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医院中聚集各种病原菌,使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并不鲜见。而在耳鼻喉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由于医护人员需要近距离接触患者的手术部位,因此为病原菌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得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时有发生,患者一旦发生术后感染,其手术治疗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康复速度会有所减慢,其生活质量会有所降低,其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会有所增加。故加强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的防控显得很重要。

  • 标签: 耳鼻喉外科 术后感染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骨科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及抗感染治疗方案情况。方法对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进行骨科手术的65例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抗感染治疗方案。结果通过分析可知,切口部位感染率最高,占比为50.8%,其次为下呼吸道,占比为18.5,皮肤软组织,占比为15.3%,导管相关感染占比最小,为4.6%。术后65例患者检测出病原菌65株,其中占比最高的是黄色葡萄球菌,为46.2%,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1.5%,阴沟肠杆菌13.8%,肺炎克雷伯杆菌10.8%,占比最小的是鲍曼不动杆菌7.7%。结论骨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切口感染,需要做好预防控制措施,监测各个环节的身体状况,降低医院感染情况。

  • 标签: 抗感染治疗方案 骨科 术后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因素,为防治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以 1425 例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患者临床资料,将发生术后感染患者纳入感染者,将未发生术后感染患者纳入对照组,进行因素对比。结果:术后感染发生率 4.28% ( 61/1425 );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年龄≥ 60 岁比重、多切口比重、全麻比重、住院时间≥ 15d 比重、手术时间≥ 3h 比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 岁、住院时间≥ 15d 、手术时间≥ 3h 成为独立风险因素。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影响因素较多,院内多见呼吸道感染,与高龄、住院时间较长、手术时间较长有关。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感染;因素分析    口腔颌面外科是以外科治疗为主的学科,与整形外科学、显微外科学等学科存在交叉和渗透,手术内容丰富、治疗方式多样化。因解剖结构较特殊,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易发生感染,且感染不易治疗与控制。为防治术后感染,本次研究试探讨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因素。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 2010 年 1 月~ 2014 年 12 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有详细的随访资料;③术前未发生感染。共纳入患者 1425 例,其中男 791 例,女 634 例,年龄 3 个月~ 88 岁、平均( 55.4±14.8 )岁。病谱:唇腭裂 164 例,肿瘤 871 例,外伤 231 例,其它 199 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患者临床资料。将发生术后感染患者纳入感染者,将未发生术后感染患者纳入对照组。调取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谱、体重指数,治疗情况如麻醉方式、住院天数,生理与病理相关指标。医院感染诊断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 。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 SPSS18.0 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计数资料以 n (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P <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共发生术后感染 61 例,其中下呼吸道感染 19 例、上呼吸道感染 17 例、手术切口感染 15 例、胃肠道感染 7 例、皮肤与软组织感染 2 例、泌尿道感染 1 例。    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年龄≥ 60 岁比重、多切口比重、全麻比重、住院时间≥ 15d 比重、手术时间≥ 3h 比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统计分析了200例耳鼻喉术后患者实际感染情况,进而总结出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术后感染有效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方法针对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200例耳鼻喉手术患者,监测分析了他们的术后情况。结果统计分析了所有相关数据,发现耳鼻喉术后感染率达到4.09%,其中有79%感染是由呼吸道系统、泌尿道疾病引发的,而20%感染患者是由消化道系统造成的。结论众多危险因素会造成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在加强规范化操作的基础上,医务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耳鼻喉外科手术 术后感染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重点分析泌尿外科术后所存在的感染问题特点,并且了解如何选择药物。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228例泌尿外科患者术后表现情况进行分析,明确患者的感染部位、病菌种类以及抗感染的具体方法。结果对于容易存在感染的位置进行充分的分析,其中尿路、血液以及肺部发生感染的概率比较高,并且尤以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治疗的过程中选择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结论泌尿外科手术进行之后,对于感染发生率较高的部分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从可以有效的控制感染,从而降低患者发生疾病的概率,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泌尿外科 术后感染 特点 药物选择 与药物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肝移植术之后初期的感染进行预防与护理。方法对于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进行的的28例肝移植受体在ICU治疗期间出现的感染情况给予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28例受体里,其中有15例术后出现了感染,医院的感染率达到了54%。结论对于ICU采取样本管理,加强全体医务人员的整体抗感染预防意识,采取有效的保护隔离,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呼吸和口腔护理,尽快清除不必要的管道,做基础护理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迹象,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减少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肝移植 感染 预防 看护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重点分析泌尿外科术后所存在的感染问题特点,并且了解如何选择药物。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228例泌尿外科患者术后表现情况进行分析,明确患者的感染部位、病菌种类以及抗感染的具体方法。结果对于容易存在感染的位置进行充分的分析,其中尿路、血液以及肺部发生感染的概率比较高,并且尤以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治疗的过程中选择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结论泌尿外科手术进行之后,对于感染发生率较高的部分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从可以有效的控制感染,从而降低患者发生疾病的概率,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泌尿外科 术后感染 特点 药物选择 与药物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6年10月-2018年4月收治的74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患者家属进行抽签分组,对照组37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7例实施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相关手术指标及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阻断时间、心肺转流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外循环开始时的心搏指数、左室做功指数、心脏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在体外循环结束以及体外循环结束2h时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措施可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优质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普外科肝癌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方法 选取在本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 10 例肝 癌患者开展此次研究,选取时间范围从 2016 年 01 月到 2019 年 02 月,采取数字表法将 10 例患 者均 分为两组, 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各5 例。其中给予传统常规 护理的为参照组,给予综合护理 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 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结果 参照组护理模式下患者 的总体满意度显著低于研究组( P< 0.05 ),而研究组患者术后感染率跟参照组相比明显更低 ( P< 0.05 )。 结论 应用综合护理在普外科肝癌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降低了感染发生率 ,并且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护理效果, 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肝癌 术后感染 预防及护理 总体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院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发生因素,临床特征,为开展颅内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 1月~ 2014年 12月,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患者 719例,发生颅内感染 5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患者病历资料,分析颅内感染临床特征。并将颅内感染患者纳入感染者,余者纳入对照组,进行因素分析。结果:男女比例 1.15:1,年龄 11~ 84岁、平均( 34±10)岁;春夏季合计占 75.86%;脑外伤占 31.03%1;分离 71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 56.33%、格兰阴性杆菌占 35.21%2;患者术后表现为持续性发热,感染控制时间( 5.1±3.1)日,死亡 5例,继发癫痫 7例;感染组与对照组脑室外引流、手术时长≥ 4h、术后脑脊液漏、术后应用激素比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室外引流、手术时长> 4h、脑脊液漏、术后应用激素成为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男性多于女性,但与性别无关,年龄跨度广,春夏多见,感染控制时间可长可短,重症者可致死亡,术后还易发生癫痫,颅内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做好脑脊液漏预防,慎重应用脑室外引流、激素药物治疗,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 标签: 神经外科 医院感染 颅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普外科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患者150例进行研究讨论,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出现感染的原因。结果所选择的150名患者,术后感染的有10名,发生率为6.67%,感染的因素主要有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基础性疾病等、年龄等。结论对于普外科患者手术患者,要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感染出现,减少术后感染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康复情况,值得在今后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普外科 术后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胆道疾病术后感染细菌的主要分布及耐药特点,探讨治疗对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胆道手术后的胆汁标本631株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剔除重复菌株。结果按照CLSI2017年版标准判定,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耐药分析,其中革兰阳性菌179株,革兰阴性菌452株,居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1%)肺炎克雷伯菌(12%)粪肠球菌(11%)屎肠球菌(9%)铜绿假单胞菌(8%)。结论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革兰阳性菌中的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是急性胆道感染及胆道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胆道感染的关键。

  • 标签: 胆道疾病 细菌 耐药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普外科肝癌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取在本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例肝癌患者开展此次研究,选取时间范围从2016年01月到2019年02月,采取数字表法将1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例。其中给予传统常规护理的为参照组,给予综合护理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参照组护理模式下患者的总体满意度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而研究组患者术后感染率跟参照组相比明显更低(P<0.05)。结论应用综合护理在普外科肝癌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降低了感染发生率,并且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护理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肝癌 术后感染 预防及护理 总体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术中保温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术后感染预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术中保温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切口感染术后死亡及低体温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完全苏醒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切口感染率、术后死亡率、低体温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综合术中保温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死亡及低体温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综合术中保温护理 术后恢复 感染预防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术中保温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术后感染预防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6年 3月至 2017年 1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 8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术中保温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切口感染术后死亡及低体温发生率。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完全苏醒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切口感染率、术后死亡率、低体温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采取 综合术中保温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死亡及低体温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综合术中保温护理 术后恢复 感染预防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会阴侧切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9年3月妇产科收治的会阴侧切术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措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以及伤口愈合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会阴切口愈合切口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天数为(2.15±0.24)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3±0.2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性护理可以促进会阴侧切术后伤口感染愈合速度,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干预性护理 会阴侧切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