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与梗塞相关动脉的关系.方法:对39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结果:①下壁AMI患者的心电图ST段压低I<avL和ST段抬高Ⅱ<Ⅲ以及合并右室心梗者,梗塞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RCA);非ST段压低I<avL和非ST段抬高Ⅱ<Ⅲ梗塞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LCA);前壁和广泛前壁AMI时,STI、STavL抬高,STⅡ、Ⅲ、avF下降者梗塞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LAD)近段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观测值均较高.②前间壁AMI时,STI、STavL抬高,STⅡ、Ⅲ、avF下降均不能提示梗塞相关动脉为LAD或RCA(P均大于0.05).结论:急性下壁、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时体表的心电图与梗塞相关动脉及其闭塞位置有明显相关性,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 ST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延长扩张与脑梗塞相关性,加深对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认识。方法随机抽取我院50岁以上脑梗塞及非脑梗塞(对照组)患者各80例,分别经CT测量各患者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程度,总结其影像特征,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脑梗塞患者椎基底动脉(BA)的宽度、高度及偏移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脑梗塞组BA宽度平均值为4.81±1.41MM,BA高度分级平均值为1.35±0.86,BA偏移分级平均值为0.85±0.83,显著高于对照组BA宽度平均值2.95±0.49MM,BA高度分级平均值0.31±0.47,BA偏移分级平均值为0.24±0.43,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与脑梗塞的发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 标签: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 脑梗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相关性。方法对我院100例脑梗塞患者和100例健康人(对照组)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相关性。结果我院100例脑梗塞患者中85例患者检出颈动脉斑块,其中30人为颈动脉狭窄,检出率达到(85.0%),100例健康人(对照组)中11人检出颈动脉斑块,其中9人为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11.0%);脑梗塞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相关性较高,颈动脉斑块是导致脑梗塞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早期检测颈动脉斑块对预防和控制脑梗塞临床意义重大。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脑梗塞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塞相关性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塞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非脑梗塞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彩超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彩超的检查,我们发现,脑梗塞患者的病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越恶劣,引发脑梗塞的几率越高,脑梗塞的程度越高,通过彩超对颈动脉进行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早进行治疗,可以很好的预防脑梗塞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塞 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院自1999年6月开始对急性脑梗塞病人采用介入选择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内应用尿激酶(UK)溶栓疗法,对4例符合介入溶栓标准病例应用此法获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诊断标准根据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动脉溶栓 介入溶栓治疗 脑出血 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脑梗塞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指导疾病防控工作。方法回顾性研究病例,比较312名脑梗塞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水平。结果(1)脑梗塞的发病因素中,高血压的危害是几乎起到决定性作用的。(2)在女性患者中,甘油三脂和血糖的升高的危害明显超过男性。结论加强高血压的防控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是降低脑梗塞发生的首要任务。

  • 标签: 脑梗塞 高血压
  • 简介:王某,男,38岁。某年5月10日15时20分许,醉酒后与人发生争吵,被人拉开后回家睡于床上,当晚22时许家人未叫醒,认为醉酒未在意,次日晨呼之不应,急送医院救治无效,于同年5月12日2时40分死亡。病历摘要李某于某年5月11日8时50分入院。入院时深度昏迷,血压22.7/14.1kPa(170/100mmHg),头颅无畸形,未及明显骨折征,下颌部青紫,肿胀,右侧瞳孔直径约6mm,光反应消失。左侧瞳孔直径约3mm,光反射迟钝,右膝部、腹股沟部皮下淤血,右侧肢体有不自主活动,左侧肢体无自主活动。头CT报告右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放射冠区、

  • 标签: [] 法医病理学 脑梗塞 损伤 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在 2019年 4月 -2020年 3月收治的 9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加以治疗,分析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以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为因变量来分析患者的单因素情况,得出结果为病变血管血流分级、梗死部位是引起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产生率较高,而出现此现象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需针对具体情况实施有效的缓解措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塞中医痰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塞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分组,痰证组64例,非痰正组56例,并将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这三组的IMT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痰证组与非痰证组的血脂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脑梗死痰证和非痰证患者TG、TC、LDL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大(P<0.05),其中痰证患者TG、TC、LDL高于非痰证患者(P<0.05);痰证患者和非痰证患者HDL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痰证和非痰证患者HDL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证组与非痰证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出现增厚,IMT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痰证组与非痰证组IMT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统计学有意义;痰证组与非痰证组斑块发生率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且痰证组的不稳定斑块占71.2%,非痰证组不稳定斑块仅为32.6%,差异较大(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中医痰证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急性脑梗塞的高危因素,必须加强早期预防。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中医痰证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既往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21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及冠状动脉造影,进行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分析。结果①冠心病组中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与左侧颈动脉狭窄、右侧颈动脉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亚组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与I亚组、Ⅱ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Ⅲ亚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与I亚组、Ⅱ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双侧颈动脉狭窄较单侧颈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更具有相关性,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更具有正相关性。②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呈正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 颈动脉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对其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62例诊断明确的AMI患者并同意行PCI者分为经桡动脉PCI组(n=28)和经股动脉PCI组(n=34),对比两组的路径效果。结果经桡动脉PCI组插管成功27例,股动脉PCI组为3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建立动脉通路时间和整个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出血并发症经桡动脉PCI组为0,经股动脉PCI组为8.8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MI患者,两种入径的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桡动脉PCI组出血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可作为AMI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 标签: 心肌梗塞 桡动脉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