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神经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32例,采取低频脉冲治疗仪对患者进行经皮神经刺激,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对比。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功能恢复正常,治愈率为68.8%,5例患者治疗后感觉功能明显改善,2例患者治疗后运动、感觉功能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90.6%。治疗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8例、减慢19例、未引出5例,治疗后正常23例,减慢5例,未引出5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正常5例、减慢12例、未引出15例,治疗后正常22例,减慢7例,未引出3例;治疗前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神经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显著,改善受损的神经支配的肢体功能。

  • 标签: 经皮电刺激 周围神经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神经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及肌电图检查证实为上肢不完全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在给予甲钴胺、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低频刺激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肌电图定位定量经皮刺激治疗,疗程6个月。疗程结束后行神经功能评定及肌电图检测,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肌电图变化特点。结果:治疗后6个月时,临床痊愈率治疗组为46.5%(20/43例),对照组为16.27%(7/43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2,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2%(40/43例),对照组为79.07%(34/43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时,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conductionvelocity,MCV)增快、潜伏期(latency,LAT)缩短、波幅(amplitude,AMP)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6个月时,治疗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MCV增快、LAT缩短、AMP增高更明显(P〈0.05)。结论:经皮神经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选择适当刺激参数、电流、电压、脉宽、模式及刺激范围治疗效果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经皮神经电刺激 周围神经损伤 肌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腹直分离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共计100名腹直分离治疗患者,使用完全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的呼吸推挤训练方式,对观察组患者使用呼吸推挤训练合并神经肌肉刺激的治疗方式,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低频治疗 腹直肌分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肌肉刺激配合康复按摩治疗产后腹直分离与盆底恢复的实际效果。方法:对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我院产后康复中心腹直分离且伴随不同程度盆底力降低的78例病人开展随机分组治疗,实验组39例选用神经肌肉刺激配合康复按摩治疗,对照组39例选用单纯性神经肌肉刺激治疗,治疗过程为3周,观察对比2组腹直分离距离及盆底张力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腹直分离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腹直分离距离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Ⅰ类及Ⅱ类盆底肌纤维电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实验组Ⅰ类及Ⅱ类盆底肌纤维电压高过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刺激配合康复推拿对产后腹直分离与盆底恢复治疗效果好,显著推动腹部肌肉痊愈并提高盆底水平,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康复推拿 腹直肌分离 盆底肌恢复 中西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训练(PFMT)联合神经刺激(NMES)治疗,对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4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PO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80)及对照组(n=70)。对观察组患者采用PFMT联合NMES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PFMT治疗。采用《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12》,评价患者性生活质量;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QoL);采用神经刺激治疗仪,评估患者盆底力;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采用腹部超声检查,评估患者POP程度。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2组PO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时的上述相关指标,进行组内或组间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经徐州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50056),与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性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中经治疗后有性生活的POP患者治疗1年时PISQ-12评分为(24.5±8.0)分,显著高于其治疗前的(19.7±8.2)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经治疗后有性生活的POP患者治疗1年时的(20.6±7.1)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26、P=0.037,t=7.422、P=0.042)。②生活质量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理健康总评(PCS)、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心理健康总评(MCS)分值分别为(88.0±13.4)分、(91.9±22.6)分、(98.4±22.6)分、(88.1±9.5)分、(90.8±21.7)分、(92.1±19.6)分、(91.6±18.5)分、(92.1±21.6)分、(91.2±27.4)分、(91.9±14.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P患者的(71.6±8.5)分、(76.9±9.5)分、(73.8±12.1)分、(69.4±8.6)分、(79.1±10.3)分、(76.8±10.4)分、(75.5±11.7)分、(78.6±9.5)分、(75.2±11.6)分、(80.1±7.3)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8.805、9.537、8.643、10.335、8.036、8.605、9.060、8.254、8.814、8.541,均为P<0.001)。③盆底力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盆底力为Ⅲ级+Ⅳ级+Ⅴ级所占比例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3%,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2,P=0.011)。④焦虑及抑郁情况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HAMA、HAMD评分分别为(7.4±2.1)分、(8.1±3.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3±2.3)分、(10.1±3.1)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70、P=0.041,t=5.352、P=0.039)。⑤POP程度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膀胱颈及宫颈外口距基线的距离分别为(0.71±0.62) cm、(1.5±0.8) cm,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的(0.14±0.74) cm、(1.1±0.6) cm;肛提裂孔面积为(18.2±2.8) cm2,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2.5±4.9) cm2,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5、P=0.039,t=3.073、P=0.046,t=3.770、P=0.043)。结论采用PFMT联合NMES治疗,可使POP患者性生活质量改善、生活质量及盆底力提高,POP严重程度下降,而且焦虑、抑郁情绪缓解。

  • 标签: 盆腔脏器脱垂 电刺激 骨盆底,肌组织 盆底肌训练 生活质量 焦虑 抑郁 疗效比较研究 女(雌)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产后早期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腹直分离的疗效。方法选取单胎足月顺产24 h内发生腹直分离的产妇117例,将其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干预,治疗组于产后第1天至第5天使用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进行刺激治疗。于入组时及产后6~8周时测量腹直间距、腹围。产后6~8周接受妇科检查,对其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POP-Q)。采用Phenix U2进行盆底力、阴道动态压力的检测。结果2组产妇产后第1天腹围、6~8周腹围缩小幅度、产后第1天腹直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6~8周腹直间距缩小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盆腔脱垂情况、盆底力及阴道动态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可促进腹直分离的恢复,且未对盆腔器官,盆底力及阴道动态压力产生不良影响。

  • 标签: 腹直肌 分离 产后 早期治疗 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经皮神经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随机选择住院时间在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的符合实验研究标准的32名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方法对实验组的16名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给予常规性运动功能训练+经皮神经刺激治疗,对于对照组的16名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给予常规性运动功能训练,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身体情况进行密切的跟踪调查,详细记录相关实验数据,研究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神经肌电图指标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0%,实验组患者的神经肌电图指标检测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的实验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神经刺激对于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状况,恢复患者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医学上进行深入的推广。

  • 标签: 周围神经损伤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刺激(NMES)联合生物反馈治疗(BFB)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21.3-2022.3期间随机抽取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盆底训练,观察组额外增加NEMS联合BF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评估治疗后盆底功能[尿失禁调查问卷(ICI-Q-SF)、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FSF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NEMS联合BFB治疗产后SUI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对恢复患者盆底功能具有积极意义,临床上可广泛推广。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肌电生物反馈 压力性尿失禁
  • 简介:分别对15名运动员进行了刺激增长肌肉力量的观察与实验。看出:在训练之后进行刺激,肌肉力量增长25.6%,训练之前(非训练日)进行刺激肌肉力量增长8.1%,对照组只增长6%。训练(疲劳)加刺激的效果较好。在肌肉力量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弹跳、速度提高也较多,运动技术也有改进,相应的运动成绩也有所提高。在我们观察的条件下看出:刺激促使力增长的时间与仃止刺激力消退的时间大体相等。多数受试运动员反映,经过电刺激后体力恢复较好。我们认为训练后进行刺激,对局(?)肌肉来说是个大运动量训练,对整体来说又是个恢复手段。此法既是训练手段,也是治疗方法。

  • 标签: 电刺激 中跑运动员 训练课 肌力 肌肉力量 运动成绩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深部刺激(DBS)对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完善患儿DBS术前及术后张力障碍评分量表运动评分,完善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结果共收集32例运用DBS治疗的张力障碍患儿。其中男16例,女16例;12例采用苍白球内侧核靶点治疗,20例患儿采用丘脑底核靶点治疗。发现20例(62.5%)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ANK2 9例,KMT2B 3例,GNAO1 2例,GCDH 2例,PINK1、NDUFAF6、DYT27及ADCY5各1例。术后随访1个月~3年8个月,仅1例因家庭护理不当出现局部感染,术后缓解率波动在5.66%~95.92%。结论运用DBS治疗后张力障碍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DBS是儿童张力障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 儿童肌张力障碍 致病基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产后腹直分离的疗效。方法选取产后2个月至半年、腹直分离距离超过2.5 cm的产妇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均给予腹直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疗法,其中运动疗法包括传统腹部运动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产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超声检查法测量2组产妇的腹直分离距离,使用软尺测量产妇的腰围臀围并计算腰臀比,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产妇的腰痛程度。结果2组产妇腹直分离距离、腰臀比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试验组产妇腹直分离距离、腰臀比及VAS评分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产妇腹直分离距离、腰臀比(0.87±0.02)及VAS评分[(0.4±0.9)分]改善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刺激可促进产后腹直分离恢复,改善产妇腰臀比及腰痛程度。

  • 标签: 腹直肌分离 产后 运动疗法 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神经肌肉刺激配合康复按摩促进产后腹直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于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足月分娩且产后腹直分离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共108例随机分组各54例,对照组未进行干预治疗,观察组给予盆底神经肌肉刺激配合康复按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观察组腹围各数据均明显降低,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妇腹直分离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产后腹直分离患者实施盆底神经肌肉刺激配合康复按摩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痛,增强肌肉张力,提高恢复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 康复按摩 腹直肌分离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中采用低频神经肌肉点刺激联合巴氯芬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9年2月~2020年9月作为本次研究时段,选取时段内我院就诊的5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分组法,均分成25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巴氯芬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fugly meyer评分与Ba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肌痉挛 巴氯芬 电刺激 神经肌肉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中采用低频神经肌肉点刺激联合巴氯芬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9年2月~2020年9月作为本次研究时段,选取时段内我院就诊的5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分组法,均分成25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巴氯芬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fugly meyer评分与Ba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肌痉挛 巴氯芬 电刺激 神经肌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联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8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巴氯芬,实验组增加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肢体、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况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肢体、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况显著改善,而其中实验组各项数据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实施巴氯芬联合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效果确切,可改善其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提升生存质量。

  • 标签: 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 巴氯芬 脑卒中患者 偏瘫肌痉挛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频刺激下行力训练改善股四头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因骨伤术后及脑卒中导致的股四头力下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股四头力下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中频治疗,同时配合力训练护理干预,对照组中30例患者单纯采用中频治疗,不配合力训练,对两组患者的股四头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持续治疗2周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刺激下行力训练护理对改善股四头力有显著作用,可将治疗有效率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股四头肌肌力训练 中频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肌肉刺激结合手法按摩与使用单纯神经肌肉刺激在产后腹直分离修复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9.3月 -2020.3月内收治的 300例 产后满42天腹直分离 >2cm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 150例 ,单纯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和观察组(150例,采用神经肌肉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按摩中使用纯植物按摩油))。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具有一定效果,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单纯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后总有效率,( 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腹直分离在康复护理中采用神经肌肉刺激结合手法按摩能有效的促进产后腹直分离修复,缩短治疗周期,提高产妇满意度,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较好临床效果,所以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手法按摩 腹直肌分离 产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刺激(PES)结合针刺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对17例骶段以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PES结合针刺治疗8周,并在治疗前1周、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都记录7天的排尿日记并进行膀胱B超检测残余尿量,同时采用ADL量表(Barthel指数)、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测评。结果PES结合针刺治疗8周后,患者24h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尿量、残余尿量、ADL量表(Barthel指数)、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刺激结合针刺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以及排尿功能,改善心理、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 标签: 盆底肌电刺激(PES) 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SCI) 针刺
  • 简介:背景:前期研究发现胃窦神经丛Caial间质细胞(ICC-MY)数量增多参与了长时程长脉冲胃刺激(GES)对胃慢波的调控。目的:观察不同时程长脉冲GES对大鼠胃窦ICC-MY数量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GES调控胃慢波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Wistar大鼠GES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3组,GES1组和GES2组选用适宜的刺激参数控制胃慢波,对照组不予GES。GES1组仅予刺激一次;GES2组每天刺激一次,连续20d。完成GES后处死大鼠,取胃窦组织,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GES1组胃窦ICC-MY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GES2组ICC-MY数量较GES1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GES1组和GES2组ICC胞质内线粒体和核糖体均较对照组增多。GES1组ICC突起与周围平滑肌细胞(SMC)直接相连,GES2组ICC与周围SMC紧密相连,对照组ICC与周围SMC之间未见明显连接。结论:胃窦ICC-MY数量和超微结构改变参与了长时程长脉冲GES对胃慢波的调控。

  • 标签: CAJAL间质细胞 肠肌丛 电刺激 超微结构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