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甘肃省大部分地方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旱涝变化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发展。本文利用甘肃省近520气候历史资料中的旱涝等级,统计了旱涝出现频率,划分了干湿期,分析了周期特征。为我省国民经济建设部门制定规划,特别是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整治、农林牧业生产和发展,提供较长期的气候变化背景服务。

  • 标签: 旱涝 气候变化背景 湿期 周期特征 半干旱气候 省国民经济
  • 简介:摘要: 本文利用云南省1981-2010降水资料,研究了云南夏季(6月至8月)旱涝时空变化特征。根据30降水标准化距平,标定典型旱涝。总体来说,1980代以来,夏季旱涝有更频繁发生的趋势,东、西部和东南部地区为云南省全省旱涝多发区。再利用合成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对比分析典型旱涝例500hPa高度场,850hPa风场特征和可能的影响关系,反映了在具有强冷空气活动环流背景下,容易形成强降水形势; 旱年则相反,南海副高偏强,不利于冷空气南下; 印度到孟加拉湾的低值区在发展,低纬热带低值系统向高层伸展,意味着湿润的水汽层变得浅薄,上升运动不显著,这些都是不利于云南降水的环流形势。从500hPa高度场与云南地区降水场关系来看,云贵高原,西西伯利亚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00hPa位势高度场与云南降水相关程度大。850hPa风场中高纬地区,低纬地区太平洋地区风场相关程度较大。通过研究,初步分析夏季旱涝的分布特点和成因,为今后的研究以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云南地区 夏季旱涝 合成分析 相关分析
  • 简介:本文利用西北地区(新疆除外)的西安、银川、兰州、西宁四站的21O旱涝等级资料进行了相关性、周期性、突变性和阶段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进行了突变性的分析,并发现旱涝气候突变可能与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有关,但其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西北地区 旱涝 突变性
  • 简介:利用1962—2013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辽宁省5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辽宁省夏季典型旱涝降水低频的特征。结果表明:1962—2013辽宁省夏季旱年降水的30—60d振荡显著,涝低频振荡不显著,以小于10d的高频振荡为主。旱涝低频涡度和散度的传播方向明显不同。辽宁省夏季干旱的发生与低频涡度和散度自低纬度北传及中高纬度南传并同位相汇合于辽宁地区有关,高低层低频涡度和散度在动力上表现出协调一致性。小于10d高频振荡的累积效应使辽宁地区夏季易发生洪涝,30—60d振荡叠加高频过程,易使辽宁地区夏季发生干旱。

  • 标签: 夏季降水 旱年 涝年 低频特征
  • 简介:本文用陕西省近526旱涝等级资料,根据越低频气候振动理论和尺度对应原理,通过旱涝气候对天体物理、太阳活动等周期,特别是ENSO对天体物理显著敏感的周期响应关系的物理统计分析,选取周期概率显著的周期,进行外延叠加集成预测。给出了未来50陕西省不同区域旱涝趋势的预测结果。

  • 标签: 旱涝气候 预测
  • 简介:摘要:文中选取滇池流域4个气象站点1977-2011近45逐月降水量数据资料,以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为主,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降水的分布特征和旱涝灾害的趋势。结果表明:①滇池流域(昆明、晋宁、呈贡、嵩明)除晋宁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外,昆明、呈贡和嵩明年平均降水量均呈现增加趋势,并且年平均降水量晋宁减少速率为13.902mm/10,昆明、呈贡和嵩明增加速率分别为9.625mm/10、25.739mm/10、13.382mm/10。滇池流域平均降水量局地性较为明显,不同站点降水量际变化较大。②在滇池流域(昆明、晋宁、呈贡、嵩明)近45平均降水量变化中,昆明气候基准站和晋宁气象国家观测站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呈贡气象国家观测站和嵩明气象国家观测站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显著。③滇池流域在不同区域降水的突变情况有所不同,滇池流域不同地区的旱涝变化差异明显,昆明和晋宁降水发生3次枯-丰交替,嵩明和呈贡降水发生2次枯-丰交替。

  • 标签: 旱涝特征 Mann- -Kendall检验 降水量
  • 简介:20125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在国家防总全体会议上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最近十来,我国水旱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几乎年年局地有大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水旱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综合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淹不起、旱不得。防汛抗旱救灾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 标签: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 中国 旱涝 国务院副总理 全球气候变化
  • 简介:育苗人种了一片桃花心木树苗,他浇水时很不规律,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水量有时多,有时少。经常有树苗莫名地枯萎,他来的时候便总会带几株树苗补种。有人忍不住责问他:“如果你每天有规律地浇水,树苗应该不会枯萎吧?”他不以为然地笑了:“种树不像种菜或种稻子,几个星期几个月就可以保收,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

  • 标签: 营养 忽略 桃花心木 树苗 下雨 育苗
  • 简介:一、引言目前旱涝预报大都采用统计方法。这种方法多缺乏对预报对象的物理分析,因而难以取得准确的稳定的效果。另一种方法是数值预报。它物理基础较好,但由于计算过程复杂,往往难以分析预报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因而亦很难对具体的旱涝过程做出准确的物理分析。

  • 标签: 旱涝 数值预报 物理分析 物理因子 预报对象 物理基础
  • 简介:1994夏季陕西省天气异常,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南旱北涝灾害。本文对造成这种灾害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太平洋副高进行了分析,发现1994副高有3次明显的北跳过程.且北跳时间早,到达30°N的时间较历年提前1个月。平均脊线偏北3个纬距,平均酉伸脊点偏西9个经距,副高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为近44来同期最大。7~8月副高脊线稳定在30°N以北形成了我省南旱北涝的环流特征。

  • 标签: 旱涝 副热带高压 夏季 陕西
  • 简介:本文利用农业缺水率对西宁地区的干旱及其变化作了评价,得出3—11月农业缺水量约85mm。其中春旱最为严重,秋旱次之,夏旱以初夏6月比较明显,7、8月基本不旱。

  • 标签: 农业缺水率 干旱 干旱频率
  • 简介:利用据历史文献中汉代以来的旱涝灾害记载重建的逐年旱涝等级,结合已重建的东部地区干湿指数序列,通过定义判别历史时期极端旱涝事件的标准,分华北、江淮和江南3个区域辨识了过去2000的重大旱涝事件。结果表明,各个区域的重大旱、涝多发时段分别是:华北地区出现在100~150、550~650、1050~1100与1850~1900;江淮地区出现在250~450与1600~1850;江南出现在350~400、1100~1200与1900~1950。整个东部地区则出现在100~150、250~350、750~850、950~1000、1050~1150、1400~1450、1550~1650及1800~1950。20世纪后50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仅处于过去2000的平均水平。过去2000中国东部温度与旱涝关系的对比分析还表明,20世纪后半叶的气候变暖并未导致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 标签: 过去2000年 中国东部 极端旱涝事件 频率
  • 简介:根据西安丰富的历史旱涝史料,建立了近1500旱涝序列,并采用滑动滤波、功率谱分析、谐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安地区旱涝气候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

  • 标签: 旱涝气候 长期变化
  • 简介:华中五省(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位于东亚季风区,干湿、冷暖的季节变化显著,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半年,特别是5—8月.每年入春后,随着冬季风的衰退夏季风的增强,多雨区开始出现在南岭附近,5—6月间一般在华南至江南之间摆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北移至长江流域并徘徊在江淮域一带,即所谓梅雨期.7月中旬再继续北移,7—8月我国北方进入多

  • 标签: 主汛期 旱涝 夏季风 冬季风 降水场 东亚季风区
  • 简介: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 标签: 水土流失 旱涝灾害
  • 简介:摘要采用1960-2011西南地区(102°~107°E、25°~32°N)20个测站逐月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1960-2011这52旱涝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典型干旱年份、多雨年份环流特征、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在这52里,1961、1968、1976、1999为多雨,1977、1982、2003、2006、2009、2010、2011干旱年,尤其2009-2011的3是西南地区1960以来年降水量分布最少的年份。西南地区典型旱、涝的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有密切的关系,典型旱年西南地区处在高压系统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同时该地的水汽条件不够丰富,不利于降水的形成;典型涝西南地区处在低压系统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为水汽输送提供便利的条件,因而有利于降水的形成。文中从1960-2011西南地区区域性旱、涝个例入手,结合52资料,对我国西南地区降水量变化、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及其典型旱年、多雨的大气环流变化、水汽输送变化进行客观的分析。

  • 标签: 西南地区 降水量 环流 水汽输送
  • 简介:利用近500我国旱涝等级历史资料及新中国40多年气象资料,采用天气、气候及统计方法,计算了中线地区干旱指标,分析了华北地区和汉水上游水库库区干旱分布特征、各区区域性干旱遭遇及库区供水区与北方需水区旱涝变化的长期特征,供南水北调决策参考。

  • 标签: 南水北调 中线地区 旱涝 长期特征
  • 简介:利用1961—2008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陕西地面月降水资料,采用EOF分解、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陕西夏季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前期气候系统的异常信号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夏季多雨乌拉尔山高压脊和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贝加尔湖低槽偏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并且前期冬季中高纬度中亚长波脊偏强偏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印缅槽偏弱,700hPa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偏北风异常偏强,赤道东太平洋出现暖水位相,西风漂流区海温偏低,印度洋海温偏高,陕西夏季易多雨;而陕西夏季少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西伸脊点偏东,陕西主要受中亚高脊前西北气流控制。前期冬季中高纬度欧洲西北部低槽偏强,中亚长波脊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印缅槽偏强,700hPa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偏南风异常偏强,赤道东太平洋出现冷水位相,西风漂流区海温偏高,印度洋海温偏低,陕西夏季易少雨。

  • 标签: 夏季旱涝 前期大气环流异常 陕西
  • 简介:旱涝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影响季节长,受灾程度重,是福建省的主要自然灾害。龙岩市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旱涝灾害发生,因灾造成的损失难以计数。仅1996“8.8”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8亿元;1962秋至1963春的严重干旱,全市受灾面积达89万亩,其中34万亩无法插秧,损失粮食795万公斤。

  • 标签: 旱涝灾害 防御对策 灾害特征 直接经济损失 闽西 发生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