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糖尿是临床常见的基础内分泌疾病,病情迁延日久,易并发其他疾病,而糖尿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其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若病情控制不佳,DN后期患者会出现终末期肾衰竭,更有甚者会导致患者死亡。肾小球细胞(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MC)是一种肾小球固有细胞,在各种病理因素作用下,MC被激活引起细胞增殖、分裂,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导致肾小球炎症和硬化,是糖尿进展到糖尿肾病的重要标志。研究表明,DN发生发展与肾小球细胞缺陷相关。DN发生时肾组织中存在蛋白质损伤,而途径是细胞内损伤蛋白质清除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肾小球细胞缺陷对糖尿肾病的影响。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自噬 信号通路 肾小球系膜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糖尿肾病大鼠足细胞标志物LC3、P62蛋白表达的改变,探讨糖尿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只)、造模组(n=10只)。采用高糖高脂饲料结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于第12周结束时留取大鼠尿标本,检测大鼠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摘取肾脏称量重量,分别计算尿蛋白肌酐比和肾重体重比;HE染色、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blot检测肾小球LC3、P62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尿蛋白肌酐比、肾重体重比在造模组均显著增加(P〈0.05);P62蛋白表达亦较正常组表达显著增加(P〈0.05);造模组大鼠肾脏病理在光镜下可见明显的增生、基质增多。结论:糖尿肾病大鼠肾脏足细胞较正常组减低,可能是糖尿肾病发病的机制之一。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足细胞 自噬
  • 简介:摘要糖尿引起的终末期肾衰竭使糖尿的致死率显著增加,需要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一种降解胞浆内容物的代谢过程,对细胞的存活,发展等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糖尿肾病功能紊乱。本文综述了糖尿相关肾损伤中的作用,并对肾脏中调控的多种信号通路进行总结。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自噬 肾脏细胞
  • 简介:摘要肾小球细胞作为肾脏内最为活跃的细胞,参与并维持肾脏的多种功能。因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细胞息息相关,这也使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以下将从细胞肾小球毛细血管形成中的作用,细胞基质的关系,细胞肾小球基底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描述细胞的相关功能,同时还会介绍部分细胞相关的信号通路,进一步阐述细胞肾小球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肾小球系膜细胞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系膜基质 基底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患者随着病程延长,病情不断发展,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其中,糖尿肾病是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终末期肾病重要病因之一。对于糖尿肾病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其中足细胞损伤起到重要作用,涉及足细胞肥大,上皮间充质转化、足细胞凋亡及等。同时多个肾脏信号通路破坏,导致患者肾脏功能受损。基于此,文章重点分析糖尿肾病细胞损伤病理机制及信号通路

  • 标签: 糖尿病肾病足 细胞损伤 病理机制 信号通路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肾疏宁防治基质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肾小球细胞培养,采取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肾疏宁药物血清,并分为低、中、高三个剂量梯度,利用血管紧张素Ⅱ为刺激因子,在4h、8h、16h、32h四个时间段观察肾疏宁药物血清对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细胞增殖和分泌基质ColⅣ及FN的影响.应用MTT测定细胞增殖,细胞ELISA测定ColⅣ及FN的含量,RT-PCR检测ColⅣ及FN的mRNA水平.结果:血管紧张素Ⅱ能明显促进MC增殖和基质中ColⅣ及FN的分泌,16h达到高峰,32h时呈下降趋势,肾疏宁血清中、高剂量组对ColⅣ及FN的分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RT-PCR结果也说明肾疏宁血清对正常和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下的MC分泌ColⅣ及FN的mRNA表达有下调作用.结论:肾疏宁能明显抑制肾小球基质中ColⅣ及FN的合成与分泌,并在基因水平上对其有影响作用.这可能也是肾疏宁临床治疗MsPGN疗效较佳并且防治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理之一.

  • 标签: 肾疏宁 纤维连接蛋白 Ⅳ型胶原
  • 简介:目的探讨他克莫司(TAC)对人肾小球细胞细胞周期的作用及其抑制人肾小球细胞周期性增殖的机制。方法5μmol/L的TAC分别培养人肾小球细胞24、48、72h,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进一步将人肾小球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TL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TGF-β1组)、TAC组、TGF-β1+TAC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5μmol/LTAC作用于人肾小球细胞48h,细胞在S期的比例明显下降了(P〈0.05),在G0/G1期的百分比增加(P〈0.05)。与CTL组相比,TGF-β1组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CTL组相比,TAC组Smad2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TGF-β1组相比,TGF-β1+TAC组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TAC可能通过影响TGF-β1/Smad2信号通路阻断人肾小球细胞由G1期进入S期而抑制其增值。

  • 标签: 肾小球系膜细胞 细胞增殖 他克莫司
  • 简介: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及罗格列酮对高糖培养大鼠肾小球细胞(MC)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大鼠细胞分别培养在正常糖浓度(5.5mmol/L)、高糖浓度(25mmol/L)、25mmol/L葡萄糖+非诺贝特(FB)100μmol/L及25mmol/L葡萄糖+罗格列酮(RG)20μmol/L。ELISA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Ⅳ型胶原(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Phospho—ELISA法检测胞浆及胞核内p38MAPK和磷酸化p38MAPK(p-p38MAPK)蛋白的表达:以及RT-PCR法检测p38MAPK的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组MC合成基质蛋白Col-Ⅳ、FN增多;胞浆及胞核内P—p38MAPK的表达增加。非诺贝特及罗格列酮干预能使高糖培养细胞合成Col-Ⅳ、FN显著减少,胞核内p-p38MAPK表达显著下调,但对胞浆内p-p38MAPK的表达则无显著影响。各组总p38MAPK蛋白水平及p38MAPK的mRNA表达则没有明显改变。结论:非诺贝特及罗格列酮能够显著下调高糖培养的Mc核内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进而减少胞外基质合成。

  • 标签: 非诺贝特 罗格列酮 肾小球系膜细胞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糖尿病肾病
  • 简介:目的:从影响糖尿肾病内皮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CM-1)的角度,探讨黄芪卫矛合剂对糖尿肾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肾切除并链脲佐菌素尾静脉注射建立大鼠糖尿肾病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糖尿肾病组、糖尿肾病+黄芪卫矛合剂组和糖尿肾病+氯沙坦钾组。观察12周末各组大鼠体重、尿量、饮水量、尿蛋白排泄率、血糖、糖化血蛋白、血肌酐、尿素氮、Ⅳ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肾小球VACM-1和α-SMA的表达。结果:黄芪卫矛合剂按40g(生药)/kg给药和氯沙坦钾按16mg/kg给药可减少模型组大鼠饮水量、尿蛋白排泄率和层粘连蛋白,降低VACM-1和α-SMA在肾小球内表达。黄芪卫矛合剂还可减少模型组大鼠尿量,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在减少尿量和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优于氯沙坦钾组。结论:黄芪卫矛合剂可减少糖尿肾病大鼠肾组织中VACM-1表达,抑制内皮细胞的表型转化,保护肾脏内皮细胞,从而对糖尿肾病大鼠肾组织有保护作用。

  • 标签: 黄芪卫矛合剂 糖尿病肾病 内皮细胞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 简介: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与老年糖尿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方法将264例2型老年糖尿患者分为单纯糖尿(DM)组164例、早期糖尿肾病(EDN)组60例和临床糖尿肾病(CDN)组40例,选择正常对照组60例.分别测定血清肌酐(Cr)、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谷丙转氨酶(AL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浆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铁蛋白(SF)、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肾小球滤过滤(eGFR)等指标,对各组RDW-SD水平的变化情况及与相应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各组RDW-SD水平高于对照组[(38.8±5.8)flvs(35.1±5.4)fl,P<0.05],且随着eGFR水平的降低RDW-SD水平升高(P<0.05),EDN组RDW-SD水平与HbA1c、eGFR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糖尿病程、HbA1c、FBG、TC、TG、HDL-C、UA、Cr、ACR、Hs-CRP、SF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程、HbA1c、RDW-SD和ACR是eGF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RDW-SD增加时eGFR降低,两者有相关性RDW-SD有可能作为糖尿肾脏的一个早期检测指标.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 糖尿病肾病 尿白蛋白/肌酐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如Abe等[6]在998份肾活检标本中发现有8例GBM变薄(<200nm),而单纯的IgA肾病(GBM厚度正常)为72%(P<0.02)[7],对临床表现为特发性血尿患者肾组织病理研究亦显示GBM变薄或TBMN发生率较高

  • 标签: 变薄薄 基底膜变薄 基底膜肾病
  • 简介:探讨COX-2抑制剂NS-398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影响肾小球细胞表达环氧化酶-2(COX-2)及Smad2mRNA表达的作用,细胞COX-2mRNA和Smad2mRNA表达均增加,TGF-β刺激肾小球细胞COX-2表达的信号通路之一是Smad信号通路

  • 标签: 信号通路 氧化酶表达 环氧化酶
  • 简介:目的探讨肾小球区IgM沉积在儿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免疫荧光下肾小球区有无IgM沉积进行分组,将肾小球区IgM沉积≥+且IgM免疫荧光强度≥其他免疫球蛋白荧光强度的患儿作为IgM沉积组,其余患儿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随访等情况。结果125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进入分析,其中IgM沉积组76例,对照组49例。①两组在发病年龄、血总蛋白、血白蛋白、血总胆固醇、肌酐清除率、肾早期损伤指标、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M沉积组24h尿蛋白定量及血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25和0.038)。②IgM沉积组肾小球硬化及小动脉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2和0.039),基底增厚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③对激素治疗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④随访2-78个月,两组肾功能不全及ESR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IgM沉积组3/76例男性患儿行重复肾活检。除1例首次肾活检已诊断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外,余2例在第2次肾活检时均由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转化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结论伴区IgM沉积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蛋白尿程度更重,肾脏病理改变亦更突出。对于伴区IgM沉积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应格外关注并密切随访,警惕其进展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可能。

  • 标签: IgM沉积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儿童 IGM肾病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对大鼠肾小球细胞(MC)增殖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不含或含有高、中、低浓度PNS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刺激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MC。于实验终点,运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以及PNS的细胞毒性作用;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结果:PNS能够显著抑制血清诱导的大鼠MC的增殖;通过减少MC进入S+G2/M期,从而抑制MC的有丝分裂;且在本实验浓度内(100-400μg/ml)不具有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和细胞毒性。结论:PNS能通过抑制MC的有丝分裂而抑制其活化、增殖,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得应用价值。

  • 标签: 三七总皂苷 肾小球系膜细胞 增殖 细胞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