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病原菌对烧伤创面的侵染和定植可诱发毒症。从烧伤创面分离所得的微生物,大多能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指附着于无活力或活组织表面、由自身产生的ECM包裹的有结构的菌群薄膜,与细菌耐药性有关,免疫系统对其不产生应答。烧伤创面是否存在生物膜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从11例重度烧伤患者创面采集多个活检组织样本,经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在烧伤创面的溃疡区有细菌生物膜形成,创面中多种细菌微生物侵染现象也较普遍。

  • 标签: 生物膜形成 烧伤脓毒症 电子显微镜观察 烧伤创面 细菌耐药性 细菌微生物
  • 简介:创面可以说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所有"麻烦"的根源.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已形成各种行之有效的创面处理方法,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 标签: 烧伤患者 脓毒症 创面处理方法 防治 危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毒症是对感染的全身反应。临床表现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精神混乱和呼吸急促。以前用来描述这种综合征的术语是“败血症”和“菌血症”。只有大约20%的休克病例与菌血症有关;其余都是继发于下呼吸道或腹部感染。虽然毒症被认为是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的并发症,但是许多微生物感染都能引起相同的临床表现。这可能反映出这些介导组织损伤的感染相似的“最终共同途径”。

  • 标签: 脓毒症 全身反应 发病机制 氧气 抗生素 内毒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治疗烧伤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将收治的烧伤毒症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连续血液净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PaO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白细胞计数、血钠、血尿素氮、血肌酐等指标则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9、4.02、2.80、2.41、2.66,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可以有效清除尿素氮,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减轻炎症反应,是治疗烧伤毒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 标签: 血液净化 烧伤 脓毒症
  • 简介:摘要烧伤患者由于大面积皮肤缺损引起创面感染、大量体液流失、高代谢状态等,导致序贯性多系统功能紊乱,极易诱发全身性感染甚至毒症。目前,毒症已成为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烧伤毒症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一般毒症诊断标准对其缺乏特异性。因此,理解烧伤毒症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深化对烧伤毒症诊断体系和干预途径的认识,制订更加精准化、智能化的治疗策略。

  • 标签: 烧伤 脓毒症 发病机制 诊断标准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烧伤毒症患者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56例烧伤毒症患者(观察组)及65例烧伤毒症患者(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并将两组患者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及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烧伤毒症患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重度烧伤患者应该长期监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以此早期预测烧伤毒症的发生。

  • 标签: 降钙素原 烧伤 脓毒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烧伤毒症免疫功能障碍的基础与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方法,将我院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外科100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烧伤面积大于40%,对此100例患者进行系统观察,从而对烧伤毒症免疫功能障碍的基础与临床进行分析。结果在此100例患者中,B/C<5000有19例,表明患者免疫麻痹。5000-10000之间有40例,患者为重度。10000-20000之间有20例,患者为中度。20000-30000之间有17例,患者为轻度。>30000有4例,患者免疫功能正常。结论免疫功能障碍发生障碍的机制为①T细胞没有反应。②T细胞分化功能差。③T细胞数目减少。④单核巨噬细胞结构发生改变。

  • 标签: 烧伤 脓毒症 免疫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微循环障碍是休克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近10年来,许多有关微循环障碍机制的研究都涉及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损害、大循环-微循环失偶联、血管低反应性以及微循环监测等方面。据此,该文讨论如何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于烧伤患者,目的是提醒临床医师在烧伤休克和烧伤毒症休克治疗过程中关注微循环改善情况,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协调性。此外,随着精准、可靠的微循环监测技术的发展,有必要开展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揭示大循环和微循环指标相结合的目标导向性休克复苏方案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烧伤 休克 微循环障碍 烧伤脓毒症休克 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损害 血管低反应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科室接诊的100例烧伤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药治疗,对比观察2组实验室指标、有效率等。结果在疗效方面,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8.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AST、ALT、Cr、BUN、CK、LDH、CK?鄄M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ST、ALT、Cr、CK、LDH、CK?鄄M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ST、ALT、BUN、CK、LDH、CK?鄄MB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烧伤毒症患者实施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可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烧伤 脓毒症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据统计,中国的烧伤发病率占总人口的10%左右,事故通常发生在国内人口密集及工业园区的地方[1].国外研究表明,全世界范围烧伤毒症年发生率大概是1800万,而且以1.5%的速率升高,耗费巨额的医疗费用[2],国内毒症患者病死率高达33%,已成为重症监护室(ICU)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重度烧伤主要受损的是皮肤,人体的皮肤是抵抗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障,若体内防御功能障碍受损的创面极易受到细菌感染及炎症反应,甚至引起毒症.现已证明[3],毒症是由微生物感染后躯体引发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随着对烧伤毒症本质及发病的认识加深,部分医者研究了影响毒症发病的因素,发现细胞外组蛋白是影响其发病及病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就诊的174例成人重度烧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了毒症并发症的发病因素及对其临床疗效和病死率,旨在为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预防毒症发病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烧伤脓毒症 烧伤患者 成人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发情 疾病死亡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寻烧伤毒症患者临床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从我院 2018年治疗的烧伤毒症患者中随机抽取 80例,采取双盲筛选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及综合护理干预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于烧伤毒症的治疗,我们应配以综合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优化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烧伤毒症 ;护理 ;依从性 ;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ive nursing methods of burn sepsis patients.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burn sepsi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in 2018.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double-blind screening. They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and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pectively, and compare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ompli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burn sepsis, we should combine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patients'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optimize their quality of life.

  • 标签:
  • 简介:2001-2003年笔者单位收治严重烧伤患者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1~61岁,烧伤总面积为(52±25)%,Ⅲ度(29±21)%TBSA.其中11例出现毒症,男10例,女1例,年龄1~50岁,烧伤面积(54±27)%,Ⅲ度(31±23)%TBSA.伤后1-3d,每日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浆降钙素原(PCT)值,以后改为隔日检测,直到创面基本愈合.如患者出现毒症,则每日检测,死亡患者临终前加测1次.毒症的诊断标准参见文献[1].同期检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值并记录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计算各指标的异常率.PCT测定采用免疫层析技术快速半定量法(PCT-Q),为半定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白细胞计数、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异常率采用χ2检验;比较患者在毒症发生前后、期间与未发生脓毒症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

  • 标签: 血浆降钙素原 烧伤脓毒症 早期诊断 测定 严重烧伤患者 TB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缺血缺氧性损伤标志物在烧伤毒症患者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8年10月—2021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毒症患者,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18~65(35±3)岁。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AE,将患者分为SAE组(21例)及非SAE组(20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深Ⅱ度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统计2组患者毒症确诊后(以下简称确诊后)12、24、48 h的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确诊后12、24、48、72、120、168 h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au蛋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水平,确诊后1、3、7 d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液流速(VmMCA)、搏动指数、脑血流指数(CBFi)。对数据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SAE发生的自变量,绘制预测烧伤毒症患者发生SAE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最佳阈值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深Ⅱ度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APACHE Ⅱ评分均相近(χ2=0.02,t值分别为0.71、1.59、0.91、1.07,P>0.05)。确诊后12、24、48 h,SAE组患者血清S100β、NSE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37.74、77.84、44.16,22.51、38.76、29.31,P<0.01)。确诊后12、24、48、72、120、168 h,SAE组患者血清IL-10、Tau蛋白、ACTH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10.68、13.50、10.59、8.09、7.17、4.71,5.51、3.20、3.61、3.58、3.28、4.21,5.91、5.66、4.98、4.69、4.78、2.97,P<0.01);确诊后12、24、48、72、120 h,SAE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8.56、7.32、2.08、2.53、3.37,4.44、5.36、5.35、6.85、5.15,P<0.05或P<0.01);确诊后12、24、48 h,SAE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5.44、5.46、3.55,P<0.01)。确诊后1 d,SAE组患者VmMCA、CBFi均明显低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2.94、2.67,P<0.05);确诊后1、3、7 d,SAE组患者搏动指数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2.56、3.20、3.12,P<0.05或P<0.01)。确诊后12 h的血清IL-6、确诊后24 h的血清Tau蛋白、确诊后24 h的血清ACTH、确诊后24 h的血清皮质醇为烧伤毒症患者发生SAE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42、1.38、4.29、4.19,95%置信区间分别为1.76~3.82、1.06~2.45、1.37~6.68、3.32~8.79,P<0.01)。对41例烧伤毒症患者,确诊后12 h的血清IL-6预测SAE发生的ROC的AUC=0.92(95%置信区间为0.84~1.00),最佳阈值为157 pg/mL,敏感度为81%,特异度为89%;确诊后24 h的血清Tau蛋白预测SAE发生的ROC的AUC=0.92(95%置信区间为0.82~1.00),最佳阈值为6.4 pg/mL,敏感度为97%,特异度为99%;确诊后24 h的血清ACTH预测SAE发生的ROC的AUC=0.96(95%置信区间为0.89~1.00),最佳阈值为14.7 pg/mL,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94%;确诊后24 h的血清皮质醇预测SAE发生的ROC的AUC=0.93(95%置信区间为0.86~1.00),最佳阈值为89 nmol/L,敏感度为94%,特异度为97%。结论血清Tau蛋白和ACTH、皮质醇对烧伤毒症患者并发SAE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烧伤 脓毒症 缺血缺氧,脑 脑疾病 血清标志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21年,国际专家组对《拯救毒症运动:2016版毒症毒症休克管理国际指南》进行了更新。感染是毒症的重要病因,及早诊断并给予恰当处理是改善毒症/毒症休克预后的关键。新版指南提出了启动抗菌药物应用及停药的指征,增加了依据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给药的策略,以6个最佳实践声明和21条推荐意见的形式,指导毒症/毒症休克的感染诊治。现主要解读2021年新版指南中感染管理部分。

  • 标签: 感染 脓毒症 休克,脓毒性 指南 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