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科举制度是自隋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是分科考试取士而得名。从隋文帝设立科举开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止,世界仅有的科举制度历时1300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知识分子的影响巨大。

  • 标签: 科举制度 唐朝 中国封建社会 封建王朝 知识分子 隋文帝
  • 简介:清代科举的常科考试程序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各级考试内容与试卷书写及誊录均以官定楷法相契合。《钦定科场条例》第十五卷三场试题条题目成式、钦命题目的条款;第十六卷三场试题条考官出题附刊刻题纸款式、题纸进呈的条款和第十七卷乡会试艺条考试内容的条款;第四十二卷违式条临文敬避、抬写格式、杂项违式的条款都是从法律层面对科考做出的规定。

  • 标签: 清代科举 三场试 钦定科场条例 题纸 童试 抬写
  • 简介:“功名富贵无凭据”,是明清文学科举题材的主流表述,其核心问题是文章与科名不符。举业无凭,可能与“盲试官”有关,也可能与文章不合“风气”、过于“蕴藉”有关。貌似“必然”论的“科名前定”之说,其实仍是一种“偶然”论。从实证的角度讨论“必然偶然”,其核心问题是平时成绩与录取率的关系,部分书院课艺总集可以为实证分析提供合适的样本。综合考察课艺作者的科举经历,我们发现:科举功名的偶然性,确有很多现实依据,但从宏观上看,平时成绩与录取率之间存在正比关系。这是一种必然性,它表明科举考试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不容否定。

  • 标签: 科举功名 偶然 必然 文学叙述实证分析
  • 简介:清代科举制度突出'以书取士'的原则,使状元成为'馆阁体'的主要践行者和引导者,在皇权意识下,书法的政治功能实现最大化。状元书法对皇室与社会书法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审美导向作用。从清代各时期状元的书体可以发现,清代碑学之风对状元书法乃至整个上层士大夫书法影响并不存在广泛性。状元群体书法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揭示了清代书坛碑学与帖学并进的书法发展状况。

  • 标签: 状元书法 科举制度 书法教育
  • 简介:对萧友梅的研究,硕果累累,但迷局诸多,其中之一:萧青年时代参加过的清廷“考事”,是“顶级”抑或“次级”、详细日期、届次?众说纷纭。由此导致一系列疑问:萧经历的“廷试”、“‘学部’级考试”(下称“部试”)、“文科举人”、“七品小京官”之参试及被授予的精准时刻、有何相应程序……等,不清;文章在对萧氏参加考试的“级别”、“时间”、“届次”、“程序”进行考证的同时,对清末针对“游学毕业生考试”(下称“游试”)的“届次”,提出“新分法”;文章“重中之重”在对萧氏参试之“考题”、“考场情形”的披露与相应考证。

  • 标签: 游试 萧友梅 清廷“考事” 历史无小事
  • 简介:“趣时贵书”是北宋前期书法史之一特殊现象,其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就米芾《书史》所论,这一现象与宋代科举考试中的“誊录”制度有直接关系。本文以此为切人点,全面考证了北宋科考中誊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与“趣时贵书”的真实关系,进而深刻揭示出“趣时贵书”特有的文化意蕴。而且,由此提出了关于正确解读所征引文献的客观性问题。理解文献,必须通晓全部字义、故实、寓意,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要以正确解读文本和通晓全部语境为前提,从而避免考证之误失。

  • 标签: 米芾 《书史》 趣时贵书 誊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