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质点在做简谐运动时,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关于平衡位置对称,即在平衡位置的两侧对称的位置,加速度大小相等、速度大小相等。灵活运用其对称,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骨Ⅰ类与骨Ⅱ类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探讨两类患者之间下颌骨对称的差异,分析下颌骨对称与ANB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研究。纳入骨Ⅰ类及骨Ⅱ类患者各30例,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初诊拍摄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下颌骨标志点的标定和线距的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髁突、下颌升支、下颌角、下颌体部的相关指标。结果组内对比:骨Ⅰ类组中双侧髁突最后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2.76±2.47) mm,右侧:(53.95±2.21) mm,P=0.004]、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9.40±3.31) mm,右侧:(60.79±3.37) mm,P=0.013]、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7.88±2.18) mm,右侧:(48.84±2.54) mm,P=0.012]、喙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6.59±2.49) mm,右侧:(47.28±2.54) mm,P=0.043]和下颌升支长度[左侧:(57.00±4.50) mm,右侧:(57.97±4.96) mm,P=0.020];骨Ⅱ类组所有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测量项目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Ⅰ类组:(1.39±2.88) mm,骨Ⅱ类组:(-0.16±2.74) mm,P=0.037]、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Ⅰ类组:(0.96±1.95) mm,骨Ⅱ类组:(-0.15±1.97) mm,P=0.033]和下颌升支长度[骨Ⅰ类组:(0.97±2.14) mm,骨Ⅱ类组:(-0.38±2.61) mm,P=0.033],其余项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角点的不对称与ANB角度呈负相关(r=-0.308,P=0.017)。结论骨Ⅰ类患者治疗前下颌骨的不对称较骨Ⅱ类患者更明显,下颌角的不对称与ANB角具有一定的相关

  • 标签: 锥形束CT 骨性Ⅰ类 骨性Ⅱ类, 下颌骨不对称性 三维测量
  • 简介:摘要:深圳市育新学校作为全深圳市唯一一所专门学校,结合学校学生学情实际,杨焕亮校长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专门学校发展的“非对称”教育理念。学校在抢抓“双区驱动”战略机遇和打造新时代“育新范例”当下,“非对称”教育理念在学校专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并为全国专门教育提供深圳经验和育新范例。本文同时提出了专门学生成因分析和教育转化的实现路径。

  • 标签: “非对称性”教育理念  专门教育学生  转化路径
  • 简介:摘要:一般情况下,由于温度和外力因素会影响机械结构,从而难以避免的会有残余应力产生,存在残余应力能够对机械各种力学和服役性能进行降低和提高,例如脆性断裂,疲劳强度等。现阶段物理法和机械法是十分常用的测试残余应力的方法,在若干个工程状况中都十分适用于展开测试工作。仪器化压入技术具有多种特点,其中包括微损、表面、微区,有着较强的材料适应能力,在多种条件下都能够展开应力测试工作,涉及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此,笔者针对于压痕非对称的任意残余应力仪器化球形压入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以此为相关学者以及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压痕非对称性 任意残余应力 仪器化球形
  • 简介:摘要:半刚性低对称四羧酸配体与醋酸钴通过水热合成法得到配位聚合物[Co2(L1)(H2O)4]n,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PXRD粉末衍射,热重分析等对其进行表征,通过磁化率测试表明具有弱的反铁磁行为。

  • 标签: 配位聚合物 结构 磁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乳房缩小整形术双侧乳房对称的美学效果,提出一种基于手持式三维扫描仪的评估方法,实现乳房缩小术后理想的美学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要求行双侧乳房缩小术女性患者56例,年龄18~56岁,平均34岁。观察组27例术中行三维扫描,依据分析结果在乳房塑形过程中进行对称调整;对照组29例术中未行三维扫描。术后3个月获得两组患者三维扫描数据,客观评估乳房对称。6位第三方医师根据患者匿名照片从乳房对称5个维度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乳房的对称。结果观察组双侧乳房体积差异明显小于对照组[35.26(20.01,55.61)比110.02(43.52,186.30) cm3,U=221.00,P=0.001]。评估者报告结果显示,观察组中乳房缩小术后衡量乳房对称的5个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三维扫描技术提供可靠方法协助调整双侧乳房对称,提高了乳房缩小整形术后美学效果。

  • 标签: 乳房成形术 乳房缩小整形术 三维扫描技术 乳房对称性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良性对称脂肪瘤病合并重度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二次手术后急性肺梗死患者。10年前行第1次颈部脂肪瘤切除术,2年前肿物复发,复发后再次于全麻下行类似改良颈淋巴清扫术式,术后第3天出现胸闷、气促,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确诊肺梗死,经抗凝治疗及密切监护下肺血管血栓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颈部伤口愈合良好,打鼾、憋气症状明显缓解。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个遗传对称色素异常症(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DSH)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变异,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母亲的外周血样,应用PCR扩增结合Sanger测序的方法分别对先证者和母亲的ADAR基因进行变异分析,确定疑似致病变异。同时以100例与本家系无关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该病例符合DSH的典型表现,表现为发生在手背,脚和面部色素沉着、色素减退斑、色素异常斑。Sanger测序显示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均携带ADAR基因第9外显子c.2762+1G>T杂合变异,100名健康对照均未发现上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ADAR基因c.2762+1G>T剪接变异被判定为致病(PVS1+PM2+PP4)。结论ADAR基因c.2762+1G>T变异可能为该家系患者的致病原因,上述结果丰富了ADAR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基因检测 ADAR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遗传对称色素异常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和ADAR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明确其可能的遗传病因。方法对先证者的ADAR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的交界区域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针对检出的可疑致病变异在该家系中进行验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ADAR基因(NM_001111)存在c.1352delA(p.Asn451Metfs*13)缺失移码杂合变异;经验证,其症状相似的母亲、妹妹的ADAR基因均存在c.1352delA缺失移码杂合变异,家系中未受累的父亲及舅舅该位点为野生型。同时对100名正常人DNA进行ADAR基因c.1352delA变异筛查均未发现相同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ADAR基因c.1352delA(p.Asn451Metfs*13)变异判定为致病变异(PVS1+PM2+PP1+PP3)。结论ADAR基因c.1352delA(p.Asn451Metfs*13)缺失移码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罹患遗传对称色素异常症的遗传病因。

  • 标签: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ADAR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个遗传对称色素异常症(DSH)家系进行家系调查并基因检测。方法收集2家系DSH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同时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和10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标本,应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基因突变,再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例1男,双手背、足背5岁时出现散在粟粒大小色素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母亲有类似表现。患者及母亲ADAR基因5号外显子检测到1个新的c.1970dupT(p.F657fs)杂合移码突变,父亲未检测到该突变。例2男,面颈部、腰背部、臀部、双下肢及双手足背夹杂分布米粒至黄豆大小褐色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父亲有类似表现,患者及父亲ADAR基因7号外显子检测到1个已知c.2433_2434delAG(p.T811fs)杂合移码突变,母亲未检测到该突变。无亲缘关系的100例健康对照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本研究在DSH患者中检测到1个新的ADAR突变位点c.1970dupT。

  • 标签: 色素沉着异常 DNA突变分析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ADAR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应用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联合阔筋膜静态悬吊术治疗早期完全面瘫后的静态对称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应用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联合阔筋膜静态悬吊术修复早期完全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静态口角歪斜程度(即口角静态对称)将患者分为2组,口角轻度不对称(Ⅱ级)为A组,重度不对称(Ⅲ级)为B组。在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通过Terzis微笑功能评级量表评估患者面部肌肉收缩活动情况,分为Ⅰ、Ⅱ、Ⅲ、Ⅳ、Ⅴ级,级别越高,面部肌肉收缩越好,与健侧面部肌肉动态对称越好;通过口角静态对称评级量表评估患者口角静态对称,分为Ⅰ、Ⅱ、Ⅲ、Ⅳ级,级别越高对称越差;通过Face-gram软件测量健侧和患侧口角位置垂直向差值(D1)和水平向差值(D2),客观评估术后面部静态对称效果。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58例患者,其中A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3.5±8.1)岁;B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40.6±9.6)岁。2组在性别、年龄、瘫痪侧构成、瘫痪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 2组患者术前Terzis微笑功能评估均为Ⅰ级,术后1年A组中有30.%(9/30)达Ⅲ级,70.0%(21/30)达Ⅳ级,B组中35.7%(10/28)达Ⅲ级,64.3%(18/28)达Ⅳ级,2组微笑功能均比术前明显改善,且组间微笑功能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角静态对称评分量表显示,术后1年A组中有73.3%(22/30)口角静态对称评分达到Ⅰ级,26.7%(8/30)仍为Ⅱ级;B组中有39.3%(11/28)达Ⅰ级,42.9%(12/28)达Ⅱ级,17.8%(5/28)仍为Ⅲ级。A组达到面部静态对称效果(Ⅰ级)的比例较B组高(P<0.01)。术前和术后1年,A组D1值分别为(5.27±0.74) mm、(2.24±0.57) mm,B组D1值分别为(8.22±1.37) mm、(4.42±0.95) mm,A组D2值分别为(6.11±1.18) mm、(2.98±1.13) mm,B组D2值分别为(8.84±2.16) mm、(5.24±1.85) mm, D1值和D2值组内术前后比较、组间术前比较、组间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联合阔筋膜静态悬吊术适用于不同程度口角不对称的早期完全面瘫患者,在明显改善面部动态对称的同时,可显著提高其静态对称;术前口角不对称程度可能会影响术后的面部静态对称效果。

  • 标签: 面瘫 静态对称性 神经转位 咬肌神经 静态悬吊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1年大腿等速肌力不对称与步态不对称的相关。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5例ACL重建患者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7~47岁[(29.4±5.2)岁]。术后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流程。采集术后1年大腿等速肌力测试数据,分别测试伤侧和健侧的60°/s、180°/s、300°/s向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60°/s离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分析其肌力峰值。采集患者步行过程的三维运动信息及地面反作用力,通过逆向动力学分析患者步态支撑期的膝关节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包括屈曲力矩峰值、伸展力矩峰值、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外旋力矩峰值、内旋力矩峰值、屈曲角度峰值、步态支撑末期伸展角度峰值、足跟着地屈曲角度、外展角度最大值、步态支撑末期外旋角度最大值。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明确等速肌力双侧对称指数(LSI)与步态参数LSI的相关。结果ACL重建术后1年伤侧60°/s、180°/s、300°/s向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60°/s离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峰值显著低于健侧(P均<0.01)。与健侧相比,ACL重建患者术后1年伤侧步态支撑期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显著降低(P<0.01),步态支撑末期膝关节伸展角度不足(P<0.01)。伤侧与健侧膝关节屈曲力矩峰值、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外旋力矩峰值、内旋力矩峰值、屈曲角度峰值、足跟着地屈曲角度、外展角度最大值、步态支撑末期外旋角度最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CL重建术后1年6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的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内旋力矩峰值LSI显著相关(R=0.42,P<0.05);18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LSI与屈曲力矩峰值LSI显著相关(R=0.45,P<0.05);180°/s等速向心屈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R=0.46,P<0.05);30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R=0.42,P<0.05);60°/s等速离心屈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R=0.54,P<0.01)。结论ACL重建患者1年后大腿等速伸膝肌力不对称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力矩、旋转力矩、屈曲角度峰值不对称显著相关,等速屈膝肌力不对称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不对称显著相关。提示ACL重建患者1年后仍需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提高肌力与运动功能水平,以降低ACL再断裂及继发损伤风险。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肌力 步行 人体运动学,实用 动力学
  • 简介: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为提升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学科,教师在班级教学中要以这一出发点入手进行课堂教学,有序组织好课堂教学环节,为学生整合课内外资源,多方位地启发学生学习思路,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不足,之后根据新课标要求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感受到学习初中数学的乐趣。本文以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为主例,阐述了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策略。

  • 标签: 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 新课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对称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侧唇腭裂术后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青少年患儿资料,均行非对称经缝牵引治疗,采用颅骨外固定支架联合镍钛记忆合金弹簧的尖牙支柱骨承力牵引方式,对两侧上颌骨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并通过适度的牵引矫枉过正处理、及时的正畸治疗和适时的面弓牵引维持策略预防术后复发。通过对牵引前后的上牙槽座点(A)、梨状孔外侧缘点(LPA)、鼻颌缝最下点(INM)以及翼上颌缝点(PTM)到过蝶鞍点冠状面(CR平面)距离进行测量,分析对比面中部骨骼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变化,计算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儿,其中男34例,女4例,年龄8~15岁。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术后面形及咬合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术后随访1~3年,结果显示牵引结束时因矫枉过正所致面中部凸出及咬合超覆盖会在6~12个月后恢复协调,3例术后未接受面弓牵引维持的患儿于随访3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颌复发。对其中25例患儿牵引前后头颅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点前移量为(12.67±4.62) mm(6.21~23.28 mm)。牵引前裂隙侧INM、LPA及PTM点到CR平面的距离均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牵引结束后INM和PTM点的两侧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A点的两侧距离差值虽然有缩小,但裂隙侧仍显著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牵引前相比,牵引结束后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均有显著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对称经缝牵引成骨术为临床上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早期矫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能很好地恢复面中部对称

  • 标签: 唇裂 腭裂 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
  • 简介:摘要:混凝土缺陷修补是建筑工程结构病害治理关注的重点之一。隧道工程一直是建筑工程中施工难度更大、出现结构病害更难处理的一类工程项目。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作为隧道施工一项重要的工序,由于其施工环境的限制,相比露天混凝土施工条件更严格,产生缺陷后修补难度更高。为此,本文以具体工程为例,重点分析二次衬砌浇筑密实度优化措施。

  • 标签: 隧道工程 二次衬砌 混凝土浇筑 密实度
  • 简介:摘要:混凝土缺陷修补是建筑工程结构病害治理关注的重点之一。隧道工程一直是建筑工程中施工难度更大、出现结构病害更难处理的一类工程项目。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作为隧道施工一项重要的工序,由于其施工环境的限制,相比露天混凝土施工条件更严格,产生缺陷后修补难度更高。为此,本文以具体工程为例,重点分析二次衬砌浇筑密实度优化措施。

  • 标签: 隧道工程 二次衬砌 混凝土浇筑 密实度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电流互感器,该互感器一次运行时的电压波动幅度较大,从而降低了测量精度。它由三大部分组成:电流互感器激励电流相似提取、幅值自适应追踪及误差检测,由线路与磁场组成闭环测距,并以跟踪式电流互感器的测量误差为基础,由自适应调节器对补偿量幅值增益因子进行动态调节,以扩大量程。在实际试验中,在一次电压等级为5%至120%的情况下,其测量精度仅为0.1等级。

  • 标签: 宽量程 电流互感器 实现措施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宽电压互感器,其设计方法是:在大电流下,在铁芯上设一段空隙,降低铁芯的磁通强度,从而保证在大流量下,互感器仍能维持良好的线性性能。通过对这种新型互感器的电磁特性的研究,给出了其气隙长和测量精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数值模拟比较了各种气隙长的电流互感器的性能。

  • 标签: 宽量程电流互感器 设计结构 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