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现代汉语的方位里边,“”是使用频繁、活动能力强的一个,朱德熙先生(1982)曾指出:“只要意思讲得通,我们可以任意在名词后头加上‘’。”(页44)《现代汉语八百》对方位”的解释是“在一定界限以内”。在“名+”的格式下一共列举了“...

  • 标签: “里” 方位词 《现代汉语八百词》 名词化形容词 《文苑英华》 维空间
  • 简介:<正>标点古代文献,有时句中方位的属或属下,均合于语法,但文句意义却不相同.兹择其有代表性者十余则,辨析如下.(1)《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沛公与项羽北救东阿,破秦军濮阳,东屠城阳.”(768)按:句中以“东”字属下,方位名词“东”用如动词,义为“往东”.《史记·樊

  • 标签: 标点 方位词 汉书 地理志 通鉴 《史记·夏本纪》
  • 简介:<正>本文拟就《孟子》、《论衡》、《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例子来探讨这个问题。方位上古在方位结构中出现,其方位意义都是相对确定比较实在的,这在《孟子》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孟子》中方位与名词、代词等的组合一律用来表明方位处所,是出于语义的需要而一定要用上的。例如:(1)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膝文公下)(2)有业屦于(?),馆人求之弗得。(尽心下)(3)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梁惠王)

  • 标签: 方位词 《论衡》 世说新语 位结构 语言发展 量名词
  • 简介:汉语方位”“下”的用法灵活丰富并表现出不对称性,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二者的语义构成不同,而语义的差别则反映了汉族人对空间领域认知的某些特点。本文力图揭示“”“下”各种用法及不对称性的表现中所蕴藏着的某种认知规律,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 标签: 认知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时点性参照点+双向复合性方位"是汉语方位短语中富有特色的一类短语形式,以该形式在古今汉语中的具体表现为依据,本文对其特点从语法功能、语义内容以及形义关系上分别做了概括,并对其特点中同形异义、异形同义形成的原因及相关的语言规范问题做了探讨说明.

  • 标签: 时点 方位词 前后 左右
  • 简介:当位于“来”之后表达时段概念的名词短语的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后,方位“来”的语义语法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于是逐渐向事态助词演变。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到隋代已经正式确立。唐代以后,动态助词“来”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某些语境中它也可以转化为事态助词“来”,这加速了事态助词“来”的语法化进程。

  • 标签: “来” 方位词 事态助词
  • 简介:  夜幕是从那传说中的"十八罗汉朝观音"的十八座山丘处,悄然迟缓地向着上古镇进发的.尽管心底里明白,夜幕不可能单纯地从某处单方面的到来,我却宁愿犯下这个最低级的常识性错误,一相情愿地认定,夜色就是从那并不高大伟岸的十八山丘悠然而下,途经田园阡陌,向我现在所在的二仙桥弥漫过来的,之后又温情脉脉地穿过我单薄的身体,从容淡定间进驻了古镇.……

  • 标签: 夜里
  • 简介:本文认为苏轼在他的一生中。把儒家用世之志意道家超旷的精神作了极圆满的融汇结合。形成了他风格中两个主要特质。在苏轼的作中非常明显地表现了他这两种特质相结合而成的特有的品质和风貌。为的创作开拓了广阔而高远的新天地。本文作者以苏轼禀赋中的这两种特质为线索,对苏风格特征的形成,苏与欧阳修、柳永的异同关系.坡公对词的继承发展开拓。苏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功过等,都作了细致的分析研究。

  • 标签: 苏词 苏轼词 词风 超旷 柳永词 词作
  • 简介:作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的语素在汉语里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王力先生说:“汉语基本是以字为单位的,不是以为单位的。要了解一个合成的意义,单就这个的整体去理解它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个的构成成分(一般是两全字)拆开来分别解释,然后合起来解释其整体,才算是真正彻底理解这个的意义了”。

  • 标签: 反义词 语素 词的意义 结合体 单位 成分
  • 简介:<正>太原方言的词汇,有一种有趣的语音现象,如:“玉茭圪榄”“玉菱杆”意思完全相同,“一出乱柿饼”“一串柿饼”意思完全相同。“圪榄”“杆”都是名词,在这里作偏正结构的中心;“出乱”“串”都是量词,作偏正结构的修饰成份。这一类语音现象,在晋中、雁北、上党等地的方言数量也都不少。在太原话中:

  • 标签: 太原方言 太原话 复音词 单音词 反语 语音现象
  • 简介:  正午,依山傍水的古镇.  万晴空无一丝儿云彩,阳光在空中火辣辣地照耀着,发出刺目的白光.时正值秋老虎肆虐的时候.……

  • 标签: 阳光里
  • 简介:在而城的北部有一个明清时期的山区小镇——镇。听老人说这地方很久很久以前叫“罗绳”.又叫“五家口”,只因当时这里曾有五个大户人家:有钱的韩家、“顶子”(官)多的杨家、田多的陈家、好斗的张家和出“美目”(标致女子)的许家。

  • 标签: 上里镇 山区小镇 雨城 雅安市
  • 简介:白云芳草疑无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亡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笔者每次前往黟县,经过“桃源洞”,脑海里就会浮现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除炙人口的文字,产生许多遐想。黟县是由几个小盆地组成的山区,县城所在的“黟城盆地”面积90

  • 标签: 防火 习俗 封火墙 古祠堂 建筑群
  • 简介:词汇一向是许多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从语义对立同义对应的角度来分析英语词汇的某些特殊现象,能使英语学生加深对词汇的了解,并领略到词汇学习的一点乐趣.

  • 标签: 语义对立词 词汇 同义对应词 英语
  • 简介:<正>确立多义并将其与同音区别,在词汇学中属的同一性问题,即“决定某些语言形式是语言的同一个还是不同的。”(张永言《词汇学简论》36页)严格地说,共时性语文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在确立词目、划分义项时,也应该遵循这个的同一性原则,为读者提供准确、规范的语言词汇知

  • 标签: 多义词 同音词 现代汉语词典 共时性 语文词典 意义联系
  • 简介:同为豪放,苏走向更为广阔更为扩大的人生态度,而辛走向更为深沉更为忧患的社会集体意识;因为闲适,辛一方面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与抗议,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无限的忠君之心不忘国家大事的满腔热血,而苏则将生活当作审美对象,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情味生活趣味;同为农村题材,苏有我”,辛“无我”。

  • 标签: 苏词 辛词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