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肠系膜静脉(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MVT)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急性MVT是出现症状4周之内.由于该病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早期难以确定诊断.今报告收治MVT患者11例.

  • 标签: 肠系膜静脉 血栓形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肠系膜静脉(AMVT)是急性肠系膜缺血(AMI)中的一种类型,约占AMI的10%,是较为罕见的急危重症疾病,所以临床上对AMVT的认知尚有不足。AMVT非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也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难度。现就AMVT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预后及并发症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 标签: 肠缺血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肠坏死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形成(AMVT)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41例急性肠系膜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选择抗凝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非手术治疗组31例,治愈30例,1例死亡;手术治疗组10例(其中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2例),治愈8例,死亡2例。全组共治愈38例(92.7%),死亡3例(7.3%);术后随访1~8年,复发3例,死亡2例,远期生存率87.8%。结论正确认识AMVT的临床特征,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及时把握手术时机,可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肠系膜静脉血栓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肠系膜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术后速碧林等抗凝药物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肠系膜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主要采取影像学检查结合D-二聚体的含量的测定来确诊,术中、术后均采取速碧林皮下注射结合华发令口服以抗凝治疗.结果13例患者10例患者术后无再次发生血栓形成,没有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影像学检查结合D-二聚体的含量的测定是一种比较可靠的肠系膜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方法,而速碧林是针对肠系膜静脉术后抗凝治疗的一种简便有效而并发症轻微的抗凝剂.

  • 标签: 肠系膜静脉血栓 D-二聚体 抗凝
  • 简介:摘要妊娠是一种血栓前状态,妊娠期血栓形成部位最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而形成于肠系膜静脉或门静脉很少见。急性肠系膜静脉属于急性肠缺血性疾病,致死率极高,预后取决于能否尽早明确诊断、及时处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功救治一外院转诊孕妇,孕13周,不洁饮食后出现腹胀、腹痛快速进展为肠梗阻、肠坏死、感染性休克,在多学科会诊下行急诊开腹探查术,术中明确诊断为肠系膜静脉、肠坏死,行小肠部分切除+空回肠吻合术,术后予抗感染和抗凝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痊愈出院。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形成(Mesentericveinsthrombosis,MVT)的疗效。方法1995年10月至2004年12月,我院采用介入方法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形成16例。其中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介入溶栓8例,采用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6例,采用经颈静脉穿刺门静脉经肝途径在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2例。结果16例治疗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介入治疗后大部分血栓被清除,肠系膜静脉内血流通畅,患者症状消失。随访10~2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对于无坏死型急性MVT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标签: 静脉血栓 肠系膜 介入治疗
  • 简介:肠系膜静脉形成(MvT)是肠系膜血管阻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起势.MVT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过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其腹部症状的非特异性和发病的罕见性致本病误诊率和死亡率较高。作者报告;例急性原发性MvT的救治经验,结合文献加以讨论,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血管阻断 小肠坏死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急性肠系膜静脉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急性肠系膜静脉的患者一共有30例,对3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给予分析研究。结果其临床特点主要包括有腹部疼痛、发热以及血便等。5例病人在一个月以内死亡。结论急性肠系膜静脉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对其主要采取临床CT进行诊断,以及采取抗凝以及手术治疗,使病人死亡率明显下降,使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 标签: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 临床特点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形成(A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7年3月间收治的15例AM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4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84h。手术前诊断6例,9例根据手术所见作出诊断。2例保守治疗,13例手术治疗。平均切除肠管300cm,4例行局部溶栓治疗。住院死亡4例,2例遗留短肠综合征。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和及时恰当的手术是改善AMVT患者预后的根本措施。可能存在的高凝状态和与体征不符的腹痛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彩色多普勒、CT是敏感的检查方法。局部溶栓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有计划的再剖腹是最大程度地保留有生机肠管的必要步骤。电视腹腔镜技术在AMVT的诊断与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技术建立肠系膜静脉-门静脉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小型猪9头,选用1头行预实验,8头用于正式实验。全麻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用球囊导管阻塞门静脉主干并注入凝血酶或自体血栓,30min后行门静脉造影证实肠系膜静脉-门静脉形成,并比较血栓形成前后影像学变化。对术中死亡动物进行解剖,分析死亡原因,必要时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9头猪均成功建立肠系膜静脉-门静脉模型。第1头预实验猪模型建立后10min死亡,病理证实死亡原因为DIC。正式实验8头猪,6头肠系膜静脉-门静脉形成后饲养14d,其余2头术后3h内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肝破裂和麻醉药物过量。结论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可以建立肠系膜静脉-门静脉动物模型,为肠系膜静脉-门静脉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 标签: 门静脉血栓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动物模型
  • 简介:肠系膜上动、静脉形成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其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常易误诊,且死亡率较高。笔者遇到9例经CT发现的肠系膜静脉形成和4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病例,并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肠系膜上动、静脉 血栓形成 早期诊断
  • 简介:患者女,24岁.无明显诱因上腹部疼痛伴血便,逐渐加重7天;外院CTA示肠系膜静脉.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溶栓治疗后症状稍缓解,但出现左下肢肿胀,静脉超声示左下肢深静脉形成。入院后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无阳性发现,遂给予低分子肝素加华法林抗凝。

  • 标签: 肠系膜静脉 血栓形成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肠系膜静脉取栓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形成(AM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例AMVT小肠坏死、肠切除的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应用Fogarty经肠系膜静脉取栓加术后溶栓。结果患者治愈出院11例(91.7%),死亡1例(8.3%)。治愈患者术后无肠瘘、短肠综合征、肠系膜静脉复发等并发症出现,无再次手术。结论术中经肠系膜静脉取栓联合导管术后溶栓治疗AMVT简单易行,临床效果良好,联合后续抗凝等预防性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肠系膜静脉 血栓形成 静脉取栓术 导管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