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人类的性行为深受生物、心理、文化与社会各个层次的影响,因此想要了解有关人的性行为的本质,就宜从这些不同的层次去分别探讨,然后做个综合性的总结。虽然我们一再地强调此点,在本文里再仔细分述讨论一下。

  • 标签: 医学心理学 心理卫生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师 性行为
  • 简介:本研究记录了16名被试在完成有整体结构变化和局部特征变化的面孔/房屋图片的一致性判断时的脑内时程变化,以期对面孔识别的特异灶本质进行探讨。结果显示,N170波幅和潜伏期的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面孔/房屋所诱发的N170成分在波幅和潜伏期上均不存在加工方式上的显著差异。晚期成分(300~700ms)上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这表明:面孔与房屋(非面孔)的加工在早期和晚期成分上都有差异性,体现出面孔的加工在早期视觉刺激的加工和晚期识别的加工上都具有特异性;晚期识别加工的脑电结果不支持“面孔识别是整体的,结构的,而非面孔客体的识别是局部的,基于特征的”加工观点。

  • 标签: 事件相关电位 面孔识别 特异性 N170 半球优势
  • 简介:通过个案跟踪和控制实验探讨了词汇飞跃的本质。研究结果表明命名洞察力具有现实性,且词汇飞跃与命名洞察力的出现紧密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儿童词汇量快速增长的原因。命名洞察力的获得促进了词汇的快速增长,标志着儿童建立起词汇与指称之间的匹配关系。词汇飞跃之后,儿童很快建立起词语间的符号关系,并最终促进了儿童语法的发展。基于此实证结果,本研究还建构了诠释词汇飞跃本质的理论模型。

  • 标签: 词汇飞跃 命名洞察力 实证研究 理论模型
  • 简介:<正>智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心理,教育、生理,生物等各方面研究人员都很重视。在众多的研究中,脑生理的进展最为引人注目,这里介绍国外一种新的智力本质的生理学假设,虽然思辩色彩仍然很强,但它至少可以开阔思路,帮助了介国外研究的进展情况。在本质上,这一理论是关于信息在大脑皮层中

  • 标签: 脉冲序列 生理学 智力 本质 平均诱发电位 核糖核酸
  • 简介:近年来国内的欺负研究均是直接采用西方"bullying"的内涵界定、理论假说以及测评工具。本研究采用访谈法,立足本土文化探究欺负现象的本质内涵,为测评工具的研发和问题干预提供现实依据。来自54名欺负者、受欺负者、一般者的访谈结果发现:(1)欺负是一种强者有意伤害弱者,且会给弱者带来伤害的攻击行为,其界定性特征是故意伤害性、受伤害性和关系双方间的力量不均衡性。(2)重复发生性、难以反抗性和道德评判性均是欺负的伴生性特征。(3)欺负现象中蕴含两种关系特征:因果性伤害关系和强弱对比关系。

  • 标签: 欺负 受欺负 力量不均衡性 访谈
  • 简介: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使用民族心理距离测量量表、阶层差异测量量表、刻板印象评价量表、文化依恋量表和民族本质论量表,以内蒙古自治区303名蒙古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外群体知觉中的民族心理距离和阶层差异感知对民族刻板印象的影响以及民族本质论在民族刻板印象和对母体文化依恋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民族心理距离和民族阶层差异感知可以预测个体对其他民族的刻板印象;民族本质论在个体对其他民族的刻板印象和对母体文化的文化依恋的关系中有中介作用。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控制外群体知觉、改变个体本质论信念来改善族际关系,帮助个体跨文化适应。

  • 标签: 民族差异 刻板印象 文化依恋 民族本质论
  • 简介:从角色的角度关注,互动一直是社会学的传统之一,但由于网络人际互动的特殊性,我们应该谨慎地思考角色理论解释网络人际互动的适宜性。电子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符号化特性,使得交往双方都以ID出场,这是网络人际互动与现实人际互动的最大区别。而现有的研究都理所当然地用角色理论来解释电子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并认为ID便是个体的虚拟身份,同时也是个体在网络中要扮演的角色,而事实上,电子网络空间中互动的个体是去角色的。因此,我们应该在电子网络空间中人际互动本质的基础上,寻求更有效地解释网络人际互动的理论视角。

  • 标签: 电子网络空间 角色 虚拟角色 去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