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受盐雾、潮湿和水分等环境影响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故障,迫切需要制备防护提高其可靠性。本文中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以六甲基环三硅氧烷为单体沉积过渡层,再分别沉积二丙烯酸二乙二醇酯和2-(全氟癸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在过渡层上形成纳米复合防护层。并研究了放电功率、沉积时间、单体流量、氦气流量、缓蚀剂等对复合的性能影响。

  • 标签: PECVD,纳米,硅烷,复合防护膜
  • 简介:摘要:基膜对于复合正渗透(FO)的性能影响很大,本文从调节支撑层条件的角度去优化FO的渗透性能,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高孔隙率、大孔径、孔结构互相连通、亲水的纳米纤维支撑层,之后在其表面利用传统界面聚合(IP)法,制备了良好性能的PA层。结果表明,复合正渗透在2mol/L NaCl作为汲取液时,水通量为11.57 LMH,反向盐通量为5.32 gMH,特殊盐通量为0.46 g/L,表现出了较好的选择渗透性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于光伏纳米涂层其在光催化下的降解性能,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iO2薄膜是一种在可见光区具有高透过率、高折射率、坚固稳定、在可见、近红外线区域透明、在紫外光区具有很强的吸收性。TiO2具有优良的双亲和性,可杀死细菌及其它微生物,使其不容易粘附于其表面,而附着于其上的污垢,在外部风力、冲刷力、自重等因素的影响下,会从纳米TiO2表面脱落;SiO2拥有硬度高,耐磨性好,层牢固,结构紧凑,透光率高,散射吸收低,透明区向紫外区扩展等良好的光学性能。

  • 标签: 光伏 纳米双成膜涂层 自清洁材料
  • 简介:摘要:由于光伏纳米涂层其在光催化下的降解性能,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iO2薄膜是一种在可见光区具有高透过率、高折射率、坚固稳定、在可见、近红外线区域透明、在紫外光区具有很强的吸收性。TiO2具有优良的双亲和性,可杀死细菌及其它微生物,使其不容易粘附于其表面,而附着于其上的污垢,在外部风力、冲刷力、自重等因素的影响下,会从纳米TiO2表面脱落;SiO2拥有硬度高,耐磨性好,层牢固,结构紧凑,透光率高,散射吸收低,透明区向紫外区扩展等良好的光学性能。

  • 标签: 光伏 纳米双成膜涂层 自清洁材料
  • 简介:摘要:微纳米全息防伪凭借使用方便、防伪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现代防伪技术的亮点,而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也不断推动着微纳米全息防伪的发展和创新,通过本文介绍的微纳米全息防伪及其之制备方法将进一步推动方位技术的进步。

  • 标签: 微纳米 防伪膜 真空镀铝
  • 简介:摘要:聚乳酸(PLA)是一种以植物淀粉为原料,经过发酵、聚合而制成的绿色聚合物。其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能优良。作为“最具潜力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是PLA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韧性、耐热性差等,这些缺陷制约了它的商品化和规模化应用。共混、共聚改性、纳米复合改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改性后的聚乳酸可以在聚乳酸中形成一个成核位点,从而进一步提高聚乳酸的晶体结构。在聚合物中加入微量的改性后,聚乳酸的机械性能和耐高温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此背景下,本文试着探讨强韧耐热聚乳酸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问题,并对其应用性能进行必要探讨。

  • 标签: 强韧耐热材料 聚乳酸纳米复合膜 制备 性能
  • 简介:摘要:采油及工业生产过程产生了大量的含油废水,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因此油水分离技术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常用的含油污水处理技术有吸附法、聚结法、气浮法等,但存在选择性低、能耗高、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膜分离技术因低成本、高分离效率、易操作、无需二次添加等优点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处理含油污水时,材料面临着污堵或变形的问题,导致通量、分离效率和寿命降低。因此,开发高效、稳定、绿色的油水分离刻不容缓。

  • 标签: 油水分离 特殊浸润性 纳米纤维膜材料
  • 简介:摘要:随着碳器时代的到来,纳米科技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纳米技术在总体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要远远比硅积体电路大得多,因此它不但用于电子学领域,而且还能够运用于其他领域。更有效的电子产品其性能改善以及先进制造业技术的发展,将在二十世纪引领着许多产业革命。

  • 标签: 纳米材料 纳米科技 现状 实际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明胶/聚己内酯复合纳米纤维电纺成功构建组织工程表皮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组织工程实验室分别制备3个组不同配比的明胶/聚己内酯纳米纤维电纺(70∶30、50∶50、30∶70),体外测试细胞相容性,构建复层皮肤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结果细胞接种实验显示,随着膜片中明胶含量的增加,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在材料上的黏附和增殖都明显增强。组织学染色可见,经过21 d体外培养构建的复层皮肤中,明胶/聚己内酯(70∶30)组能形成相对较好的皮肤结构。而裸鼠皮肤缺损修复试验发现,回植术后14 d时,所有组材料未降解,移植物均脱落,提示3种配比材料虽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材料降解过慢不适于构建复层皮肤。结论改良的明胶/聚己内酯纳米纤维电纺随明胶比例增高,细胞相容性逐渐增强,可促进皮肤愈合,但最终会被自体组织替代。

  • 标签: 组织工程 皮肤 纳米纤维电纺膜 明胶 聚己内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天然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进行表面修饰以提升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对天然SIS进行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表面涂层以获得新型SIS/nHA,将0.5 mol/L四水硝酸钙[Ca(NO3)2·4H2O]溶于无菌去离子水并搅拌均匀,随后将0.5 g SIS基材浸没其中持续搅拌20 min,加入0.3 mol/L磷酸氢二铵[(NH4)2·HPO4]溶液,并滴加氢氧化铵(NH4OH)调节溶液pH至10,37 ℃下磁力持续搅拌直至溶胶形成,待反应完全后,取出SIS基材,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3次,室温干燥。重复上述溶胶-凝胶过程3次,获得SIS/nHA。然后利用能谱-扫描电镜对材料表面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再将小鼠前成骨细胞以5×104细胞/的密度接种于各组材料,通过死活染色和噻唑蓝(MTT)试剂盒检测细胞在1、3、7 d增殖活性,同时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悬液(100 μl,1×105/ml)接种于铺有Matrigel胶的96孔板,比较SIS/nHA和SIS诱导成管能力。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溶胶-凝胶法成功将nHA沉积于SIS表面,与单纯的天然SIS比较,修饰后的SIS/nHA具有更理想的纳米磷灰石表面拓扑形貌;而且,体外实验证实培养1 d时,SIS和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15±0.027比0.230±0.035,t=0.588,P>0.05);而持续培养3 d(0.382±0.041比0.261±0.031,t=4.077,P<0.05)和7 d(0.543±0.055比0.392±0.040,t=3.846,P<0.05)后,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显著高于SI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外成骨结果表明,SIS/nHA诱导4 h形成的成管节点数显著高于SIS组[(46.5±6.4)个比(31.3±5.1)个,t=3.217,P<0.05],同时SIS/nHA诱导形成的管腔长度也显著高于SIS组[(5 170.6±620.5) μm比(3 482.2±480.1) μm,t=3.72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HA涂层修饰有效提升了SIS的表面生物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为SIS的表面改性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小肠黏膜 表面改性 骨再生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等,汤剂味苦携带不便现用现制,容易受到溶媒影响,部分有效成分难于煎出,发挥药效较慢,对危重患者不适用。而新兴的纳米技术通过改进药物传递为中药创新药物配方的开发提供了额外的机会。促进被身体吸收并发挥应有功效。因此,研究纳米中药制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本文就对此展开探讨。

  • 标签: 纳米 中药制备 方法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不同碳纳米管材料对钢桥面铺装用聚氨酯材料进行增韧改性,探索了碳纳米管在聚氨酯中的改性工艺,采用荧光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表征了分散效果;利用冲击缺口试验、拉伸试验验证增韧改性效果。实验表明碳纳米管材料对聚氨酯低温韧性具有良好的改性效果。同时利用超声分散等技术解决了纳米材料在聚氨酯中因范德华力而容易发生团簇等问题,保留了纳米材料的良好物理性能。

  • 标签: 纳米材料,聚氨酯,改性评价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不同碳纳米管材料对钢桥面铺装用聚氨酯材料进行增韧改性,探索了碳纳米管在聚氨酯中的改性工艺,采用荧光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表征了分散效果;利用冲击缺口试验、拉伸试验验证增韧改性效果。实验表明碳纳米管材料对聚氨酯低温韧性具有良好的改性效果。同时利用超声分散等技术解决了纳米材料在聚氨酯中因范德华力而容易发生团簇等问题,保留了纳米材料的良好物理性能。

  • 标签: 纳米材料,聚氨酯,改性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动车组覆间壁结构,并对现阶段间壁表面装饰修复的工艺要求及施工现状进行分析,查找装饰修复时存在的影响旅客界面美观的质量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工艺优化,大幅度降低覆时存在的表面不平整、新旧装饰色差明显等质量问题,从而提高旅客界面系统施工质量。

  • 标签: 动车组  间壁 覆膜 装饰膜 旅客界面 修复 工艺优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纳米科技(Nano-ST)是一项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迅速崛起的一项全新技术,技术研究内容主要是尺寸在0.1-100nm的物质组成的互动作用、运动规律以及实际使用的技术问题。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全面发展,纳米驱油技术成熟度明显增强,尺寸小、分散油聚以及强憎水强亲油三大特征合并的纳米智能驱油剂战略计划被正式提出,极大改善过往油田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基于此,文章就以纳米去油技术为立足点,针对纳米驱油剂在油田中作用机理以及性能进行研究。

  • 标签: 纳米驱油技术 作用机理 性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宫颈蜕息肉的已经成为孕期女性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蜕息肉即蜕脱垂,主要形成原因是在孕早期HCG高峰时期,在激素水平的影响下子宫蜕呈现高度水肿、增生的改变,以致使子宫蜕脱出[1]。现病例较前多发,对此病的研究也较前更加深入,此文章将为诊断及处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蜕膜息肉 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