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形成的病理基础。现在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纤维增生性疾病,有多种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是这些炎症细胞中的重要的一员。本文就单核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单核细胞 细胞因子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AS) 纤维增生性疾病
  • 简介: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于儿意及青少年,老人及婴幼儿亦偶有发生,是由EB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亚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传播途径主要由鼻咽腔通过飞沫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 标签: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 误诊分析
  • 简介:摘要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MonocyteChemotacticProtein3,MCP-3)属于趋化因子家族中CC亚家族成员之一。近年来研究证实,MCP-3是重要的炎性趋化因子,机体在炎症等因素刺激下,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等均可被诱导分泌MCP-3。其在机体防御、组织修复、血管增生、抗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要的综述MCP-3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 受体 炎性反应 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为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成人较少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呈多样化改变,全身多器官系统可受累。因为本病成年人患病率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在病程早期易误诊。现将我科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发现异形淋巴细胞并最终确诊的一例病例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异形淋巴细胞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 EB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是否对肺部感染具有指导意义,与降钙素原(PCT)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251例,检测所有患者的单核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根据降钙素原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降钙素原<0.05ng/ml)129例、B组(降钙素原0.05ng/ml~0.5ng/ml)88例和C组(≥0.5ng/ml)34例;对比3组患者的单核细胞的计数水平,并分析降钙素原与单核细胞计数2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单核细胞计数最高,B组及C组的单核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没有必然性。结论单核细胞在感染早期,特别是非细菌肺部感染中,可有明显升高,具有指导意义。但在肺部细菌感染患者中与感染程度评价指标PCT无相关性,无法反应感染严重程度。

  • 标签: 肺部感染 单核细胞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发热的护理,皮疹的护理,积极的心理护理,合理的饮食护理等综合护理。结果通过配合积极治疗,控制住了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6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通过积极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的饮食等护理,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患儿的痛苦,降低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到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给予试验组患儿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和家属满意度评分,并对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儿住院时间和家属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并且试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护理中整体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患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10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给予综合护理。结果所有患儿均好转出院,预后良好。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传染性疾病,不需进行特殊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加强护理,优质的护理可以加强改症的预后。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综合护理 疗效
  • 简介: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328-01摘要目的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护理要点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作为今后临床护理的参考。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儿的有效护理,观察并对比患儿护理前后的临床表现,从而得出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所有患儿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症状发生概率明显降低。患儿的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和肝脾肿大的例数均显著减少,且生理指标和生命体征均向正常转化,效果显著。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作的治疗护理较为复杂,应保证患儿治疗期间的有效护理,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办法,以提高患儿的康复效率。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和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征(IMS)患儿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IM患儿40例与IMS患儿40例为观察对象。IMS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11±4.07)岁;IM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8.33±5.32)岁。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Tregs细胞百分数以及CD4+T和CD8+T细胞PD-1的表达水平。希森美康XE-2100进行外周血细胞分类检测,用奥林巴斯显微镜进行异型淋巴细胞计数,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IgM、IgA,补体C3和C4水平。结果IM组外周血CD3+CD8+T细胞百分数、CD3+T细胞百分数、CD8+PD-1+细胞百分数、PD-1+细胞百分数、白细胞计数[(17.83±8.81)比(7.81±4.82)×109/L]、淋巴细胞百分数[(63.49±15.61)%比(44.21±13.80)%]、淋巴细胞绝对值[(10.29±2.91)比(3.28±1.63)×109/L]、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数[(19.23±11.24)%比(0.78±0.90)%]、抗体水平[IgG:(1 314.86±408.14)比(874.46±222.10)mg/dl,IgA:(206.53±81.31)比(109.24±73.26)mg/dl]都较IMS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D3+CD4+T细胞、Tregs细胞百分数和补体水平[补体C3:(85.52±8.53)比(103.85±13.01)mg/dl;补体C4:(20.84±1.31)比(28.36±6.81)mg/dl]较IMS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M患儿较IMS患儿免疫细胞PD-1的表达明显增高,Tregs明显下降,为临床鉴别诊断以及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征 免疫功能 Tregs PD-1
  • 简介:目的:探讨TGF-β1对人单核细胞来源DCs活性的影响.方法:在诱导DCs成熟时分别加入TGF-β1、IL-2+TGF-β1、CD40L+TGF-β1以及TNF-α+TGF-β1,比较不同细胞因子对DCs的细胞表面标志CD50、CD83、CD80、CD1-α、CD86、HLA-DR和CCR7表达的影响;对DCs分泌IL-12水平的作用以及DCs活化自体T细胞能力的变化.结果:TGF-β1组DCs表面标志CD83、CD80、CD86、HLA-DR、CCR7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IL-12的分泌水平低于其它各组(P<0.05);激发自体T细胞能力亦较弱(P<0.05);与其余各组比较,在第10天时TNF-α组DCs表面分子表达较成熟,活化T细胞能力亦较强(P<0.05).结论:TGF-β1对DCs的成熟以及免疫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TNF-α能够有效逆转TGF-β1的作用.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肿瘤疫苗 转化生长因子-Β1 免疫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63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肝脏肿大、双眼睑水肿、咳嗽及皮疹。实验室检查显示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者57例,EBV-IgM检测阳性60例,异性淋巴细胞检查>10%者55例,伴随血小板减少、贫血、肺炎和肝功能受损等。给予患者阿昔洛韦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98.4%(62/63)。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伴随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且EBV-IgM检测和异性淋巴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能够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给予阿昔洛韦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角膜缘干细胞替代角膜上皮细胞再生的潜能。方法实验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实验动物为来自暨南大学生理实验室5~8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及鉴定: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单核细胞形态,细胞分选技术检测单核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将收集的单核迁移细胞置于新鲜角膜缘和角膜上皮组织块的微环境中共培养1周,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与诱导后细胞表面特异标志物细胞角蛋白的阳性率,诱导前与诱导后细胞表面角蛋白阳性表达率指数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前单核迁移细胞特异标志物细胞角蛋白阳性率为1.64%,诱导后单核迁移细胞特异标志物细胞角蛋白阳性率为11.30%。诱导前,实验组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7 d后,实验组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298±0.996)%,与对照组(1.786±0.2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诱导前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308±0.376)%,与诱导7 d后(10.298±0.99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诱导前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诱导7 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替代干细胞来源,被认为是角膜上皮重建的有效治疗策略。

  • 标签: 外周血单核细胞 诱导分化 角膜上皮细胞 共培养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近年来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方法进行阐述,分析总结护理要点,为患儿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康复。

  • 标签: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8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住院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增高,异型淋巴细胞>10%,临床可以确诊。干扰素可作为IM治疗的有效用药。

  • 标签: 单核细胞 增多症
  • 简介:摘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细菌,LM脑膜脑炎临床少见,重症患者预后差。本文报道两例特殊的重症LM脑膜脑炎病例,其中一例合并肾功能衰竭、吉兰-巴雷综合征;另一例合并脓毒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皮肤软组织感染。

  • 标签: 脑膜脑炎 李斯特菌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3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孩,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眶周水肿、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经治疗,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造成漏诊、误诊,故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 EB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