、术后7 d内丙氨酸转氨酶最高值、术后7 d内天冬氨酸转氨酶最高值分别为2.1±2.0、(1 952±2 813)IU/L、(3 944±6 673)IU/L和1.8±0.6、(1 023±1 014)IU/L、(2 005±2 910)IU/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6,1.23,1.08,P>0.05)。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发生动脉并发症、胆道并发症分别为1、2例和0、4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围手术期分别死亡3例和2例。(3)随访情况。35例受者中,30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34(28~776)d。随访期间,门静脉组受者中,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死亡,1例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白蛋白组受者中,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死亡,4例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截至随访日期,门静脉组11例受者和白蛋白组16例受者均恢复良好。结论肝移植术中应用自体门静脉冲洗可以缩短无期时间,不增加再灌注后综合征、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肝移植 供肝冲洗 再灌注后综合征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性胆道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类型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效果长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4例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类型将其分为海绵状血管瘤与非海绵状血管瘤,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2例,两组患者均行介入治疗,对比其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变化情况以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且海绵状血管瘤的长期随访结果优于非海绵状血管瘤。

  • 标签: 不同血供类型 肝血管瘤 介入治疗 长期随访
  • 简介:摘要输血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临床输血是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临床输血的目的是达到最大限度安全,有效的输血。在现如今血液普遍紧缺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用血不仅反映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一所医院医疗管理水平。因为只有最大限度提高临床合理输血,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输血的副作用,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输血效果。下面笔者就目前造成临床血液不足原因分析及相应措施提出以下观点。

  • 标签: 临床用血 科学 合理
  • 简介:血液是人类生命的河流,它在人体内不停地流淌着,给人的各个部分带来了营养物质和氧气,使人得到源源不断的原动力,一旦血液停止流动,人的生命也会走到尽头。正因为血液对人体极为重要,人们才会格外注重血液。在失血过多时,人们总是尽力从外界予以补充,尤其是严重伤害时,若不能及时输血,则可能致人死亡。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输血只能靠同类的奉献,也就是说只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尤其对输血量大的病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限制,那么,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获取血液呢?

  • 标签: 植物 血型反应 血红蛋白基因 毒副作用 初中 科学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