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通典》的通行本,因为和《六典》一样没有记载撰述年代,研究这个问题是有必要的。关于《通典》的成书年代有下述三种说法:(一)贞元十年说,(二)贞元十七年说,(三)贞元十九年说。下面逐个加以说明。

  • 标签: 十七年 通典 成书年代 节度使 旧唐书 淮南
  • 简介:<正>所谓刍议,当然含有商榷、探讨的意思,因此,本文只是某种意义上的学习体会,说出来以求师长指点。一是明其谬误得失,二是求得批评讨论,作为引玉之砖,或许还有一二价值。本文拟在三个方向上展开:音乐史与一般历史的关系;音乐史与科学史的比较;音乐史撰述方式问题。

  • 标签: 中国古代音乐史 科学史 史学方法 艺术自身 历史家 音乐艺术
  • 简介:《十批判书》是马克思主义史家研究先秦诸子的代表作之一。关于撰述动机,既有研究认为《十批判书》是针对范文澜“工农革命说”而作的。细读文本可知,郭沫若一方面对梁启超、胡适的墨学观点进行辩驳,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中的其他史家,如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杨荣国等的墨学观点进行驳论。在学术争议中,郭沫若在历史本体论上,主张“人民本位说”;在历史认识论上,坚持客观研究而反对主观主义;在史学方法论上,注重社会与思想的并重考察。所以,《十批判书》的撰述动机是批判近代中国史学研究中主观主义的学术风气,而“工农革命说”仅是辩论对象之一。

  • 标签: 《十批判书》 郭沫若 墨学争议 主观主义
  • 简介:著名史学家柳诒徵论及中国史学时说:故其思想之广大,动以天下为言。……是以部落酋长不妨以千百计,而统治之者必归于一个中央政府。此其与他族史迹之型成,徒以一都、一市、一国、一族与其他市、府、国、族颉颃杂立,代兴争长,

  • 标签: 民族史 大一统 中央政府 中国史 柳诒徵 史学家
  • 简介:在中国近代史上,咸丰、同治年间绵延西北各地的回民起义规模很大,影响极为深远,它与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汇合成近代中国各族人民反清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然而,西北回民起义自身几乎没有文献传世。研究这次起义,我们能利用的,只有清光绪间官修的《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以下简称《方略》),这是军机处关于咸同西北回民起义专

  • 标签: 同治年间 中国近代史 回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 军机大臣 中国各族人民
  • 简介:宋代是中国佛教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佛教史学人才辈出,著述颇丰,在内容、体裁、史学观念的拓展上,都发展到一个繁荣阶段。本文主要从文献编撰、史学观念两方面探讨宋代佛教史学对后世文献编撰的影响,以阐明宋代佛教史学在中国佛教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标签: 宋代佛教史学 影响
  • 简介:中国古代编年体佛教通史的撰述,是为了应对末法时代来临和皇权强大造成的危机感,以砥砺信仰;具览佛教在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下的兴衰变迁,以为借鉴;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历史进行全面的记述和总结。其编纂体例诸如内容详略、纪年方式、叙史技巧等,直接受到传统编年体史书,尤其是《资治通鉴》的影响,又具有佛教史独有的特征。其史料来源浩瀚繁多,佛教史家广征博引佛籍文献,参互稽考儒道典籍,更扩展史料范围,採摭诏令、碑铭、表、记、序等文字,以撰成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通史性著作。

  • 标签: 编年体佛教通史 撰述动机 体例特征 史料来源
  • 简介:《文心雕龙》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著述,却带有明显的文学史意味,其中《辨骚》、《诠赋》等篇尤具代表性。刘勰并非有意撰写文学史,而是在探求各体文学特征和写作规范的过程中不期然而然地走向分体文学史,在文体论和创作论的交汇中不期然而然地勾画出各体文学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这种异于近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撰述策略使《文心雕龙》得以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于一体,值得今人思考借鉴。

  • 标签: 刘勰 《文心雕龙》 文学史 《辨骚》 《诠赋》
  • 简介:【摘要】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中国通史的撰述,因为编撰性质不同而不应将两者完全等同一致。关注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中国通史的撰述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更可得见当时新旧史学转换的种种特征在历史撰述中的具体表现。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通常被认为是开始使用了章节体。其实仍以使用纪事本末体为主,编纂形式新意无多,而其划分历史阶段的分期观念,以及受此影响而在历史叙事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其学术意义则不可忽视。清末出现的多种中国历史教科书实际上成为近代新式中国史撰述的开端。

  • 标签: 中国历史 中国史撰述 历史教科书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撰述在1949年以前经历了一个不断革命化的过程。它诞生于阶级化的“民族革命运动史”撰述中,面临着民族立场与阶级立场的张力问题。这种张力在帝国主义理论引入后得到缓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论的基础上实现平衡,“中国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也因之正式出现,并具有了初步的理论形态。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构建和发展,近代史研究的一些规范性认识逐渐形成,近代史与革命史融为一体,“革命”完全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撰述主题。

  • 标签: 中国近代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 革命史叙事 革命化
  • 简介:《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一书。作为高等学校美育教材,除注重对西方音乐史知识的系统介绍和分析外,还融入着作为中国人对西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体验,特别是编撰中人文精神的渗入,不仅引人以思考,并且形成了该书的一大特色。

  • 标签: 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评 修海林
  • 简介:本文认为《续汉书.百官志》存在如下基本体例:源自束汉“官簿”的“正文”叙述职官及其官属的名称、员额与秩级,西晋司马彪所作“注文”则叙述职官的职掌与沿革。以此为标准,本文对“郡太守”条的两处疑文作了重新检讨,并连带梳理了“司隶校尉”、“州刺史”、“县令长”、“诸侯王”等条的文字。《续汉书.百官志》的这一撰述方式,继承和发展了东汉後期以来崇重《周礼》的官制撰述新动向,在汉晋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续汉书 百官志》 官簿 《周礼》 郡太守
  • 简介:郭预衡、郭英德主编的《中国散文通史》运用"以时分卷、按类结构、依人展开"的方法与原则进行撰述,系统地描述了自古及今的散文发展状况,在"文体"为核心、时序为脉络的统领之下,揭示了不同文体散文发生发展的差异、同一文体散文演变的前后历程、作家作品之间的联系及不同的风格个性,使之既呈现了多彩的散文世界,又不同于其前问世的诸多散文史。

  • 标签: 散文史 撰述 方法 特点
  • 简介:本文以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为例讨论中国古代散文史的撰述范式。本文认为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的总体结构符合散文史的发展,在叙述中贯穿了文体、作家、作品三个角度。其两大重要的散文史叙述特色是从时代社会的状态出发讨论文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从时代社会之变化讨论作家作品的变化。这鲜明地体现出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散文史撰述宗旨。

  • 标签: 郭预衡 中国散文史 撰述
  • 简介:由山西省档案馆编著的《二战后侵华日军“山西残留”——历史真实与档案征引》(以下简称《残留》)一书,已由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该书的编著被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列为“十五”期间研究项目。以孔繁芝为组长的课题组,通过对1000余卷原始档案爬梳筛选,

  • 标签: 历史撰述 史料汇编 “山西残留” 书评
  • 简介:从以狄尔泰为代表的历史释义学派开始,释义学的研究方法对西方音乐史编纂一直产生着影响,德国音乐学家达尔豪斯和埃格布雷希特均吸收了现代释义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埃格布雷特在《西方音乐》一书中他的现代释义学观念,并尝试在撰写时将“审美与历史”相互联系,而达尔豪斯“审美与历史”相结合的观念与现代释义学观念存在着“天然”的一致性。这种在现代释义学启发下的历史撰著观念、兼顾美学与史学的史学撰著方法给当今西方音乐史研究带来启示。

  • 标签: 埃格布雷特 《西方音乐》 现代释义学 达尔豪斯 视界融合
  • 简介:西方文学史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材普遍存在同质化与学术化倾向,且撰述大多忽视教学实际。宋德发所著《做一个受欢迎的外国文学老师:西方文学的口语传承》是一部极具个性化的西方文学史,有三个显著特点:以'微观教学学'为中心,从西方文学'史'走向西方文学,由专业化转向大众化。

  • 标签: 《做一个受欢迎的外国文学老师:西方文学的口语传承》 西方文学史 微观教学
  • 简介:滕星撰写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对凉山彝族社区学校的彝汉双语教育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撰写,并从教育人类学的立场对彝族社区文化变迁和双语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本书从认识论上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重性特征的启发和思考:(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标是传承民族文化与融入主流社会的统一;(2)少数民族群体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存在工具性和情感性两大视角;(3)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中既要重视群体的文化传承,也要关注个人的发展需求。“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体利益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重要理论视角。

  • 标签: 《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 少数民族 双语教育 双重性 教育人类学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