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胃肠外科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术后镇痛及加速患者康复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进行手术的418例患者,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的随访记录及相关病历资料,记录其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以及住院期间的相关信息,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疼痛及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回顾418例患者资料显示,17.5%的患者在术后第1日出现了中度及以上疼痛,16.3%的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分别是:恶心呕吐46例,皮肤瘙痒4例,头晕18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手术操作时间、手术类型、术前疼痛宣教与术后中度以上疼痛的发生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性别、麻醉方法、镇痛泵配方无关(P均>0.05);不良反应与镇痛泵药物配方无关(P均>0.05);患者住院日数为12(9,17)d,术后第1日出现中度及以上疼痛的患者住院日数更长(P=0.014)。结论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方式及术前疼痛宣教均是术后早期中、重度疼痛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镇痛不良反应与镇痛泵配方无关;术后疼痛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住院日数缩短。

  • 标签: 胃肠外科 加速康复外科 镇痛,患者控制 疼痛,手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癌症晚期病患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效果。方法 随机划分 2018年 3月 -2019年 1月本院接收的 72例癌症晚期癌性疼痛患者,各 36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肌肉注射吗啡类药物镇痛,研究组接受自控镇痛静脉输入吗啡镇痛,统计各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在镇痛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照组分别是 75.00%和 22.22%,研究组分别是 94.44%和 5.56%,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静脉自控镇痛方法在癌症晚期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其不仅可以减轻疼痛程度,同时安全性高,值得推广、采纳。

  • 标签: 静脉自控 癌症晚期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术后自控镇痛镇痛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在我院接受硬膜外麻醉术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选取 500例 ,随机分为两组,术后不予以自控镇痛镇痛为对照组,予以自控镇痛镇痛为观察组,均进行护理干预,对比疼痛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6h、术后 24h疼痛情况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存在意义( 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术后自控镇痛镇痛的应用,并做好护理干预,可缓解术后患者的疼痛,使不良反应降低,促进其康复,值得应用。

  • 标签: 自控镇痛泵镇痛 硬膜外麻醉 术后 联合腰麻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股骨干骨折术后病人在应用自控镇痛泵的疗效与护理干预价值。方法:选择 74例 股骨干骨折病人,常规组:开展常规护理对策;试验组:开展优质护理对策;观察病人对不同护理对策的认可度与护理质量以及对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结果:试验组病人焦虑评分与满意评分比常规组高,(P< 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 5.41%比常规组 29.73%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比较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nce、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2月,检索语种为英文。收集比较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指标包括:孕产妇中转剖宫产率、镇痛1 h时VAS评分、恶心、呕吐及瘙痒的发生率;新生儿出生1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脐血pH值。由2位研究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1 578例孕产妇,其中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组794例,硬膜外分娩镇痛组784例。与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相比,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组孕产妇镇痛1 h时VA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升高(P<0.05),孕产妇中转剖宫产率、瘙痒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1及5 min时的Apgar评分、脐血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效果不如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确切,但在严密监测下使用,不会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

  • 标签: 哌啶类 镇痛,病人控制 镇痛,硬膜外 分娩疼痛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在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2016 年 11 月至 2018 年 12 月,将本院收治的 1500 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循双色球分组法将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 镇痛,观察组术后给予硬膜外给予静脉镇痛, 对比两组术后镇痛效果。 结果: 两组术后 6h 的疼痛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法) 比较,无差异 ( P>0.05 ) ;观察组术后 12h 、术后 18h 、术后 24h 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 P<0.05 )。 两组镇痛前的 SBP 、 DBP 、 HR 水平比较, 无差异 ( P>0.05 ) ;两组镇痛 24h 后的 SBP 、 DBP 、 HR 水平低于镇痛前,观察组镇痛 24h 后的 SBP 、 DBP 、 HR 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 P<0.05 )。 两 组术后均有轻微不良反应(尿潴留、头晕、恶心呕吐 等 )发生,但患者可耐受,无需处理 。 结论: 剖宫产术后镇痛采用 硬膜外镇痛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症状, 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效果显著。

  • 标签: 硬膜外镇痛 静脉镇痛 剖宫产 疼痛 评分 不良 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肾切除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影响。方法:将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期间于本院行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共 58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临床研究。依据患者术后是否接受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n= 29例)。对照组术后予以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于术前行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 +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观察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静息 VAS评分、术后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术后 24h内镇痛药物用量与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点静息状态 VAS评分明显降低( P< 0.05);观察组 24小时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 24小时内镇痛药物用量明显减少( P< 0.05)。结论:全麻后、术前行腰方肌阻滞用于腹腔镜肾切除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减少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药物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舒适度高,麻醉安全度高。

  • 标签: 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 腹腔镜肾切除术 术后镇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硬膜外与静脉镇痛在胃癌根治性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胃癌根治术中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为术后24 h疼痛评分,次要结果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有6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39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英文4篇,中文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静脉镇痛组相比,硬膜外镇痛术后24 h静息状态(WMD=-0.74,95%CI:-1.35~-0.13,P=0.02)、运动状态疼痛评分均较低(WMD=-1.5,95%CI:-1.95~-1.05,P<0.001),术后恶心、呕吐(RR=0.32,95%CI: 0.18~0.58,P<0.001)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病率(RR=0.50,95%CI:0.29~0.85,P=0.01)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7,95%CI:0.38~1.96,P=0.73),但低血压的发生高于静脉镇痛组(RR=3.27,95%CI:1.28~8.32,P=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WMD=-14.01,95%CI:-22.85~-5.17,P=0.002)、术后住院时间(WMD=-0.69,95%CI:-0.90~-0.49,P<0.001)均短于静脉镇痛组。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镇痛的选择,硬膜外镇痛无论是静息还是动态时镇痛效果均优于静脉镇痛,虽会增加术后低血压发病率,但与肺部并发症、恶心呕吐的等并发症减少有关,并且具有促进胃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缩短住院时间的优势。

  • 标签: 胃肿瘤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胃切除术 硬膜外镇痛 快速康复外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于外科术后患者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在本院接受外科手术的 86名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按照入院的奇偶顺序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都各有 43例。在实验过程中,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而对于实验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在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最终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满意度、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一段时间内的疼痛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镇痛满意度为 93.02%,护理满意度为 95.35%,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9.07%、 8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术后 1h、 24h、 72h的疼痛评分分别为( 3.97±0.48)分、( 3.24±0.52)分以及( 3.02±0.46)分,实验组患者术后 1h、 24h、 72h的疼痛评分分别为( 3.85±0.57)分、( 2.63±0.47)分以及( 1.86±0.51)分,术后 1h的疼痛评分并无太大差异,但是术后 24h和术后 72h的疼痛评分却有着较大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接受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疼痛的感觉,针对患者产生的疼痛,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但能够提高患者的镇痛满意度,还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能够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手术 镇痛满意度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石酸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对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择期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酒石酸布托啡诺静脉自控镇痛组(A组)和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B组)。术毕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ICA),A组镇痛泵配方:酒石酸布托啡诺0.15 mg/kg、酮咯酸氨丁三醇18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B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5 μg/kg、酮咯酸氨丁三醇18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记录两组患者在术后4、8、24、48 h(T1、T2、T3、T4)静息痛和活动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患者补救镇痛次数、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在T3、T4时点采用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于T1、T2、T3和T4时静息和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补救镇痛次数和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为(32±6)h,早于B组的(40±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7 P<0.01)。A组患者在T3和T4时点QoR-40量表评分为(185.8±2.5)和(194.8±1.9)分,高于B组患者的(170.7±2.7)和(183.6±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878、25.025,均P<0.01)。A组患者术后48 h内恶心、干呕/呕吐、呼吸抑制和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10%、6%、2%、2%,均低于B组的32%、20%、14%、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94、4.322、4.891、5.983,均P<0.05)。结论酒石酸布托啡诺或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均可为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但酒石酸布托啡诺较舒芬太尼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更有助于术后早期康复。

  • 标签: 布托啡诺 镇痛 腹腔镜 肾切除术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院麻醉科接诊妇科开腹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经阻滞复合自控镇痛(PCIA)对术后镇痛影响。方法:择取开腹术患者38例,时间选取阶段为2019年07月~2020年05月,根据实施不同镇痛方式其分为同等人数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实施单纯PCIA,后者实施PCIA+ TAP,对比2组临床情况。 结果:(p<0.05)。结论:中医院麻醉科接诊妇科开腹术患者采用TAP经阻滞复合PCIA,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抑制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妇科 开腹术 TAP PCIA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静脉术后镇痛与临床麻醉中舒芬太尼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8年 9月— 2020年 1月间在该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 140例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中给予芬太尼,观察组患者术中给予舒芬太尼,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 VAS评分、 Ramsay镇痛评分、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和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 3 h、 12 h和 24 h时的 VA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04、 0.836、 1.691,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 3 h、 12 h和 24 h时的 Ramsay镇痛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20、 0.181、 0.378,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清醒时间依次是( 9.64±2.85)min、( 28.56±8.1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13.21±3.72)min、( 38.51±10.7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52、 6.178,P<0.05),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是 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00,P=0.004)。结论 在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中,应用舒芬太尼,能够达到麻醉及镇痛效果,但舒芬太尼术后苏醒期较短,患者术后最安全有效,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有利于患者术后身体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临床麻醉 术后镇痛 舒芬太尼 芬太尼 患者自控镇痛
  • 简介:摘要自控镇痛技术(PCA)是经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身体情况,预先设置镇痛药物的剂量,再交由患者自我管理的一种疼痛控制技术。其作为传统口服药物镇痛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是控制癌痛的有效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癌痛治疗。本文就PCA在癌痛患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镇痛,病人控制 癌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舒芬太尼在静脉术后镇痛与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我院选取76例静脉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针对对照组给予芬太尼药物,针对观察组给予舒芬太尼药物,从临床麻醉总有效率与VAS疼痛评分、自主呼吸时间等指标展开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麻醉总有效率25例(75.79%),VAS疼痛评分(6.7±0.7)分,自主呼吸时间(9.2±2.8)min;观察组患者临床麻醉总有效率35例(92.11%),VAS疼痛评分(4.6±0.6)分,自主呼吸时间(13.1±4.3)min,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舒芬太尼在静脉术后镇痛与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确实具有促进效用,确保患者在静脉术后获得良好的镇痛与临床麻醉体验,故而值得在临床治疗中予以推广。

  • 标签: 舒芬太尼 静脉术后镇痛 临床麻醉 自主呼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舒芬太尼在静脉术后镇痛和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60例我院收治的麻醉手术患者进行观察,患者在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入院,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如下分组:观察组30例行舒芬太尼静脉术后镇痛和临床麻醉,对照组30例行芬太尼静脉术后镇痛和临床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清醒时间快慢和自主呼吸恢复快慢。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23.33%(7/30),数据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舒芬太尼在静脉术后镇痛和临床麻醉中有着非常显著的安全保障与麻醉效果,建议临床可作为全身麻醉手术的麻醉和镇痛药物使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舒芬太尼 术后镇痛 临床麻醉 静脉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舒芬太尼于静脉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7年 10月~ 2018年 10月我院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 80例患者,按照患者使用的不同麻醉药物将其分入采用芬太尼的对照组与采用舒芬太尼的研究组,两组各 40例。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率、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结果 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 2.5%,低于对照组 15%的不良反应率,同时研究组的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于静脉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中应用舒芬太尼不仅可以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还具有比芬太尼更高的安全性,临床可放心使用 。

  • 标签: 舒芬太尼 静脉术后镇痛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ICU颅脑外伤术后病人躁动原因及镇痛镇静护理的疗效评价。方法:选择我院ICU在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接收的158名颅脑外伤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采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对158名患者的躁动情况进行评价,如若评分大于等于5则定义为躁动,同时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药物对患者实施持续镇痛镇静处理。结果:在158名患者中,有99名患者的Riker镇静躁动评分大于等于5,其中颅内因素引发躁动有45名;颅外因素引发躁动的有54名。在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药物前期,患者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在注入3-5小时左右,患者的Riker评分、心脏呼吸频率均有所改善。结论:受病情因素的影响,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极易发生躁动,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也不利于病情的恢复,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借此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ICU 颅脑外伤 躁动原因 镇痛镇静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