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9 个结果
  • 作者: 刘磊 王勇 赵羲和 何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通外科,辽宁 11002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通外科,辽宁 1100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肿瘤科,辽宁 11002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科,辽宁 110004
  • 简介:摘要哺乳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根据其颜色和功能可划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白脂肪组织在交感神经兴奋等条件下能诱导产生一种新型脂肪细胞——米色脂肪细胞。白色脂肪受到诱导和激活从而产生米色脂肪组织的过程被称为白色脂肪棕色化。白色脂肪和米色脂肪之间的比例动态平衡与机体代谢稳态关系密切。研究脂肪组织的白色向棕色化转化过程的信号传导途径,可以为纠正肥胖,缓解肥胖相关糖脂代谢紊乱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白色脂肪棕色化在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意义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阐述。

  • 标签: 白色脂肪 棕色脂肪 肥胖症
  • 简介:摘要大量研究发现,减少白色脂肪,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可以对抗肥胖及其共患病。利拉鲁肽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及减重药,具有降脂减重的作用。然而在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中,利拉鲁肽对血脂的作用不尽一致,且其在白色脂肪白色脂肪棕色化中的机制尚未得到阐释。因此,利拉鲁肽对白色脂肪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旨在更好的探索利拉鲁肽的减重机制。

  • 标签: 利拉鲁肽 白色脂肪 白色脂肪棕色化
  • 简介:摘要肥胖及相关代谢异常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成为迫切需要。白色脂肪组织(WAT)与棕色脂肪组织(BAT)产热增加,会增加能量消耗。近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促进BAT活化及WAT棕色化,生理性应激反应如间歇性空腹、寒冷暴露、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可影响肠道菌群对脂肪组织的作用。其机制涉及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如胆汁酸、短链脂肪酸及其结构组分如脂多糖。对肠道菌群在WAT棕色化及BAT活化中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探讨肥胖的发生机制,并有助于寻找新的靶点。

  • 标签: 肠道菌群 白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组织 肥胖
  • 简介:摘要:心外膜脂肪组织是心血管疾病( CVD)风险评价和防治研究的热点。脂肪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主要调节非颤抖性产热,白色脂肪组织主要作用是贮存能量。维生素 D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还可调节脂肪组织分化。

  • 标签: 维生素 D 心外膜 脂肪组织
  • 简介:摘要近年来,白色脂肪棕色化成为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发现抑制自噬可促进脂肪组织棕色化,改善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因此,本文综述了自噬在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白色脂肪棕色化在机体代谢及心血管保护中的影响。

  • 标签: 自噬 白色脂肪棕色化 肥胖 代谢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2(Rb2)通过调节自噬信号通路,促进肥胖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方法利用高脂喂食建立肥胖小鼠模型,观察Rb2对实验小鼠体重和脂肪质量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印迹)检测脂肪组织自噬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利用自噬信号通路激动剂雷帕霉素处理3T3-L1脂肪细胞和脂肪来源的基质血管组分,观察激活自噬对棕色化基因表达影响及Rb2干预后是否逆转雷帕霉素的作用。结果Rb2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体重和脂肪质量,抑制自噬相关基因(Atg)5、Atg7、Beclin-1基因和Beclin-1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的表达,上调p62蛋白的表达,提示Rb2可能通过抑制自噬缓解肥胖。进一步体外实验发现,雷帕霉素处理3T3-L1脂肪细胞,激活自噬并抑制棕色化基因表达,Rb2部分拮抗雷帕霉素对白色脂肪自噬的激活和棕色化的抑制作用。结论Rb2可以减轻高脂诱导的肥胖小鼠体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肪组织自噬信号通路、上调棕色化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 标签: 人参皂苷Rb2 自噬 肥胖 雷帕霉素 棕色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刺激条件下,小鼠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微小RNA(miRNAs),并分析其在棕色化过程中潜在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构建小鼠腹股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模型,一组为低温刺激,另一组为腹腔注射CL316-243,通过HE染色和产热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等,确定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模型的建立。通过RNA测序得到不同条件下皮下白色脂肪组织的miRNAs表达谱并筛选出两组内差异表达趋势相同的miRNAs,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miRNAs靶基因,并通过qRT-PCR进一步验证其表达水平。结果冷刺激和CL316-243均能诱导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同时皮下白色脂肪组织的miRNAs表达谱在诱导前后存在明显差异。经差异表达miRNA筛选后,检测不同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诱导条件下,miR-30e-3p表达均升高,miR-181a-5p表达均下降。经靶基因预测及验证,Cdk6和Sirt1分别是miR-30e-3p和miR-181a-5p参与调控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潜在靶点。结论冷刺激及CL316-243处理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后miRNA表达差异明显,其中miR-30e-3p和miR-181a-5p分别可能通过靶基因Cdk6和Sirt1参与调控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过程。

  • 标签: 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 冷刺激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微小RNA
  • 简介:摘要: 白色污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 标签: “白色污染” 现状与危害 处理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脂肪重置联合上睑提肌缩短在重睑术后皱襞过宽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实例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于 2017年 4月 ~2019年 4月收治的 20例重睑术皱襞过宽畸形患者(女),患者年龄在 19岁 ~49岁之间,患者病程在 5个月 ~10年不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美学重睑线的设计,将患者原有的重睑线或切口瘢痕进行切除,将皮肤组织的瘢痕进行松解,利用眶膈前脂肪或眶深脂肪联合 ROOF重置,将原有的粘连进行阻断,然后使用上睑提肌缩短治疗修复。结果:随访结果显示,修复前上睑下垂和凹陷的患者脸部得到明显的改善,且修复后的重睑更加自然;所有患者中,满意患者 19例,其中 2例因初次修复出现眼裂高度不对称情况而进行二次修复;不满意患者 1例,对修复效果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高达 95%。结论:脂肪重置联合上睑提肌缩短在重睑术后皱襞过宽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对患者的重睑术后皱襞过宽状况进行修复,使患者的上睑凹陷得到改善。

  • 标签: 脂肪重置 脂肪重置 重睑术后皱襞过宽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作为面部美容手术的一种,面部自体脂肪填充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眼部并发症也逐渐在临床显现。眶周脂肪肉芽肿是眼部并发症中较常见的一种,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由无活力的自体脂肪引起,肿物出现位置与脂肪填充部位直接相关。眶周脂肪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包括眶周硬性肿物、上睑下垂、眼睑红肿等,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和身心健康。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口服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手术切除。目前,国内眼科医生对该病认知较少,临床上易出现误诊和过度治疗等情况,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有关面部自体脂肪填充术后眶周脂肪肉芽肿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自体脂肪 面部填充 眶周肿物 脂肪肉芽肿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年龄因素对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比较不同年龄人ASCs辅助脂肪移植于裸鼠皮下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行腹部脂肪抽吸术的60例健康女性的剩余脂肪组织,年龄18~65岁。按供体年龄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18~29岁,B组30~49岁,C组50~65岁。各年龄组的脂肪采用胶原酶分离获得血管基质成分(SVF),应用Muse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脂肪中SVF的产量和活力;体外培养获得第2代A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年龄组ASCs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通过CCK-8法检测各年龄组ASCs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体外成脂诱导分析各年龄组ASCs成脂分化潜能,通过RT-PCR检测成脂关键基因PPAR-γ和CEBP-α的表达水平。建立体内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动物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6周龄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包括3个实验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将3个不同年龄组的1×106个ASCs和0.3 ml的脂肪颗粒混合后,注射于裸鼠背部脊柱两侧皮下;空白对照组:注射10 μl PBS与脂肪颗粒混合物。移植后3个月取材,比较各组脂肪移植物的重量和体积,HE染色评估脂肪细胞的完整性和坏死组织所占比例,通过围脂滴蛋白(perilipin)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移植物内脂肪细胞的存活情况,通过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脂肪移植后新生血管密度。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样本比较应用one-way 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use细胞分析仪结果显示,A、B、C 3组SVF计数分别为(7.06±1.28)×105/ml、(6.90±0.32)×105/ml、(6.40±0.62)×105/ml,活力分别为82.46%±2.81%、82.01%±3.85%、77.82%±3.45%,各年龄组SVF的含量未见差异,SVF细胞活力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71,P=0.008)。各组ASCs的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物CD90、CD44、CD105、CD73表达均在95%以上,阴性表面标志物表达均在2%以下。ASCs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减缓。体外成脂分化诱导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A、B、C 3组的吸光度值无差异,并且成脂相关基因PPARγ和CEBPα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ASCs辅助脂肪移植于裸鼠皮下后3个月,A、B、C 3组移植物重量分别为(0.18±0.02) g、(0.17±0.02) g、(0.15±0.01) g,均大于空白对照组的(0.13±0.03)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74,P<0.001)。A、B、C 3组移植物剩余体积分别为(262.88±17.69) mm3、(263.83±25.96) mm3、(240.06±25.08) mm3,均大于空白组的(201.81±31.48)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5,P<0.001)。不同年龄组间移植物重量和剩余体积分别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31、P=0.012,F=3.364、P=0.049)。HE染色结果显示,移植后3个月,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年龄组ASCs辅助移植脂肪可见脂肪细胞分布均匀,纤维结缔组织及坏死组织较少,各组间脂肪细胞完整性和坏死组织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4、P=0.027,F=9.314、P<0.001);不同年龄组间移植物内的脂肪细胞完整性和坏死组织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82、P=0.756,F=0.421、P=0.66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年龄ASCs辅助脂肪移植组均可观察到较多的perilipin阳性脂肪细胞,分布均匀。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新生血管数为(15.70±4.16)个/mm2,B组(17.03±8.30)个/mm2,C组(16.68±6.71)个/mm2,空白对照组(11.50±4.04)个/mm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3、P=0.019)。各年龄组新生血管密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8、P=0.805)。结论人AS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但年龄因素不影响ASCs的成脂分化潜能。人不同年龄ASCs均有效地提高了裸鼠移植脂肪的存活率,年轻人群ASCs辅助脂肪移植的效果优于老年人群。

  • 标签: 脂肪组织 脂肪来源干细胞 年龄 细胞辅助脂肪移植 存活,脂肪 新生血管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纯脂肪颗粒移植、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改善眶周老化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采用单纯脂肪颗粒移植及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两种方法治疗眶周老化女性患者52例。其中,单纯脂肪颗粒移植组26例,年龄22~40(32.16±5.19)岁;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组26例,年龄25~39(30.73±4.33)岁。通过检测移植前后皮肤质地(皮肤皱纹、皮肤弹性、黑眼圈)、眶周容量缺失等指标,评估患者眶周老化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眶周老化的治疗效果随移植方式不同而异。联合移植组在眶周容量缺失和皮肤质地有明显改善。联合移植组眶周老化的改善效果为84.61%(χ2= 4.424,P=0.035),明显高于脂肪颗粒移植组53.84%。结论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在眶周年轻化治疗的疗效好于单纯脂肪颗粒移植。

  • 标签: 皮肤衰老 眼眶 纳米脂肪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眶周老化
  • 简介:摘要瘢痕是由烧伤或创伤导致皮肤真皮深层损伤引起的皮肤组织过度修复、细胞外基质沉积紊乱的一种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可导致患者外观毁损和心理障碍,是烧伤整形外科门诊常见的病种之一。当前,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移植被认为是瘢痕最前沿的治疗方法之一。脂肪成分移植包括纳米脂肪脂肪来源干细胞基质胶、基质血管成分和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具有组织再生、细胞外基质重塑和抗纤维化的功能,局部移植可改善瘢痕的外观及症状。因此,本文就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移植在瘢痕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旨在为瘢痕的脂肪疗法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瘢痕 脂肪组织 脂肪来源干细胞 纳米脂肪 基质血管成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脂肪联合脂肪颗粒治疗混合型黑眼圈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122例女性混合型黑眼圈患者,年龄21~47(31.45±10.45)岁。患者均接受纳米脂肪联合脂肪颗粒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采用Photoshop CS7校正曝光,再使用Image J 64软件测量图中黑眼圈注射区域皮肤L*(皮肤黑白区间)a*(绿红区间)b*(蓝黄区间)值,统计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黑眼圈皮肤颜色视觉评估分级较其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Z=105.22,P<0.05);治疗前,黑眼圈皮肤颜色定量评估L*值(47.12±7.02),治疗后(56.47±6.31),L值较治疗前增加(t=15.495,P<0.05),治疗前后a*、b*值无明显改变(P>0.05)。112例患者经皮下注射后5 d内,注射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青紫肿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均自行好转,未出现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122例患者中99例对纳米脂肪联合脂肪颗粒注射治疗满意,治疗满意度81.15%,23例患者自觉黑眼圈改善不明显,或改善程度未达到预期要求,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为一般或不满意。结论纳米脂肪联合脂肪颗粒在改善混合型黑眼圈皮肤颜色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美容技术 治疗结果 纳米脂肪 脂肪颗粒 混合型黑眼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白色念珠菌引起小儿腹泻的临床检验与治疗。方法 选取 2018年 4月 ~2019年 6月我院收治的 70例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小儿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35例。对照组采用磷霉素钠治疗,治疗组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激素、抗生素及活菌剂等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检验与治疗效果。结果 对腹泻患者的粪便进行观察发现,样本呈现出奶油色,有湿润、光滑的不透明菌落,没有杂菌,对菌落进行血清芽管和糖发酵试验,检查厚膜包子,结果均显示为白色念珠菌,治疗组患者在对症下药后治疗 7d有效率为 94.3%,并且明显高于对照组 80.0%, P<0.05。结论 对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小儿腹泻,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白色念珠菌 临床检验 小儿腹泻 治疗研究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