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B细胞是体液免疫应答中核心效应细胞,通过分泌抗体、提呈抗原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学功能。年龄相关B细胞(ABCs)是近年发现一种新型B细胞亚群,随年龄增长在脾脏中不断积累。ABCs高表达髓系标记CD11c、CD11b和转录因子T-bet,对B细胞抗原受体(BCR)和CD40刺激不敏感,而在Toll样受体7(TLR7)和IL-21刺激下分化增殖。已在SLE、RA、pSS等多种自身免疫病患者外周血发现ABCs扩增,且与疾病活动评分、浆细胞水平和自身抗体滴度呈正相关。深入研究ABC分化调控及生物学功能,阐明其在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中作用,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

  • 标签: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 年龄相关的B细胞
  • 简介:摘要许多生物系统和标志在衰老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但我们认为表观基因组变化尤其重要,因为基因调控改变(通常通过表达单一转录因子)已被证明是细胞识别的关键。因此,年龄相关转录调节网络变化可能会影响细胞或组织功能,并引起老化表型和疾病。而且基因调控是细胞中天然“中枢”。转录调节因子和染色质修饰因子可以接收细胞质和细胞外信号,从而以协调方式改变细胞反应。例如,响应蛋白伴侣蛋白表达增加。此外,染色质标记是持久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显示出逐渐改变,这种改变通过细胞分裂持续存在。因此,它们可以充当有助于传播与年龄有关细胞功能障碍记忆。最近证据表明,表观基因组变化可能在衰老过程极端早期发生并且是致病

  • 标签: 甲基化 衰老
  • 简介:目的分析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B细胞表位,为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CEA完整氨基酸序列为研究基础,采用Hopp&Woods亲水性方案,Emini表面可及性方案和Jameson-Wolf抗原指数方案,辅以CEA二级结构及其柔性区域分析,预测CEAB细胞表位。结果预测B细胞表位可能位于CEAN端第150~160、168~172、207~211、332~338、372~377、467~472、485~490、507~516、580~584区段。结论应用多参数预测CEAB细胞表位,可进一步用于CEA相关肿瘤治疗性表位疫苗分子设计和研究。

  • 标签: 癌胚抗原 B细胞表位 预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8月龄起病以脾脏、淋巴结和腮腺肿大为突出表现,伴反复发热、窦肺感染、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外周血多克隆性B细胞增殖。基因检出半胱天冬酶募集结构域11基因第5外显子新发杂合变异(c.368C>T,p.G123D),父母为野生型,诊断NF-κB相关B细胞增殖和T细胞失能性疾病。经10年利妥昔单抗治疗,淋巴增殖控制良好。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B-LAHS)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B-LAHS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确诊时中位年龄55.5(31-88)岁,自起病至确诊中位时间2月(2周-4月)。经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大B细胞淋巴瘤7例,套细胞淋巴瘤2例,不能分类B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均以持续性发热(100%)和脾肿大(90%)为突出表现,而呼吸系统受累和消化系统受累表现为常见,以全身肌痛和乳酸性酸中毒为首发表现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显著铁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外周血涂片发现异常淋巴细胞,骨髓涂片易见噬血细胞现象,流式细胞仪均检测到异常前向散射/侧向散射光(FSC/SSC)呈轻链限制性B淋巴瘤细胞。4例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免疫化疗患者截至随访日期维持完全缓解(CR)。结论:B-LAHS临床差异极大,疾病快速进展,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可改善B-LAHS早期诊断。

  • 标签: 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IV感染急性期(acute HIV infection, AHI)和慢性期(chronic HIV infection, CHI)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circulating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cTfh)动力学变化及对B细胞分化影响。方法从北京佑安医院男男性行为高危筛查队列中筛选HIV感染者和HIV阴性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ler, HC)。采用流式分析方法,分别检测AHI、CHI和HC组cTfh细胞B细胞亚群比例和数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HC相比,cTfh细胞比例在AHI显著升高并持续至CHI,但AHI和CHI无显著差异(AHI vs HC:2.09±1.48 vs 0.26±0.38,t=5.25,P<0.001;CHI vs HC:2.26±1.35 vs 0.26±0.38,t=6.25,P<0.001;AHI vs CHI:2.09±1.48 vs 2.26±1.35,t=0.40,P=0.449)。B细胞各亚群中,活化记忆B细胞(activated memory,AM)、组织样记忆B细胞(tissue-like memory, TLM)和浆母细胞(plasmablast,PB)比例在AHI和CHI均显著升高[AM(AHI vs HC:3.59±1.77 vs 0.83±0.44,t=6.65,P<0.001;CHI vs HC:3.99±2.49 vs 0.83±0.44,t=5.46,P <0.001);TLM(AHI vs HC:11.05±4.96 vs 1.30±0.93,t=8.45,P<0.001;CHI vs HC:13.91±6.59 vs 1.30±0.93,t=8.28,P<0.001);PB(AHI vs HC:3.01±2.50 vs 0.43±0.26,t=4.47,P<0.001;CHI vs HC:1.88±1.57 vs 0.43±0.26,t=3.97,P<0.001)],静息记忆B细胞(resting memory, RM)和初始成熟B细胞(naïve mature, NM)在AHI和CHI较HC显著下降[RM(AHI vs HC:20.06±9.74 vs 25.43±10.91,t=1.70,P=0.040;CHI vs HC:15.70±8.47 vs 25.43±10.91, t=3.29,P=0.003);NM(AHI vs HC:55.71±13.88 vs 66.26±11.71,t=2.90,P=0.004;CHI vs HC:58.33±14.47 vs 66.26±11.71,t=1.94,P=0.006)]。相关性分析发现,cTfh细胞比例在AHI与AM(r=0.67,P<0.001)、经典记忆B细胞(classical memory, CM)(r=0.59,P=0.001)、RM(r=0.47,P=0.010)和PB(r=0.65,P<0.001)正相关性,与NM负相关(r=-0.55,P=0.003)。CHI除与PB正相关外(r=0.56,P=0.003),未发现cTfh细胞比例与其他B细胞亚群有相关性。结论AHI引起cTfh细胞扩增,由此可能导致B细胞异常分化,从而影响抗体产生。

  • 标签: 滤泡辅助性T细胞 B细胞 HIV感染
  • 简介:组织学特殊染色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本快速染色法即用组织学醛品红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在同一张切片上对胰岛B细胞和A细胞进行了双重染色,取得较好效果,现作简单介绍.取大鼠胰腺,Bouin液固定,石蜡包埋,切5μm厚切片.双染步骤如下:第一步,胰岛B细胞醛品红染色:切片脱蜡到水;入0.25%浓硫酸和0.25%高锰酸钾等量混和液中3min;蒸馏水洗后入5%草酸2min;蒸馏水洗;再经70%酒精后入醛品红染液15min;70%酒精分色后,蒸馏水洗.第二步,胰岛A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将经醛品红染色后切片,入3%甲醇双氧水室温孵育15min;蒸馏水洗后枸橼酸缓冲液(0.01M,pH6.0)(电炉加热煮沸92℃~98℃)进行抗原修复10min;PBS浸泡5min后,用正常羊血清室温封闭30min;弃去多余羊血清,滴加一抗(抗胰高血糖素抗体,1∶1500),37℃,孵育2hr;PBS室温洗10min后,滴加生物素标记二抗,37℃,孵育40min;PBS室温洗10min后,滴加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37℃,孵育40min;PBS室温洗10min,DAB显色.结果及讨论:此染色方法在同一张切片上所观察到胰岛B细胞呈蓝紫色,而胰岛A细胞呈棕黄色,两者颜色对比清晰.细胞核不着色.本方法可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即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免疫组织化学多重染色中步骤多、时间长,易受外界因素影响限制,进而降低了非特异性染色.因此,该方法在科研工作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 标签: 快速双染 细胞快速 细胞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B-ALL)免疫表型特点,探讨其在预测疾病预后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应用。方法:应用CD45/SSC设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329例不同年龄段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结果:在所有被检测病例中,表达率最高淋系抗原为CD19、HLA-DR、CyCD79a和cTdT,其次为CD10、CD22、CD34、CD38、CD20和CyIg;髓系抗原CD13和CD33常伴随表达,CD11b、CD15、CD117与T系抗原CD4、CD7和CD56很少表达。CD10阴性早B-前体-ALL(Pro-BALL)在婴儿中发病率高,达60%;伴有CD117高表达发病率达40%。Pro-B-ALL在其他儿童及青少年中较少见,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又增加,青年和中老年发病率分别为22.7%和14.8%,明显高于儿童组(4.4%)。成人B-ALL免疫表型特点受年龄影响较小,不同年龄段成人B-ALL抗原表达异质性较小。成人BALL与儿童B-CLL相比,其CD10和CD38表达下降,CD34、CD13和CD33表达上升,存在多种具有不良预后意义抗原异常表达。前B-ALL(Pre-B-ALL)在各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且CD20表达相对于早B-前体-ALL与普通-B-ALL明显上升。结论:不同年龄段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存在有特征性免疫表型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预测疾病预后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 标签: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分型 四色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婴儿意外猝死(SUID)发生年龄与妊娠、出生情况和人口学因素之间相关性。方法数据来自于疾控中心出生队列/婴儿死亡数据库(2011~2013年,11 737 930名活产儿)。SUID定义为婴儿猝死综合征、不明原因死亡或床上意外窒息勒死等。共有9 668例SUID(发生年龄:7~365 d,胎龄>28周,0.82/1 000名活产儿)。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死亡比例来明确哪些因素显著影响SUID发生年龄。结果43个可能影响婴儿死亡发生年龄因素大致分为两类:(a)母亲吸烟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相关因素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小有关;(b)低出生体重、早产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史相关因素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大有关,但当进行胎龄矫正后,这些因素也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小有关。结论影响死亡发生年龄因素是导致SUID明确危险因素。当进行胎龄矫正后,大多数危险因素都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小有关。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治疗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收治 86例老年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43例,对照组实施化疗,实验组实施干细胞移植治疗,对比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 P< 0.05),且经研究分析发现,在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中临床分期、骨髓侵犯和治疗方法与患者预后效果呈正相关, ECOG、 LDH水平及 IPI积分与患者预后影响不相关。结论:经治疗后患者效果显著,且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中得出临床分期、骨髓侵犯和治疗方法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重要因素,故而需要在临床进行科学处置,从而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 标签: 老年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 治疗方法 预后效果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 Bregs)是一群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细胞,通过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从而调节疾病进展,是一种在免疫功能紊乱等状态下发挥重要作用保护性细胞。本文就其来源、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及肿瘤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调节性B细胞 感染 肿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高度异质性肿瘤。不同亚型表型取决于B细胞分化阶段和遗传变化,反映在免疫表型、核型和肿瘤微环境变化上,特别是微环境细胞组成不同。文章介绍了B细胞淋巴瘤细胞性质和微环境细胞组成,探讨肿瘤微环境细胞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作用,为临床诊疗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肿瘤微环境 淋巴瘤,霍奇金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杨鑫 陈舒 祁昱 徐晓莹 管雪 杨亦宸 刘岩雪 郭玉虹 巩文辰 高亚男 王先火 李维 李兰芳 付凯 张会来 孟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美淋巴血液肿瘤诊治中心 300060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美淋巴血液肿瘤诊治中心 300060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美淋巴血液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并分析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相关免疫表型,探究其预后价值。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163例DLBCL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LBCL常见免疫表型,COX模型探索独立于国际预后指数(IPI)影响总生存(OS)与无进展生存(PFS)免疫表型,并分析其两两联合表达对预后影响。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BCL6阴性(PFS:HR=1.652,95%CI 1.030~2.649,P=0.037)、P53阳性(OS:HR=1.842,95%CI 1.008~3.367,P=0.047)、BCL2强阳性(OS:HR=2.102,95%CI 1.249~3.537,P=0.005;PFS:HR=2.126,95%CI 1.312~3.443,P=0.002)是DLBCL中独立于IPI预后不良因素。亚组分析显示,在年龄≤60岁组患者中BCL6阴性(PFS:HR=2.042,95%CI 1.021~4.081,P=0.043)、P53阳性(OS:HR=3.069,95%CI 1.244~7.569,P=0.015)和BCL2强阳性(OS:HR=2.433,95%CI 1.165~5.082,P=0.018;PFS:HR=3.209,95%CI 1.606~6.410,P=0.001)对预后影响显著;在IPI 0~2分亚组患者中,BCL6阴性(OS:HR=2.467,95%CI 1.322~4.604,P=0.005;PFS:HR=2.248,95%CI 1.275~3.965,P=0.005)和BCL2强阳性(PFS:HR=2.045,95%CI 1.119~3.735,P=0.020)对预后影响显著。BCL6和BCL2强阳性联合表达与DLBCL预后相关(P=0.005和P<0.001),BCL6阳性/BCL2非强阳性(86例)预后最好[3年OS率(71.6±4.9)%,3年PFS率(67.0±5.1)%],BCL6阴性/BCL2强阳性(10例)预后最差[3年OS率(20.0±12.6)%,3年PFS率(10.0±9.5)%];BCL6、P53联合表达与DLBCL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和P=0.089),但生存曲线显示BCL6阳性/P53阴性病例(98例)预后较好[3年OS率(70.6±4.7)%,3年PFS率(64.6±4.9)%];BCL2强阳性、P53联合表达与DLBCL预后显著相关(P<0.001和P<0.001),BCL2强阳性/P53阳性病例(5例)预后最差(3年OS率和PFS率均为0);无论BCL6与P53表达如何,BCL2强阳性病例预后均比非强阳性病例差。结论BCL6阴性、P53阳性、BCL2强阳性三种免疫表型单独及联合表达对DLBCL尤其是年龄≤60岁和IPI 0~2分患者预后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基因,BCL2 基因,P53 基因,BCL6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并分析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相关免疫表型,探究其预后价值。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163例DLBCL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LBCL常见免疫表型,COX模型探索独立于国际预后指数(IPI)影响总生存(OS)与无进展生存(PFS)免疫表型,并分析其两两联合表达对预后影响。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BCL6阴性(PFS:HR=1.652,95%CI 1.030~2.649,P=0.037)、P53阳性(OS:HR=1.842,95%CI 1.008~3.367,P=0.047)、BCL2强阳性(OS:HR=2.102,95%CI 1.249~3.537,P=0.005;PFS:HR=2.126,95%CI 1.312~3.443,P=0.002)是DLBCL中独立于IPI预后不良因素。亚组分析显示,在年龄≤60岁组患者中BCL6阴性(PFS:HR=2.042,95%CI 1.021~4.081,P=0.043)、P53阳性(OS:HR=3.069,95%CI 1.244~7.569,P=0.015)和BCL2强阳性(OS:HR=2.433,95%CI 1.165~5.082,P=0.018;PFS:HR=3.209,95%CI 1.606~6.410,P=0.001)对预后影响显著;在IPI 0~2分亚组患者中,BCL6阴性(OS:HR=2.467,95%CI 1.322~4.604,P=0.005;PFS:HR=2.248,95%CI 1.275~3.965,P=0.005)和BCL2强阳性(PFS:HR=2.045,95%CI 1.119~3.735,P=0.020)对预后影响显著。BCL6和BCL2强阳性联合表达与DLBCL预后相关(P=0.005和P<0.001),BCL6阳性/BCL2非强阳性(86例)预后最好[3年OS率(71.6±4.9)%,3年PFS率(67.0±5.1)%],BCL6阴性/BCL2强阳性(10例)预后最差[3年OS率(20.0±12.6)%,3年PFS率(10.0±9.5)%];BCL6、P53联合表达与DLBCL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和P=0.089),但生存曲线显示BCL6阳性/P53阴性病例(98例)预后较好[3年OS率(70.6±4.7)%,3年PFS率(64.6±4.9)%];BCL2强阳性、P53联合表达与DLBCL预后显著相关(P<0.001和P<0.001),BCL2强阳性/P53阳性病例(5例)预后最差(3年OS率和PFS率均为0);无论BCL6与P53表达如何,BCL2强阳性病例预后均比非强阳性病例差。结论BCL6阴性、P53阳性、BCL2强阳性三种免疫表型单独及联合表达对DLBCL尤其是年龄≤60岁和IPI 0~2分患者预后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基因,BCL2 基因,P53 基因,BCL6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线粒体氧化呼吸能力与年龄相关肌力、肌肉量下降相关性,探讨老年人肌少症诊断可能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内分泌科住院患者65例,提取受试者PBMCs,借助组织细胞线粒体功能检测仪(Seahorse XF24,美国)进行线粒体呼吸功能检测。使用手持式握力测力计测定握力,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定四肢骨骼肌量(ASM),使用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评估年龄相关外周血PBMCs线粒体功能与握力及ASM相关性。结果在校正性别及体质指数(BMI)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握力和ASM与年龄呈负相关(r=-0.537、-0.390,均P<0.001),PBMCs线粒体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生成及呼吸储备与年龄也呈负相关(r=-0.558、-0.614、-0.526、-0.582,均P<0.001),握力和ASM均与线粒体呼吸功能,包括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生成、呼吸储备及质子漏呈明显正相关(握力:r=0.414、0.451、0.362、0.420、0.425,P=0.002、0.001、0.008、0.002、0.002;ASM:r=0.319、0.368、0.299、0.352、0.279,P=0.019、0.006、0.028、0.009、0.041)。进一步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握力和ASM均与线粒体呼吸功能,包括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生成、呼吸储备及质子漏,呈正相关(握力:β=0.503、0.548、0.452、0.519、0.532,t=3.248、3.604、2.774、3.301、3.350,P=0.002、0.001、0.008、0.002、0.002;ASM:β=0.302、0.355、0.289、0.346、0.271,t=2.427、2.856、2.263、2.716、2.091,P=0.019、0.006、0.028、0.009、0.041)。年龄与PBMCs中线粒体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生成及呼吸储备均呈负相关(β=-0.581、-0.654、-0.558、-0.640,t=-4.285、-5.157、-3.938、-4.863,均P<0.001),握力与ASM在回归分析中与PBMCs中线粒体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生成及呼吸储备、质子漏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年龄相关PBMCs线粒体氧化呼吸功能可反映肌力和肌肉量变化,其与握力、ASM结合可作为评估老年人肌少症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肌少症 肌力 线粒体 能量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