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小儿睾丸具体进行诊断时,使用超声诊断方法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了解其相关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就具体情况。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小儿睾丸的患者群体中,抽取24例患儿开展回顾性分析研究,对其超声检查结果和临床随访等方面情况进行收集和汇总,评价此类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特征等情况。结果 分析后发现,患儿肿块大小为(3.22±1.05)cm,超声下可见其形状为类圆形,并且边界清晰不存在包膜的现象,有14例患儿超声下病灶可见均匀回声,和周围残留的正常睾丸组织的内部回声十分类似,而10例患儿在诊断的过程中发现,其睾丸可见单发、散在多发的大小不等无回声暗区,局部不存在包膜,透声性良好。肿瘤内部、周围可见丰富血流信号,3例患儿伴有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腹膜、肝转移。其他特征和随访方面,伴有明显的血清AFP提高,接受睾丸根治性切除之后,则血清AFP明显下降。结论 对于小儿睾丸患儿开展检查诊断的过程中,超声方法的临床应用具备一定自身优势,能够观察到病变组织和正常生理组织的明显不同之处,有助于配合其他的检查方法进一步辅助进行临床诊断。

  • 标签: 超声诊断 小儿睾丸内胚窦瘤 临床应用 诊断效果 特征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骶尾部的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7年收治的12例骶尾部患儿,该组病例术前B超CT或MRI检查发现骶尾部肿瘤,术前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升高9例(所有病例AFP均升高),采用手术切除全部或大部分肿瘤,术前及术后采用BEP方案化疗。结果随访6年,生存9例,死亡3例,复发5例。结论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可改善的疗效,AFP检测及B超联合应用对小儿诊断及复发监测有重要意义,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并辅以联合化疗可提高患儿长期生存率。

  • 标签: 内胚窦瘤 骶尾部肿瘤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腹部的CT诊断。方法筛选出本院的32例腹部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行CT检查,对比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统计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本病的CT表现。结果①诊断符合率本研究组的32例腹部患儿,经CT检查检出29例,诊断符合率为90.6%;②病变部位处于性腺组织3例(10.3%),其中包括卵巢2例,隐睾1例;处于性腺组织外26例(89.7%),其中包括骶尾部前方15例,盆腔性腺外7例,阴道4例;对比性腺组织与性腺组织外的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③病灶形态患儿的病灶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13例,构成比为44.8%;不规则形16例,构成比是55.2%;④病灶大小病变组织大小为1~10.2cm,平均(6.3±1.7)cm,其中<5cm有4例,都为阴道,≥5cm有15例。⑤CT表现病灶以实性居多(86.2%),囊实性占比13.8%,都没发现钙化,平扫密度较不均匀,存在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可见多发迂曲增粗小血管影,部分血管出现“蜂窝状”强化,病灶邻近区域发现小片状或小结节状强化影,延迟扫查扩大强化区域,密度变高,周边强化,增强前后比较,病灶强化幅度增加约75~125HU。结论CT诊断小儿腹部的符合率较高,患儿的CT表现较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可为临床确诊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小儿 腹部内胚窦瘤 CT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及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为14例的临床与CT表现,所有病例采用美国PICKERULTRAZ螺旋CT作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抽血检查甲胎蛋白(AFP)。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盆部包块,AF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CT检查发现体主要位于盆部中轴线,体积较大,常向下腹部特别是向骶尾部突出,边界多不规整,密度不均匀,常见程度不同的坏死囊变区域,但所有病例均未见钙化灶,增强扫捕显示不均匀强化。结论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AFP升高可以明确诊断,但要注意与横纹肌肉瘤、恶性畸胎、神经母细胞、淋巴肉瘤等鉴别。

  • 标签: 内胚窦瘤 盆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纵隔神经母细胞是原发于纵隔的神经原性恶性肿瘤,比较少见,恶性程度高。现将我们解放军总医院自1980年~2002年经手术治疗并病理确诊的3例纵隔神经母细胞报告如下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纵隔 神经母细胞瘤 肿瘤 病例报告 手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纵隔畸胎CT征象的诊断价值与限度。方法从手术后病理证实为纵隔畸胎的85例病人中选择CT资料完整者63例,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基本CT均表现为孤立性前纵隔包块。其中囊性包块26例,均为成熟型,包括单房囊型13例,多房囊型7例,子-母囊型6例。囊实性包块29例,实性包块8例,均为不成熟型畸胎。特殊CT征象包括脂-液平面8例,脂密度子囊5例,水密度子囊3例。结论前纵隔的囊性或囊实性包块水样密度、脂质密度、软组织密度及不同形状的钙化并存或相互混杂或(和)包块内含有骨块、牙齿,显示脂-液平面、脂密度子囊、水密度子囊对本病有特异性诊断意义。

  • 标签: 纵隔肿瘤 畸胎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  3.1纵隔畸胎CT影像特点在CT图像上多数纵隔畸胎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性包块[1,囊实性包块29例,  2.3与对照组CT表现对比分析结果63例纵隔畸胎病人中有脂密度子囊、水密度子囊、液-液平面、脂-液平面、蛋壳状钙化、含有牙齿或骨骼CT表现者分别为5、3、4、6、4、5例

  • 标签: 畸胎瘤诊断 纵隔畸胎瘤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女,23岁,因胸痛、胸闷伴高热10余天,于1998年4月底入当地医院就诊,胸部CT扫描示右上纵隔肿瘤,于1998年5月转入上海某医院住院诊治,诊断为"纵隔恶性淋巴",多次行放疗及化疗,症状好转,但肿块未消失,于1998-10-06入我院就诊。查体:精神差,贫血貌,头发脱落,颈部及锁骨上未及肿大淋巴结,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触诊时不肿大。X线胸片示右上肺小片状模糊影,可能为结核灶;胸部CT示

  • 标签: 纵隔 淋巴结核 淋巴瘤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脉管是含有血管和淋巴的一种少见的血管-淋巴管畸形。多数病变出现于儿童,90%出现在颈部和腋窝,发生在纵隔较少见,其中前纵隔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合并有脾脏脉管的更为罕见,但影像表现具有特异性。本文通过报道1例前纵隔合并脾脏脉管病例,重点介绍该病的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该病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成人肾外肾母细胞(extrarenal Wilms′ tumor)很少见。发生在纵隔的肾母细胞更加罕见。患者男,27岁,体检发现前上纵隔占位,肿瘤大小约14 cm×11 cm×5 cm,切面灰白、质软、分叶状,可见直径6 cm的坏死区域。镜下肿瘤由未分化的胚芽组织、上皮成分和间叶成分构成,可见胚胎性肾小管及肾小球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胚芽细胞弥漫强表达WT-1、CD56、PAX8;上皮成分表达WT-1、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CD56、PAX8,间质成分表达波形蛋白;均不表达胎盘碱性磷酸酶、CD30、甲胎蛋白、S-100蛋白、嗜铬粒素A、突触素、甲状腺转录因子1、OCT3/4、结蛋白,过碘酸雪夫染色阴性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WSR1基因未发生断裂。

  • 标签:
  • 简介:纵隔畸胎纵隔肿瘤中常见肿瘤之一,其发生率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21.5%。由于存在良恶性之分,术前诊断及外科治疗手段的选择非常重要。作者就纵隔恶性畸胎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等方面的临床经验进行了阐述。

  • 标签: 纵隔肿瘤 诊断 诊断 鉴别 外科手术 恶性畸胎瘤 专家论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女,61岁,2013年11月1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症状,活动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X线正位片示右下肺大片状高密度影(图1),考虑肺占位性病变。上腹部MRI平扫见右下肺占位性病变,T1WI、T2WI呈高信号(图2,3),压脂呈低信号(图4),考虑脂肪。查体:生命体征未见明显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血常规无异常。胸腔镜手术示右侧胸腔无明显粘连,

  • 标签: 脂肪瘤 纵隔肿瘤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手术的鞍底重建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神经镜经鼻蝶垂体手术病例165例,总结鞍底重建修补的手术技术及手术策略。术中依据鞍膈损伤程度,采用分类修补方案:(1)术中鞍膈保护完整,颅底缺损较小,无需鞍底重建,仅用明胶海绵填塞,若颅底缺损较大,伴有鞍膈塌陷,可用自体脂肪填塞,人工硬脑膜修复;(2)术中鞍膈局部小破口,需鞍底重建修补,取预留脂肪填塞,人工硬脑膜修复,带蒂粘膜瓣鞍底贴覆;(3)术中鞍膈大破口,可行Gasketseal技术封闭鞍底,人工硬脑膜修复,带蒂粘膜瓣鞍底贴覆,生物蛋白胶固定,膨胀海绵填塞鼻腔。结果114例(69.1%)鞍膈保护完整,采用1类修补方法,49例(29.7%)术中鞍膈小破口,采用2类修补方法,2例(1.2%)术中鞍膈大破口,采用3类修补方法。术后短暂性脑脊液鼻漏5例,经保守治疗治愈4例,1例患者再次镜下经鼻入路行颅底重建得以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5年,有1例患者脑脊液漏复发,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术前评估鞍膈厚度,术中评估脑脊液漏程度,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采用鞍底重建分类修补手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并发症。

  • 标签: 神经内镜 垂体瘤 鞍底重建
  • 简介:摘要:自发性纵隔气肿是一种自限性良性过程,可无任何基础疾病,可无任何基础疾病。大多数病人可通过胸部 X 线检查诊断,但易出现漏诊,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诊断率几乎可以达到100%。自发性纵膈气肿是一种良性疾病,好发于青年男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胸痛、胸闷为主,保守治疗有效,预后良好,复发率低。 在我们的病例中,一位25岁的女性患者,患有典型的自发性纵隔气肿,经吸氧、休息等保守治疗后痊愈,并且在1个月的随访中表现良好。回顾过去,我们回顾了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

  • 标签: 原发性 气管窦 纵隔气肿
  • 简介:目的对比电磁导航引导神经镜经鼻蝶手术与传统经鼻蝶镜手术在蝶气化不良垂体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导航引导下经鼻蝶镜手术与传统经鼻蝶镜手术治疗的26例蝶气化不良垂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全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肿瘤全切除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蝶气化不良之垂体患者,导航引导下镜经鼻蝶垂体手术与传统镜经鼻蝶手术相比,在肿瘤全切除率及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别,但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缩短手术时间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 标签: 电磁导航 垂体瘤 神经内镜 蝶窦发育不良
  • 简介:患者男,63岁,因交替性双侧鼻摩、流涕20年,头痛5年,加重1周于2006年1月20日入院。忠者于20年前出现双侧交替性鼻垡、流涕,反复发作,经服药和鼻腔点药后好转?近5年来常伴有头痛,痛时全头闷胀、浑身无力,偶有左侧鼻腔少量山血,每次3~5分钟,自行停止,每年发作5~6次。1周前患行头痛、鼻塞再次发作。入院后榆盘:左侧鼻腔被多发性半透明息肉样物占满,表面光滑,

  • 标签: 蝶窦 神经鞘瘤
  • 简介:1病例报道患者,男,44岁。因右面部肿块1个月于医院就诊,行CT检查发现右侧上颌肿块,于2015年9月4日入院。右侧面部颧骨下方可触及约4cm×4cm×3cm的略韧肿块,无压痛。鼻腔检查未见异常,颈部无异常。CT显示右侧上颔前壁大小约3cm×2cm×2cm肿块,内有钙化斑块(图1)。

  • 标签: 上颌窦囊肿(Maxillary Cyst) 神经鞘瘤(Neurilelrmloma) 诊断(Diagnosis) 治疗(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