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种亚特殊亚型,该疾病是是由于染色体15和17之间易位导致的。本文将从病因、病理以及检测手段来阐述急性粒细胞白血的相关特征。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病因 病理
  • 简介:摘要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PL)起病凶险,但属于可获得高治愈率的一种疾病,及早和规范诊治是关键。2018年中国儿童APL诊疗规范对规范儿童APL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APL的诊断和治疗取得多方面的进展,包括儿童APL,需要更新。为此,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采用文献证据级别和专家推荐意见相结合的方法,就我国儿童血液肿瘤专科医师关注的临床问题,制定较为详细的中国18岁以下儿童APL的诊疗指南,旨在提高我国儿童APL诊疗的科学性和治愈率。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儿童 诊断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对初发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样本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初发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8例,并分为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接受整体护理)各34例,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就SAS、SDS以及SF-36评分而言,观察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参照组,t=8.884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亚砷酸(AS2O3),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方案序贯治疗成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18例APL患者,采用ATRA及亚砷酸(出现高白细胞淤积症时,给予柔红霉素)联合进行诱导,巩固及维持治疗,并定期检测PML_RARa融合基因。结果完全缓解(CR)率为87.5%,达CR中位时间为26d,并于巩固治疗期间采用AS2O3与ATRA及蒽环类药物交替进行,并于以维持治疗,总疗程为3年。目前已12例停药,13例患者每3个月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均为(-),3例处于维持治疗阶段。仅2例患者未达CR因脑出血死亡。结论AS2O3与ATRA联合化疗治疗成人APL的疗效较满意。

  • 标签: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成人 药物疗法 联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TO)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双诱导化疗方案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及PML-RARa融合基因转变情况。方法本中心自2014年6月以来,共收治APL患者39例,按照中国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指南(2014版),对其中23例APL患者予ATO+ATRA双诱导,联合小剂量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序贯应用ATO+ATRA,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中,除2例患者治疗早期因脑出血死亡,1例患者因未定期化疗复发,1例患者治疗后期中枢复发,其余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达91.3%,开始诱导至完全缓解平均26.5±3.5天。结论双诱导方案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大部分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可长期生存。

  • 标签: 三氧化二砷 全反式维甲酸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简介:维A酸时代前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PL)临床上表现为骨髓或外周血中异常的粒细胞聚集,血纤蛋白原减少,易发生严重的出、凝血并发症,以致患者早期死亡。瑞典学者Hillestad在1957年报道了3例患者.病程表现极其凶险并具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患者外周血中可见到大量粒细胞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诱导分化 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采用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诱导缓解治疗,诱导缓解后采用ATRA联合化疗巩固治疗,ATRA、三氧化二砷和常规化疗交替维持治疗的初治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近期疗效。通过分析患者总生存(OS)率和无瘤生存(DFS)率,评价该方案的远期疗效。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评判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结果48例患者完全缓解率为87.5%(42~8),达完全缓解的时间为(30.7±4.6)d;年龄是影响完全缓解率的惟一因素。48例患者的1、3、5年OS率分别为(87.5±4.8)%、(85.4±5.1)%、(78.3±6.7)%;进入完全缓解后治疗的42例患者的1、3、5年DFS率分别为(97.6±2.4)%、(93.9±4.2)%、(89.5±5.9)%;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危险度分层、骨髓异常粒细胞比例均与DFS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初治APL患者采用ATRA联合葸环类药物诱导缓解治疗,诱导缓解后采用ATRA联合化疗巩固治疗,ATRA、三氧化二砷和常规化疗交替维持治疗,可以获得较高的诱导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维甲酸 蒽环类 治疗结果
  • 简介:为了从整体水平上研究PML-RARα融合蛋白的致白血病作用,建立了仅在髓系细胞中表达PML-RARα融合基因的转基因小鼠。通过表型分析发现一个单系的3只hCG-PML-RARα转基因小鼠在1-5个月时发生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从而说明MP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标签: PML-RARΑ融合基因 转基因小鼠 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急性粒细胞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8月~2015年8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粒细胞患者66例进行分组研究,数字随机法为分组依据,具体分为实验组33例与对照组33例,分别实施综合护理与常规护理。对两组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以及躯体功能均高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较好,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方法的应用可从多个方面改善急性粒细胞患者生存功能,有其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 随访干预 心理干预 综合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PL)髓外复发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月共确诊APL68例,正规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64例达到完全缓解(CR),其中8例发生髓外复发,分别对其临床特征,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预后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中枢神经系统(CNS)是APL髓外复发主要部位(87.5%),皮肤和双侧内耳道少见,3例同时伴骨髓复发(37.5%);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45岁与APLCR后髓外复发具有相关性(P〈0.05),无论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均表明初诊WBC>10×10^9是髓外复发的高危因素(P〈0.001,P=0.005);而性别,初诊血小板计数和APL细胞形态学类型,是否发生维甲酸综合征等均与髓外复发无明显相关性.5例患者因未获CR2或CR2后出现骨髓复发死亡(62.5%).平均生存期仅5.8月,明显低于单纯骨髓复发26.3月(P〈0.05).结论初诊高白细胞负荷是APL髓外复发的主要高危因素,CNS是APL的主要髓外复发部位,APL一旦出现髓外复发则预后很差.

  • 标签: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髓外复发 高危因素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小鼠造血系干祖细胞表面标志c-Kit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PL)起始细胞中的作用。方法:以人源移动抑制因子相关蛋白8基因启动子表达的人源粒细胞白血病-维A酸受体d融合基因(hMRP8-hPML-RAR)转基因所致小鼠APL为研究模型,研究APL起始细胞的表面标志。结果:发现在APL小鼠模型体内存在-群以c-Kit+为标志的白血病起始细胞(LIC)。通过体外培养.发现LIC在失去肿瘤微环境支持后由c-Kit+细胞向c-Kit-细胞分化.同时逐渐丧失白血病致病力。c-Kit的磷酸化位点抑制剂伊马替尼和小发夹RNA(shRNA)虽均抑制c-Kit功能和(或)表达,但并不能明显影响白血病致病力。结论:肿瘤微环境在APL起始细胞致瘤力的维持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白血病致病力的维持上c-Kit可能并不是-主导功能因素。

  • 标签: C-KIT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表型特点和临床作用。[方法]使用流失细胞术四色方案对APL加以免疫分型,用 CD45/SSC-lin 图定位白血病细胞,按照抗原表达强度把表达分成五级分析。[结果]APL 细胞抗原表达强度

  • 标签: 急性 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细胞表明免疫分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联合应用亚砷酸(ATO)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双诱导化疗的效果。方法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ATO联合ATRA双诱导化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8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CR率为92.11%(35/38),获CR所需平均时间为(25.2±3.6)d;患者生存率86.84%(33/38),生存时间为8~72个月。结论ATO+ATRA双诱导化疗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双诱导化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效果
  • 简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一种危害人民健康与生命的疾病,死亡率极高,此病发病急、时间短、并发症多。由于APL极易出血,尤其是化疗期间。要做好有关的专科护理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诊断/护理 出血/护理 人类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中低危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过程中,观察对比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组与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柔红霉素组的诱导缓解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科首诊并初治的49例中低危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组与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柔红霉素组的完全缓解率及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情况。结果双诱导方案组与双诱导+蒽环类抗生素组对比,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方案与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柔红霉素方案相比,两者的完全缓解率无差异,但前者无蒽环类抗生素相关副作用及并发症,患者临床依从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亚砷酸 柔红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