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侧肺在呼吸性气时对单肺通气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共4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实验组24例。实验组在OLV(单肺通气)期间,术侧肺持续接受5L/min的氧气呼吸性气。分别在OLV前1min(T1)、OLV结束后3min(T2)、33min(T3)这三个时间点采集患者的颈内静脉血5ml,用以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核转录因子-kB(NF-kB)、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以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的浓度。在T3时间点,对术侧肺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以检测灌洗液中sICAM-1、NF-kB、IL-6、IL-10和SP-A的浓度。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在T3时间点的血清NF-kB、IL-6和SP-A浓度显著降低(P<0.05),IL-10浓度则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在T3时间点的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NF-kB、sICAM1和IL-6的浓度也显著降低(P<0.05),SP-A和IL-10的浓度则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OLV期间,对术侧肺进行5L/min氧气呼吸性气可以有效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并减轻术侧肺的损伤。

  • 标签: 单肺通气 无呼吸性气流通气 炎症反应 支气管肺泡灌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通气侧肺呼吸性气(apneic oxygen insufflation, AOI)对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 OLV)患者的氧合功能及肺泡内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其中4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实验1组(B组)和实验2组(C组),每组15例;另外45例按双腔管型号分为35 Fr组(D组)、37 Fr组(E组)、39 Fr组(F组),每组15例。OLV期间A组、B组、C组患者非通气侧肺分别给予0、3、5 L/min氧气输送,并在OLV前1 min(T1)、OLV开始后30 min (T2)及OLV开始后60 min (T3)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据此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OI)、肺内分流率(intrapulmonary shunt rate, Qs/Qt)以及肺萎陷满意度。D组、E组、F组患者于OLV开始后分别测得不同流量(2~9 L/min)给氧时的肺叶支气管开口压力(肺泡内压力)。结果与T1时比较,A组、B组、C组患者T2、T3时OI均明显下降,Qs/Qt均明显升高(P <0.05)。与A组比较,B组T2时及C组T2、T3时OI明显升高,Qs/Qt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T2、T3时OI明显升高,Qs/Qt明显降低(P<0.05)。与D组比较,E组、F组在不同氧流量下的肺泡压力值均降低(P<0.05);F组在不同氧流量下的肺泡压力值低于E组(P<0.05)。结论OLV期间术侧肺以5 L/min AOI给氧,可维持肺泡内一定的气体交换,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Qs/Qt,这可能与AOI给氧在术侧肺产生一定的肺泡内压力有关。

  • 标签: 单肺通气 无呼吸性气流通气 氧合指数 肺泡内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单肺通气(OLV)时呼吸性气(AOI)对患者非通气侧肺泡巨噬细胞(AM)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40~64岁,体重45~85 kg,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观察组和对照组。OLV开始时观察组患者非通气侧肺给予3 L/min的AOI,对照组患者非通气侧肺不给予AOI。分别于术前、麻醉诱导后即刻、OLV开始后30 min、1 h及2 h时采集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OLV开始后2 h时,留取病灶周边正常的肺组织,进行HE染色并评估肺损伤评分;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AM并测定其凋亡率及细胞内Ca2+和M1型AM标志物ROS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BALF中M1型AM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IL-6、TNF-α和M2型AM标志物精氨酸酶1 (Arg-1)和IL-10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pO2、PaO2和OI升高,PaCO2和肺损伤评分降低,AM存活率升高,早期和晚期凋亡率降低,BALF中iNOS、IL-6和TNF-α浓度降低,Arg-1和IL-10浓度升高,AM内ROS水平降低,Ca2+水平升高(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OLV时,非通气侧肺实施AOI减轻非通气侧肺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促使AM由M1型向M2型转化,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 标签: 单肺通气 巨噬细胞,肺泡 表型 胸外科手术 无呼吸性气流通气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白金凤薛培丽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4-10-20
  • 出处:《医药界》 2014年第10期
  • 机构:白金凤薛培丽(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四川绵阳621900)【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 简介:摘要慢性呼吸衰竭治疗原则是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条件下,改善和纠正缺氧、CO2潴留以及代谢功能紊乱,通过比较进一步证明创正压通气能够及时纠正患者缺氧、CO2潴留,改善呼吸功能。

  • 标签: 慢性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体会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 的临床疗效。 方法: 研究组患者给予 创机械通气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 呼吸频率 、 呼吸性酸中毒 、 气管插管率 以及 PaCO 2 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 , 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无创机械 通气 治疗 呼吸衰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面罩比例辅助通气(PAV)时气流阻塞严重程度对人机同步性和呼吸做功的影响。方法使用ASL 5000机械肺模拟器模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系统顺应性(Crs)为50.0 ml/cmH2O[弹性阻力(Ers)为20.0 cmH2O/L]、气道阻力(Raw)分别为5.0、10.0和20.0 cmH2O·L-1·s-1。吸气时间为1.6 s,呼吸频率为15次/min。Respironics V60呼吸机在压力支持通气(PSV)时输出潮气量(VT)为7.0 ml/kg,PAV通气时流量辅助(FA)设置为5.0、10.0和20.0 cmH2O·L-1·s-1,容量辅助(VA)为20.0~40.0 cmH2O/L,辅助比例为50%。呼气末正压(PEEP)为5.0 cmH2O,后备通气频率为10次/min。收集在系统泄漏量为25~28 L/min时通气参数和呼吸做功的变化。结果随着Raw的增高,PAV通气时需要设置更高水平的VA,才能维持与PSV相近的VT。PAV时的吸气峰流速(PIF)较PSV时稍低,气道峰压(PIP)则略高,呼气峰流速(PEF)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气流阻塞的加重,二种通气模式的吸气触发延迟时间(Td)和吸气至90%PIP的时间(T90%)均显著增大,Raw为20.0 cmH2O·L-1·s-1时吸呼过早切换现象消失,PSV时的切换延迟时间(Cdelay)为(-20.25±7.29)ms,PAV时为(27.63±22.58)ms(P<0.001);二种通气模式下的呼吸做功比(WOBpat/tot)统计学意义(P=0.179)。结论对于重度气流阻塞患者,PAV通气时中等水平FA联合高水平VA辅助,才能提供与PSV相近的通气支持,人机同步性和呼吸做功也与PSV相近。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通气机,机械 肺通气 人机同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通气在慢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常规的临床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气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h值、paco2、pao2),p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气在慢性呼吸衰竭中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过程中大力实践和推广。

  • 标签: 无创通气 慢性呼吸衰竭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通气治疗呼吸衰竭并发腹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份到2015年1月份收治的90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通气治疗,其中有40例患者并发腹胀,对40例患者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由其选择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析腹胀原因并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强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影响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并发腹胀的主要原因有疾病因素、操作不当、面罩使用不当及机器维护不当;对此类患者采用强化干预护理可改善患者血气情况。结论从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并发腹胀原因出发,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临床血气情况,有效保障治疗效果。

  • 标签: 无创通气 呼吸衰竭 并发腹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呼吸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通过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PaCO2下降情况、呼吸频率和气管插管率下降情况、住院的时间等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呼吸衰竭患者通过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佳,且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无创机械 通气治疗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单纯采用药物治疗呼吸衰竭时,效果比较差,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应用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效果良好,本文综述了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呼吸衰竭 无创通气 研究进展
  • 简介:经鼻或面罩的创机械通气具有无创性、可早期使用、上机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并且能减少患者气管插管的需要,在临床上的应用日渐广泛。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对42例呼吸衰竭患者行创机械通气,取得良好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呼吸衰竭患者 早期使用 气管插管 无创性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在 2016年 2月— 2017年 2月收治的 56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均采取创机械通气方法进行治疗,进一步分析评价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在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氧分压( PaO2)、心率( HR)、呼吸频率( RR)四项指标水平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两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临床中,针对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创机械通气方法进行治疗具备明显的疗效;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 标签: 无创机械通气 呼吸衰竭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