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回顾分析2005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7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s)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术后回访6~36个月。全组27例,每例均是术前胃镜+病理提示为胃癌,根据WHO(2010)神经内分泌肿瘤新分类标准,胃神经内分泌癌(NEC)22例,混合性(MANEC)5例。26例均按胃癌D2根治术行手术治疗,另有1例行胃癌姑息+联合脏器切除术。其中20例靠常规病理就能诊断为G-NENs,另有7例要靠免疫组织化学才能进一步证实为G-NENs。G-NENs具有部分同胃癌类似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若无手术禁忌,建议积极手术治疗,术后根据大标本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再辅以标准的放化疗。同时它具有部分神经内分泌功能,需加强内分泌治疗,且需长期密切随访及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对于G-NENs多学科治疗模式可使患者比单一专科治疗更受益。

  • 标签: 胃肿瘤 神经内分泌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按照微创理念,对腮腺肿瘤进行手术时,保留耳大神经,对减少术后的耳垂麻木和不适的疗效,及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的影响。方法对55例腮腺肿瘤患者行耳大神经的分离保留和术后观察。结果完整切除肿瘤后,患者耳垂麻木不适现象得到改善。结论腮腺肿瘤术中,应用微创技术,尽可能地分离和保留耳大神经。符合现代微创手术原则,能提高生活质量,故在腮腺肿瘤手术中应尽可能保留耳大神经

  • 标签: 腮腺 肿瘤 切除术 保留耳大神经 微创
  • 简介:本文对皮肤肿瘤目标识别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利用阈值分割方法对皮损区域进行分割;然后,依据皮肤肿瘤早期诊断ABCD准则,对皮损区域提取了颜色、纹理和形状等特征,并基于相关性分析对所提取的特征进行优选;最后采用组合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皮肤肿瘤目标的分类识别。本文方法在黄色人种皮肤镜图像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了93.3%和96.7%,识别结果令人满意。

  • 标签: 皮肤镜图像 BP神经网络 皮肤肿瘤 识别分类
  • 简介:目的探讨睾丸内的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文献复习及报道我院诊治的经影像学及病理证实的睾丸PNET1例。结果患者左侧阴囊无痛性肿物,直径约5cm。彩超示:左侧睾丸占位,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右侧未及异常。血HCG、LDH、AFP检查均无异常,胸部全腹盆腔CT未见远处转移,经根治性切除获得病理标本。病理结果:睾丸原始神经外胚层恶性肿瘤;免疫组化:Vimentin(+)、CD99(+)、HCG(区域+)、AE1/AE3(-)、PLAP(-)、Glypincan-3(-)、LCA(区域+)、Syn(-)、Ki67(约40%+)。术后1个月出现腹膜后多发肿大,行化疗3周后消失,于第6周复查CT示:左肺下叶可见结节灶,腹主动脉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3.6cm,考虑肿瘤发生转移。结论睾丸PNET的病理和免疫组化可提供诊断依据。CT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位置。但该病恶性度高,预后极差,治疗方法无统一标准,需探索最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睾丸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睾丸 VIMENTIN CD99 HCG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s)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03年5月-2013年5月93例GEP-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数据.结果:男女比例1.4∶1,平均年龄57.1岁,发病高峰60~69岁.病灶位于直肠(31.2%)、胰腺(25.8%)、胃(18.3%)、阑尾(12.9%)、十二指肠(8.6%)、结肠(2.1%)、输卵管(1.1%).其中,非功能性GEP-NENs占84.9%,无特异临床表现,多见腹部胀痛(63.4%)、消化道出血(28.0%)等,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多提示占位性病灶.84例患者获得成功病理复片,其中神经内分泌瘤(NET)占73.8%,神经内分泌癌(NEC)占23.8%,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占2.4%;G1、G2和G3级GEP-NENs分别占52.4%、21.4%和26.2%.初诊时,52.5%的患者肿瘤浸润肌层/浆膜层,18.8%浸润周围组织,20.0%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14.0%发生远处转移.9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随访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9.5%、74.3%和65.8%.结论:GEP-NENs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非功能性多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总体预后较好,肿瘤病理分级、分类、浸润深度和远处转移与预后相关.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 病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原发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病理。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间,在我院确诊为肺原发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患者2例,并对其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免疫标志物通过免疫组化进行相应的检测,患者的EWS基因易位情况则通过荧光原位杂交系统进行评测。结果通过显微镜对2例患者的肿瘤细胞进行观测,能够发现细胞形态较为一致,呈梁状、片状或是弥漫分布,细胞形状为短梭形或圆形,并伴有不规则的病灶,且清晰可见核细胞的分裂。结论对肺原发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患者的免疫标志物进行免疫组化以及EWS基因易位检测,能有效提高病症的临床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肺原发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 临床病理
  • 简介:摘要脑深部肿瘤是指距皮质深度超过25mm的肿瘤肿瘤往往与脑内重要结构关系密切,尤其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术中寻找困难,反复或盲目探查,易造成较大的神经功能损伤,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目前,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外科的应用飞速发展,成为微侵袭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本文就神经导航系统在脑深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脑深部肿瘤 神经导航 手术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磁共振分类诊断》于2014年4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院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院长、影像系主任余永强主编,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冯晓源、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组组长卢光明写序。全书共分为12章,按照WHO第4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顺序撰写。

  • 标签: 分类诊断 安徽医科大学 出版发行 余永强 第一临床学院 冯晓源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磁共振分类诊断》于2014年4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院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院长、影像系主任余永强主编,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冯晓源、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组组长卢光明写序。

  • 标签: 分类诊断 安徽医科大学 出版发行 余永强 第一临床学院 冯晓源
  • 简介:目的培养年轻病理医师及进修病理医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能力,有利于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这对于患者预后判断和指导放化疗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培养年轻病理医师及进修病理医师采用正确的阅片方法,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运用正确的诊断思路,必要时进行鉴别诊断,最终做出准确的病理诊断。结果年轻病理医师及进修病理医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能力均得到提高,能提供正确的病理诊断报告。结论培养病理医师正确的阅片方法和诊断思路,对于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是有效的。

  • 标签: 培养 病理医师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病理诊断能力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监测对预防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脊髓髓内肿瘤的病例资料,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P40)和运动诱发电位(MEP-ABP)监测。结果术后2周随访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10例,不变13例,下降3例。JOA评分改善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不变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能及时反映神经功能变化,术中电生理指标变化与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改变一致。联合监测可提高术中操作的安全性,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脊髓肿瘤 髓内 电生理学 监测 手术中
  • 作者: 鲁来兴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5-11-2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的预防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80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硬膜外麻醉+肌松药+面罩给氧,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硬膜外麻醉+闭孔神经阻滞麻醉。结果:对照组有7例患者出现轻微闭孔神经反射,但未造成膀胱穿孔,3例出现严重闭孔神经反射,其中1例需要进行膀胱修补术。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闭孔神经反射,均未造成膀胱穿孔,两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显著,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抑制闭孔神经反射效果较差,肌松药的应用虽可抑制膀胱肌肉收缩,但应严格注意用药剂量以及维持时间。闭孔神经反射较易导致膀胱穿孔,故注意调整手术方法并联合应用硬膜外麻醉以及闭孔神经阻滞麻醉,以此预防闭孔神经发射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