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双向队列研究共纳入2 594例患者,其中回顾性队列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肺叶切除患者1 902例,前瞻性队列纳入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肺叶切除患者692例。全组女1 348例(51.97%),男1 246例(48.03%);中位年龄61(54,67)岁。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对纳入变量先后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无术后院内死亡。术后在院期间随访发现111例POAF事件,发病率4.2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老年(≥60岁)(OR=1.58,95%CI:1.01~2.47,P=0.04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史(OR=2.50,95%CI:1.04~6.03,P=0.041)、除房颤/房扑外其他心律失常病史(OR=3.96,95%CI:1.95~8.00,P<0.001)、左肺上叶切除(OR=1.73,95%CI:1.11~2.68,P=0.015)、术前白蛋白水平偏低(OR=1.07,95%CI:1.00~1.14,P=0.048)及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OR=4.70,95%CI:1.38~15.98,P=0.013)是肺叶切除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中心肺叶切除术后POAF发生率为4.28%。老年患者(≥60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史、除房颤/房扑外其他心律失常病史、左肺上叶切除、术前白蛋白水平偏低及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肺叶切除术后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肺叶切除 并发症 术后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采用经胸心脏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在2022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6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新发房颤,分为观察组(新发房颤,33例),对照组(未新发房颤,35例),对两组患者术前胸心脏超声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参数,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应用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问题,拥有一定的预测效果,检查效果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胸心脏超声检查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术后新发房颤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非心脏外科术后新发房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行非心脏外科手术,术后新发房颤患者71例。分析比较患者术前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术中因素,术后首次房颤发作时间,合并临床疾病及预后。结果71例患者中,年龄〉60岁者64例,合并糖尿病13例,高血压36例,有吸烟史14例,饮酒史9例。入选患者主要分布在普外科27例,脑外科14例和骨科21例。术后首次发作房颤时间在术后即刻至术后第9天,集中分布在术后72h内。房颤发作时,44例患者伴有明确的临床疾病。在房颤发作后治疗中,42例患者予以可达龙转复治疗,39例转复成功;13例患者予以控制心率治疗,6例自行转复;16例患者未予以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15例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结论非心脏外科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术后新发房颤有一定自限性。其次,可达龙有效转复术后新发房颤。通过对患者术前因素评估,有助于减少术后新发房颤发生,及时发现和治疗房颤

  • 标签: 心房颤动 非心脏术后 并发症 危险因素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收集淮安第一医院食管外科2019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1 509例行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新发房颤分为两层,每层按7∶3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训练集人群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预测模型,绘制预测模型列线图,绘制ROC曲线及校正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能力和校准能力。测试集人群用于验证预测模型。结果1 509例患者中男1 067例(70.71%),女442例(20.29%);年龄41~91岁,平均(68.76±7.15)岁。术后新发房颤247例(16.4%),未新发房颤1 262例(83.6%)。训练集1 039例(68.9%),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肺部感染、使用有创呼吸机、胸腔积液需要额外引流是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训练集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5(95%CI:0.737~0.812,P<0.001),提示模型预测区分能力较高。校正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P=0.796,提示模型预测能力的一致性好。测试集470例(31.1%),将上述预测模型带入测试集人群中,结果显示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3(95%CI:0.719~0.826,P<0.001),提示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人群中仍具有较高的区分能力。结论年龄、性别、BMI、肺部感染、使用有创呼吸机、胸腔积液需要额外引流是术后新发房颤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及时预测、预防和管理术后房颤有利于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的预后质量。

  • 标签: 食管癌 术后新发房颤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的一种,包括阵发性、特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房颤的发生是复杂的,临床应及时观察症状、体征,使阵发房颤得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新发生的房颤病人发生房颤时,心房开始无规律跳动、血液动学紊乱,临床表现突然、频繁,临床应多重视、分析病人的主述症状,尽早发现要发生房颤的病人,避免的转为永久性房颤

  • 标签: 新发生 房颤
  • 简介:摘要房颤是心房纤维颤动的简称。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丧失了协调的收缩,呈快速的颤动,频率高达300~600次/分.随着心房颤动(AF)成为心脏电生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近期对其发生的预测指标亦进行了较多探讨。有报道AF患者的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较窦性心律者增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能够减轻心房电重构,减少复律后AF的发生.

  • 标签: 房颤 原因 危害 治疗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对于经过冠脉搭桥术治疗的患者,在回到病房后是否出现了新发房颤动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9月在我院就诊并且接受治疗的60例冠脉搭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是否出现了新发房颤动的情况,将未发生新发房颤动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患者,发生了新发房颤动的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患者,观察患者出现新发房颤动的诱因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当中出现低氧血症、剧烈运动、感染、电解质紊乱以及入量不足的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于研究组部分患者来说出现了多种诱因的情况。结论:对于经过冠脉搭桥术治疗的患者,采取诱发因素控制,能够使患者出现新发房颤动的情况大大降低,减轻了患者不适的症状。

  • 标签: 冠脉搭桥术 新发心房颤动 诱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心房颤动(房颤)病史患者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及其联合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植入心脏双腔起搏器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新发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及烟酒史等)和随访资料(包括起搏模式、起搏比例及植入后用药)等,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预测模型。结果入选223例患者,年龄(70.23±8.88)岁,其中男113例,随访(17.94±9.05)个月。①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45例(20%,45/223),包括症状性房颤21例(47%,21/45)和心房高频事件(AHRE)24例(53%,24/45),AHRE中亚临床房颤(SCAF)10例(42%,10/24)。②新发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患者在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尿酸水平、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房性早搏百分数、平均心率及最快心率、心室起搏百分数、起搏模式、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及上述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OR=0.170,95%CI 0.050~0.573,P=0.004)、饮酒史(OR=9.319,95%CI 2.688~32.304,P<0.001)、左心房内径(OR=1.143,95%CI 1.024~1.276,P=0.018)、心室起搏百分数(OR=1.045,95%CI 1.023~1.067,P<0.001)、最快心率(OR=1.044,95%CI 1.021~1.067,P<0.001)、房性早搏百分数(OR=2.001,95%CI 1.427~2.807,P<0.001)是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④经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31,截断值0.249,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86.0%。结论联合性别、饮酒史、左心房内径、心室起搏百分数、最快心率、房性早搏百分数对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心房颤动 心房高频事件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不同体质指数(BMI)水平对普通人群新发房颤动(房颤)风险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数据库中关于BMI与普通人群新发房颤风险关系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7月。根据预先设定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等工作,将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初步检索得到的685篇文献中,共纳入12篇符合标准的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超重组的房颤发病风险增加43%(RR=1.43,95%CI:1.30~1.57,P<0.00001),肥胖组的房颤发病风险增加89%(RR=1.89,95%CI:1.69~2.12,P<0.00001);与超重组相比,肥胖组的房颤发病风险增加32%(RR=1.32,95%CI:1.25~1.39,P<0.00001);与非肥胖组相比,肥胖组的房颤发病风险增加55%(RR=1.55,95%CI:1.41~1.69,P<0.00001)。结论超重与肥胖明显增加普通人群新发房颤的风险,随着BMI水平的增加,新发房颤风险也在逐级增加。

  • 标签: 心房颤动 体质指数 超重 肥胖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全因死亡、认知功能障碍等风险明显增加。识别导致的房颤危险因素对指导制定一级预防及筛查策略、提前检出无症状房颤、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新发房颤常见临床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性别、吸烟、饮酒、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HAVOC评分和C2HEST评分有望成为评估个体新发房颤风险的简易临床型工具。

  • 标签: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房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西地兰治疗,观察组采取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用药量、房颤复发率等考察指标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内经等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房颤可以明显的缩短房颤时间、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胺碘酮 房颤
  • 简介: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及由其导致的心脑血管意外不断增加。控制心室率:对快速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首选洋地黄,若无心力衰竭可选用B-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控制心室率,可先用静脉制剂迅速控制心率,缓解症状,而后可口服药物维持疗效,同时应针对引起快速性房颤的病因进行治疗。将心率控制在休息时60~80次/分,轻微活动后不超过90~115次/分。如快速性房颤合并预激,慎用洋地黄、钙离子拮抗剂,考虑应用胺碘酮或普罗帕酮控制心室率。本文对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作一阐述,旨在进一步提高认识。

  • 标签: 心房颤动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术后房颤动(房颤)是心脏外科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可显著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及不良事件风险。目前术后房颤缺乏有效预防策略,需要从发病机制方面进一步寻找可控的危险因素。心外膜脂肪组织位于心肌表面和脏层心包之间,参与了包括术前房颤在内的多种疾病发病过程。鉴于心外膜脂肪组织在术后房颤中总结较少,本文通过归纳心外膜脂肪组织与术后房颤相关研究,发现心外膜脂肪组织从解剖机制、分泌功能等途径参与了术后房颤发病过程,是未来干预术后房颤的有力方向。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心外膜脂肪组织 术后房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新发房颤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1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手术期新发房颤47例,无围手术期新发房颤133例。结果围手术期新发房颤组中年龄、术后平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80,P=0.002;t=-2.184,P=0.030)。与对照组相比,围手术期新发房颤组住院时间长、进食时间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2,P=0.001;t=-2.577,P=0.01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新发房颤、较高的术后平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肿瘤低分化、肿瘤分期晚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35,P=0.018;HR=1.008,P=0.017;HR=1.950,P=0.046;HR=1.300,P=0.047)。围手术期新发房颤组与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9.05个月和63.2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在接受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中,围手术期新发房颤的发生与高龄和较高的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围手术期新发房颤患者住院时间长,全因死亡率高。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心房颤动 C反应蛋白 预后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目前有少数研究提示新发房颤诊断和后续恶性肿瘤的诊断有关。机制可能包括共同的危险因素、检出偏倚等。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相关的出血事件可能是恶性肿瘤的警告信号,有利于尽早开展恶性肿瘤的相关检查并进行干预。

  • 标签: 新发心房颤动 恶性肿瘤 出血事件
  • 简介:【摘要】 目的 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新发房颤动(房颤)相关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抽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PCI术后STEMI合并新发房颤患者共3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未合并新发房颤者30例为对照组。总结PCI术后STEMI合并新发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探究患者预后。结果 PCI术后STEMI合并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为年龄、高CRP水平、高NT-proBNP水平。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I术后STEMI合并新发房颤同年龄、高CRP水平、高NT-proBNP水平有关,且此类患者预后较差,故而临床应基于危险因素加强防治。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治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临床诊断资料,对房颤诊断中极易出现的误区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房颤患者中选取64例,对其临床诊断情况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诊断为风心病等房颤,2例患者为特发性房颤在初次诊断时,误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后在房颤发作时再测,确诊为特发性房颤;36例患者为冠心病房颤,其中10例属于持续性房颤,另26例属于阵发性房颤;7例患者出现心绞痛,其中3例患者出现持续性房颤;通过综合诊断,22例表现出心肌缺血,其中1例患者其心电图检测未表现出缺血症状,但却表现出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表现出心向量R/T向量增大,1例表现为I°房室传导阻滞,4例患者表现为两者共同存在;27例患者在间歇期间出现阵发性房颤,其中10例检测结果为心电图ptfv1≤-0??03mms,其中有8例患者均出现了心肌缺血;结论在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中,一定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心电图检测结果,同时注意分析患者病史,以免出现误诊,导致治疗最佳时间被耽误.关键词心房颤动;诊断;误诊中图分类号R5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123-02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QRS时程(QRSd)增宽对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患有心衰但无房颤病史的患者1098例,将其分为三组:QRSd≤120ms、120ms〈QRSd〈150ms及QRSd≥150ms组,随访跟踪各组新发房颤的概率.通过二元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QRS时程和房颤新发概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患者群体的统计表明,房颤新发概率为35.7%.通过二元分析发现,房颤新发概率存在组间差别(21.7%、35.9%、42.5%,P〈0.01);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发现,QRS时程是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QRS是慢性心衰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QRS时程 慢性心力衰竭 新发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