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北京市对去年在押的267名未成年罪犯进行调查显示,有9596以上的未成年罪犯存在着社会公德意识淡薄、思想品质恶劣、言行偏激等特征,以至明显表现出从违背社会公德到违纪到违法再到走向犯罪的必然联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行为过程非常清晰。另外,

  • 标签: 社会公德意识 思想品质 量变 走向 违纪 言行
  • 简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容易诱发青少年.我们应当针对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对青年进行家庭教育、文化教育、心理教育、组织教育、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家庭关系 法制教育 子女 青年 应当
  • 简介:摘要: 青少年作为特殊的犯罪类型,由于犯罪主体的敏感性,对青少年的治理要求不同于一般犯罪治理,以做到对青少年的特殊保护。对青少年的分析需要结合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心理特点等对其犯罪成因进行特殊分析,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治理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联系青少年的成因分析对应的治理方法。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犯罪成因 犯罪治理
  • 简介:<正>青少年是当前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占刑事犯罪总人数的比例较大。特别是农村占的比例更大。青少年行为涉及的范围,以及对社会的危害,都是十分严重。1988年四川省某县青少年被判刑的人数占全年判刑总数的59%,比例之大,达到惊人的程度。笔者就某县青少年情况、特点、原因及对策作一些初步探讨。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成长 犯罪青少年 重新犯罪 刑事犯罪 家庭教育
  • 简介:摘要本文从家庭角度对青少年进行分析,力图在思想基础、情感基础、教育基础、法制观念等方面进行探索、分析,试图找到解决的方法。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家庭结构 家庭状态 家庭观念
  • 简介:  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因素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  3.社会不良文化是导致青少年的重要诱发因素  文化因素作为影响犯罪的社会宏观因素,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 标签: 浅谈青少年 青少年犯罪
  • 简介:一、人际交往: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交往,人类社会的任何个体,无论其性别、年龄和个性特点等多么不同,都需要与人交往.人们通过交往,既可以彼此交流各自的观点、思想、兴趣、情感和知识,又相互交换其活动及其活动成果,还可以对其交往对象的行为、思想等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看法;人们通过交往,既可以使自己在物质方面和自尊、成就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又可以把对方当作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来正确认识自己,更可以使自己在交往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 标签: 不良交际 青少年犯罪 中国 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
  • 作者: 杨妍侯会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08-09-19
  • 出处:《科学技术创新》 2008年第9期
  • 机构: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青少年犯罪日趋直上。在全面考察了网络及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基础上,对网络和青少年犯罪关系从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性犯罪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从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心理不成熟、网络伦理的不健康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从加强法律和思想品德教育、加强网络监管、加大心理辅导的投入和工作力度、健全法律法规四方面进行预防的策略。
  • 简介: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几乎随时可以发现: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大都过份追求衣着、饮食、娱乐。而且衣着以怪诞、妖艳为美,饮食以狂吃烂醉为快,娱乐以感官刺激为主。特别是前一段时间盲目宣传“提倡高收入、高消费”,更使得这种不健康的追求涂上了“合理合法”的色彩。笔者认为:人的行为是其心理的外化,犯罪人的异常消费倾向是与其犯罪心理直接相关的。青少年“需要面前无法律”的消费观是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心理根源。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消费倾向 犯罪心理 司法实践 感官刺激 人的行为
  • 简介: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消极因素是产生青少年的根源,而家庭缺陷则是青少年的最基本原因.家庭缺陷表现在:情感、教育、结构、文化、伦理五个方面.家庭缺陷的有无及其程序少年可能性大小成正比关系,家庭缺陷通过对青少年人格发展、心理性格、人生观及社会适应力的影响而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充分认识家庭在预防、减少青少年中的作用、地位,夯实婚姻基础,强化家庭教育功能,丰富家庭文化活动,建立新型文明的家庭伦理关系,对于建立和谐、幸福、康乐的家庭,预防青少年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社会适应力 家庭教育 人格发展 青少年犯罪 学校 消极因素
  • 简介:文章从家庭教育的失当和学校教育的偏差两个方面探讨了青少年教育缺失的关系,深入阐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的作用和基础性的作用,认为各种家庭环境的不如意和残损是导致青少年身心健康出现问题,最终走向犯罪的重要根源;同时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一直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以及缺乏必要的法制教育也是青少年的主要根源。

  • 标签: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青少年犯罪
  • 简介:  研究青少年犯罪特点,在很多青少年团伙犯罪中同时涉及到城市和乡村的青少年,)  如何遏制青少年

  • 标签: 特点浅析 犯罪特点 青少年犯罪
  • 简介:从1992年至2002年,日本校园暴力案件增加了5倍,增至29300起。这使《每日新闻》警告说,日本校园就要变成'战场'。暴力的低龄化现象尤其突出。2003年,14岁以下少年的暴力犯罪比一年前增加了47%。一项研究发现,多达30%的中学生每月至少经历一次暴怒。2001年,

  • 标签: 日本 青少年犯罪 犯罪特点 危害 犯罪原因
  • 简介:<正>少年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因为它的发生率高,影响面广.探讨少年的形成原因,可为寻求有效对策,采取可行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十九世界中叶国外开始了这方面研究。我国对这一课题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业已在国内引起了各界的广泛重视。由于少年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行为,其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各国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犯罪原因进行了探讨,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国外有关文献涉及面很广,现仅就一些有影响的、主要的研究成果予以介绍。

  • 标签: 犯罪原因 少年犯罪 形成原因 干预措施 科学依据 借鉴意义
  • 简介:近年来,青少年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的特点、原因和对策等方面。特点研究,理论界和实际管理部门存在差异,研究者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也存在差异。原因研究主要表现为常规性犯罪因素的研究.即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研究。对策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青少年搞好预防,依法对青少年予以刑事制裁,以及做好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工作方面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犯罪研究 综述 犯罪预防
  • 简介:1999年10月29日夜,月黑风高。在广丰县城附近的丰溪河边,3名16~18岁的少年抢劫了一对热恋中的男女,随后残暴地对女青年进行了轮奸……这一天,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正式实施只差两天!几天后,记者在广丰县看守所见到了犯罪嫌疑人阿亮,企望能从他的生活轨迹中寻求一些能引人深思的东西。

  • 标签: 少年犯罪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如何减少青少年?教育才是治本之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管齐下",才能有效进行预防、控制和治理。必须融合法制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除了给青少年输送知识,还必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目标,让他们自觉为美好理想去奋斗,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积极向上的热情,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体会到做人的自尊,认识到做人的价值。

  • 标签: 预防 青少年犯罪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 简介:少年更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因素,经济原因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有,  青少年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

  • 标签: 犯罪问题 问题分析 青少年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