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抑制细胞(MDSC)为一群异质性细胞的统称,其中包括有处于各种分化状态的未成熟粒细胞、骨髓祖细胞、树突细胞及巨噬细胞等,该细胞具备参与免疫逃逸、免疫耐受以及抑制T细胞应答等功能。调节性T细胞(Treg)主要来源是胸腺CD4+细胞亚群,可于移植排斥反应控制以及自身免疫稳态维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MDSC Treg 肿瘤微环境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和其低免疫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实验室 50只实验鼠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为单一反应细胞组、反应细胞 +刺激细胞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 +反应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 +反应细胞 +刺激细胞。结果:体外诱导后,部分的细胞结蛋白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表现出阳性反应,观察组 1的抑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1,观察组 2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1。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潜在的分化功能,分化后骨髓间质干细胞对于异体淋巴细胞的增殖依赖性增强,因此具有低免疫性,其在异体移植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体外诱导 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 低免疫源性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讨外周血CD14+HLA-DR-抑制细胞及IgE在过敏性鼻炎(AR)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AR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行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中CD14+HLA-DR-抑制细胞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及IgE水平,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CD14+HLA-DR-抑制细胞及血清IgE水平在AR患者表达显著升高(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R患者外周血CD14+HLA-DR-抑制细胞水平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及血清IgE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性。结论AR患者外周血CD14+HLA-DR-抑制细胞水平高,提示抑制胞可能参与AR的免疫调节过程。

  • 标签: CD14+HLA-DR过敏性鼻炎 嗜酸性粒细胞 IgE
  • 简介:目的构建并观察靶向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shRNA慢病毒对儿童细胞瘤(MB)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①设计靶向β-catenin的shRNA1、2、3和阴性对照(NC),分别插入pCH-CMV-MCS-EF1-copGFP质粒中,通过慢病毒包装后获得相应的重组慢病毒。②培养儿童MB细胞株DOAY并分为Lentivirus(LV)-shRNA1、2、3、NC组和空白对照组(Blank),前4组感染相应的重组慢病毒,Blank组未感染病毒,感染72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情况,选取对β-catenin抑制效果最佳的LV-shRNA,用嘌呤霉素分别筛选稳定感染该LV-shRNA和LV-NC的DOAY细胞系。③设3组,LV-shRNA组和LV-NC组为筛选得到的稳定感染的细胞系,Blank组为未感染病毒的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①LV-shRNA1、2、3组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低于LV-NC组和Blank组,LV-shRNA1组低于LV-shRNA2、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4μg·mL-1嘌呤霉素筛选得到稳定表达LV-shRNA1和LV-NC的DOAY细胞株。②与LV-NC和Blank组比较,LV-shRNA1组MTT实验第12、24、36、48、72h时的OD值较低,细胞总凋亡率较高,穿膜细胞数目较少,细胞迁移距离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shRNA抑制β-catenin后,能显著抑制DOAY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其侵袭和迁移能力,促进其凋亡。

  • 标签: Β-连环蛋白 慢病毒 髓母细胞瘤 生物学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血脂各组分对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平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患者颈动脉粥硬化的情况。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4月-10月于我科进行体检的患者90例,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TC、TG、HDL-C、LDL-C、血清肌酐和血尿酸等。均详细询问病史,记录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等情况,检查颈动脉超声,计算斑块积分,结果根据血浆中中性粒细胞的水平进行三分位法分为三组,低值组(<3.802*109)、中值组(3.802-6.724*109)、高值组(>6.724*109),三组间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血糖、血尿酸、脂蛋白α对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见表(2),可见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水平受血糖、甘油三酯的水平影响。结论中性粒细胞的计数受到血中甘油三酯水平影响,甘油三酯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同时高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组的患者动脉粥硬化积分明显增高。

  • 标签: 中性粒细胞计数 动脉粥样硬化 预测
  • 简介:临床使用头孢洛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报道并不少见。Furtek等回顾性分析了波士顿2所医院中接受头孢洛林治疗≥7d的成人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展过程。排除基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低于1800/μL,接受化疗或者放疗的患者。纳入分析的6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0岁(24~93岁)。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头孢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成人患者 临床使用 平均年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粒细胞瘤(granularcelltumor,GC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常见于卵巢、头颈部,极少发生于乳腺。本文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例乳腺颗粒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既往文献探讨乳腺颗粒细胞瘤的病理特征、临床和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腺颗粒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抗甲状腺药物(ATD)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ATD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外周血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7.3±2.1)d、住院时间(17.5±3.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于ATD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可获取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抗甲状腺药物 粒细胞缺乏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肝癌患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份至2014年3月份我院122例行根治性手术的肝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数据,并进行定期回访。根据ROC曲线以NLR=2.84、PLR=138.9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2.84),高PLR组(PLR≥138.9),低NLR组(NLR<2.84),低PLR(PLR<138.9)组,高NLR+PLR组(NLR≥2.84、PLR≥138.9),低NLR+PLR组(NLR<2.84、PLR<138.9)和高NLR+低PLR组(NLR≥2.84,PLR<138.9),低NLR+高PLR组(NLR<2.84、PLR≥138.9)。Logrank单因素分析八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与无瘤生存期的关系,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导入Cox回归模型行风险分析。结果122例患者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10.2%。高NLR+PLR组55例,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3.5%。低NLR+低PLR组20例,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22.9%。两组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NLR≥2.84、PLR≥138.9、肿瘤>5cm、血管侵犯、AFP≥200ng/ml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六个因素为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细胞癌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预后
  • 简介:万古霉素属于糖肽类大分子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具有杀菌作用,另外还可以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阻碍细菌RNA的合成。本品适应证为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细菌所致的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关节炎、灼伤、手术创伤等浅表性继发感染、肺炎、肺脓肿、脓胸、腹膜炎、脑膜炎。

  • 标签: 万古霉素 白细胞减少 不良反应 药学监护
  • 简介: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诱导急性细胞白血病干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雷公藤甲素对KG-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出IC50值,按照浓度梯度用雷公藤甲素处理KG-1细胞48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Bcl-2、β-catenin、p-AKT和AKT等蛋白的变化。结果雷公藤甲素对KG-1细胞的增殖抑制呈剂量依赖性,IC50值约为4nmmol/L,其还可诱导KG-1细胞凋亡。雷公藤甲素能够下调Bcl-2、β-catenin,p-AKT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雷公藤甲素诱导KG-1细胞的分子机制可能与Bcl-2、β-catenin、p-AKT的下调有关。

  • 标签: 雷公藤甲素 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等对患者预后和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结果临床分期不同的患者5年存活率比较及10年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分化不同的患者5年存活率比较及10年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越晚,分化程度越低则复发率越高;随访时间越长,复发率越高。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的分化程度是其预后及复发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卵巢颗粒细胞瘤 存活率 预后 复发
  • 简介: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AMI组和冠心病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结果①与冠心病组相比,AMI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Neu)水平(t=-10.501,P<0.01)及NLR水平(t=-10.695,P<0.01)明显升高,淋巴细胞(Lvm)水平(t=2.603,P=0.01)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NLR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OR=2.116,95%CI1.313~3.411,P=0.002).③NLR取3.528作为预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时,曲线下面积0.869(95%CI0.824~0.915),灵敏度为0.831,特异度为0.771,P<0.01.结论NLR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可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测价值
  • 简介:报告1例腘窝上皮组织细胞瘤。患者男,68岁,左腘窝内侧黑色赘生物10余年,渐增大。皮肤科检查:左腘窝内上方见一花生米大小黑色息肉状赘生物,边缘规则,色素均匀,表面光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增生,表皮突向下不规则延长,基底层色素增多,肿瘤细胞累及真皮全层,由大量上皮细胞、少量多核巨细胞及噬含铁血黄素细胞构成,境界清楚,并伴有血管增生。诊断:上皮组织细胞瘤。

  • 标签: 上皮样组织细胞瘤 赘生物 腘窝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卵巢颗粒细胞瘤与卵泡膜细胞瘤临床及MRI特征分析,以期有效提高对卵巢颗粒细胞瘤与卵泡膜细胞瘤临床诊断技术水平。方法对来院接受卵巢颗粒细胞瘤与卵泡膜细胞瘤治疗的患者临床及MRI特征,记录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症状等情况,详细记录患者肿瘤的具体位置、形状、大小,对比分析肿瘤质地、信号强弱及人体的腹腔的积液等MRI具体情况,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的病例腹腔中的肿瘤包块、阴道流血成不规则、经期紊乱、患者的子宫明显增大、子宫的内膜出现异常、患者出现子宫肌瘤、腹部疼痛、体重降低等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将年龄按绝经后患者的年龄≥30岁至绝经、绝经及年龄<30岁,进行分段细化后再次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绝经后患者的年龄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与卵泡膜细胞瘤临床的表现情况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情况基本相似,但是卵巢颗粒细胞瘤在临床中发生年青化的趋势,与卵泡膜细胞瘤临床相比,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的年龄比卵泡膜细胞瘤患者年龄偏小。卵巢颗粒细胞瘤与卵泡膜细胞瘤两组MRI情况相似度较大,但是大部分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囊实性型号不规律,不均匀。

  • 标签: 卵巢颗粒细胞瘤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 MRI特征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孕妇在妊娠中幼稚粒细胞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以及时纠正和处理各种不良影响,切实预防妊娠期胎儿生长发育及母体的需要。方法对2016年3月1日—2016年11月5日我院妇产科病人和其它科室病人进行的血常规检测,并对幼稚粒细胞的绝对值和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妇产科的幼稚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明显高于其它科室。结论妇产科的幼稚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明显高于其它科室,经过综合分析,与孕妇的新陈代谢旺盛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孕妇 妊娠 幼稚粒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