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1MS1153。摘要目的为面部骨性不对称畸形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方案,实现面部不对称畸形的定点,定位,定量诊断。方法利用CT三维重建图像,通过人工定点方法选择3个位于面部中线上的解剖标志点构建正中面,提出一种定位容易,可重复性好的构建人体正中平面的方法,为后续的角度及线距测量奠定基础。近年,随着颜面审美要求的提高,患者对其面部对称性的关注日益突出。因此,如何为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治方案是当今正畸、正颌外科学发展的热点。研究颅面结构对称性的方法有很多,如直接观察、人类学测量、头颅定位后前位片,面部照片的间接测量、三维立体摄影测量术、X线立体照相术、激光扫描技术、CT、核磁共振等均可用于颅面部不对称性的分析。[1]以上方法无论三维与二维均为正中面两侧对应部位的线距,角度,面积的测量与比较。也就是必须首先在正中面两侧分别定点。因此正中平面的确定非常重要。虽然关于正中面确定的方法很多,但目前尚无公认的对于诊断颅面部不对称畸形较理想的正中平面,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确定人体颅面部正中平面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经腹VCI-C技术检测胎儿小脑畸形的价值。方法采用GE公司VolusonE8三维超声诊断仪,应用VCI-C技术来获得胎儿小脑正中切面,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生物测量。结果按照Malinger等提出的分类方法诊断Dandy-Walker畸形(DWM)3例,小脑部发育不全(VA)5例,小脑部发育不良(VH)2例,Blake陷窝囊肿(BPC)4例,颅后窝池蛛网膜囊肿(PFAC)5例,颅后窝池扩张(MCM)4例。2例经尸解证实,5例产后经颅脑MRI证实。结论经腹VCI-C技术可以简便、有效地获得小脑正中切面,可以较客观地评价胎儿小脑畸形。

  • 标签: 三维超声容积对比成像联合C平面技术 小脑蚓部正中矢状切面 小脑蚓部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三维超声自动容积导航技术(Smart Planes)与二维超声在获取胎儿颅脑正中面(MSP)以及测量胎儿胼胝体及小脑参数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单胎妊娠孕妇168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维超声获取胎儿颅脑MSP并手动测量胼胝体前后径,测量小脑前后径、上下径及面积。随后应用三维容积探头获取胎儿颅脑容积数据,利用Smart Planes技术自动分析并测量胼胝体和小脑的相应数据。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Bland-Altman法比较二维超声与Smart Planes技术对胎儿胼胝体以及小脑的测量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对比不同操作者间测量的一致性及同一操作者采用两种方法测量的用时差异。结果采用Smart Planes技术与二维超声获取胎儿颅脑MSP的成功率分别为97.0%(163/168)、79.8%(134/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0,P<0.001)。其中76.8%(129/168)胎儿通过二维超声及Smart Planes技术均获得颅脑MSP并测量相关参数。比较二维超声与Smart Planes技术测量胼胝体前后径以及小脑前后径、上下径、面积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72、0.968、0.946、0.967。比较同一位操作者采用Smart Planes技术2次测量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95、0.987、0.962、0.993。比较不同操作者间采用Smart Planes技术测量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86、0.966、0.972、0.955。采用Smart Planes技术获取胎儿颅脑MSP所需时间[(13.49±5.38)s]明显短于采用二维超声所需时间[(89.99±113.4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87.50,Z=-12.915,P<0.001)。结论三维超声自动容积导航技术可快速获取胎儿颅脑MSP,测量所得胼胝体及小脑的参数与二维超声测量所得结果一致性较好,有助于超声医师对胎儿中线结构做出快速准确的识别和测量。

  • 标签: 自动容积导航技术 二维超声 胎儿颅脑 胼胝体 小脑蚓部
  • 简介: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测量青少年患者腭不同区域骨厚度的差异,分析在腭相同区域中Ⅰ、Ⅱ、Ⅲ类骨面型青少年患者骨厚度的差异,为临床腭种植支抗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垂直骨面型为均角的12~16岁青少年患者,依照骨面型分为Ⅰ、Ⅱ、Ⅲ类三组,每组男女各15例,进行CBCT扫描。以切牙孔后缘与后鼻棘点连线作为水平基准平面,在切牙孔后4.0、8.0、12.0、16.0、20.0、24.0mm冠状向截面上,距腭中线0.0、2.0、4.0、6.0mm向截面上,测量两基准线的24个交点的垂直骨厚度。结果(1)腭骨厚度在腭中缝处由前往后逐渐增加,在腭侧区及腭旁区由前往后逐渐减少(P<0.05);(2)腭骨厚度在前份区域从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增加,在中份及后份区域由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减少(P<0.05);(3)在腭的相同区域中,不同骨面型青少年患者腭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腭中缝前份、腭中缝中份、腭中缝后份、腭侧区前份、腭旁区前份区域中,Ⅰ、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腭侧区中份、腭侧区后份、腭旁区中份、腭旁区后份区域中,仅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结论(1)腭微种植支抗的最佳植入部位为腭旁区前份;(2)在相同腭植入区域中,Ⅲ类青少年患者骨厚度小,穿通鼻底风险更大,建议Ⅲ类青少年患者选择更短的腭种植支抗。

  • 标签: 锥形束CT 矢状骨面型 腭部 骨质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6例上窦损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我科自2004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26例病人中,治愈2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对于上窦损伤的手术治疗,术前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正确的手术方案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及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 标签: 上矢状窦损伤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中位参数调整对脊柱位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需要进行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30例。A组患者术中腰椎融合时维持原有腰椎前凸角(LL),B组患者术中腰椎融合时LL增大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腰腿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影像学参数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腰部和腿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8.15±1.42比7.98±1.39,t=3.276、1.839,P>0.05)、JOA评分(7.20±1.30比7.36±1.25,t=1.689,P>0.05)和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腰部和腿部VAS评分(3.25±0.51比2.06±0.29,t=7.276,6.158,P<0.05)、胸腰段后凸角(TLK)(14.42±1.25比10.14±0.98,t=0.025,P<0.05)、骨盆倾斜角(PT)(18.56±2.82比12.23±1.63,t=0.037,P<0.05)、冠状位Cobb角(12.25±1.52比7.14±1.67,t=0.024,P<0.05)、位垂直轴(SVA)(43.26±13.24比35.50±11.15,t=0.009,P<0.05)、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PI-LL)(15.52±2.96比8.59±2.22,t=0.030,P<0.05)水平低于较术前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2.49±0.46比1.85±0.30,t=7.158,P<0.05)、LL(26.63±2.43比38.64±3.76,t=0.017,P<0.05)、SS(27.61±4.52比33.91±5.94,t=0.023,P<0.05)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中增大LL能够缓解术后腰腿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促进术后脊柱位平衡。

  • 标签: Roussouly Ⅱ型 脊柱腰椎融合手术 矢状位平衡
  • 简介:脑静脉窦血栓为临床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其中以上窦血栓形成(superiorsagittalsinusthrombosis,SSST)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危及生命。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0月诊断明确的22例上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矢状窦血栓形成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维超声在检测胎儿小脑部发育不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在二维超声检查中存在可疑小脑部发育不良的50例胎儿作为研究对象,均使用三维超声诊断仪来检查胎儿小脑正中切面以及相关的结构。结果三维小脑检查成功率为90%显著高于二维小脑检查成功率的38%,(P<0.05);经诊断,8例小脑发育过小,6例Dandy-Walker畸形,25例小脑部上抬,6例第四室导水管梗阻。结论利用三维超声能够客观的评价小脑的发育情况,对诊断胎儿小脑部发育不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三维超声 小脑蚓部发育不良 应用价值
  • 简介:窦血栓形成(superiorsagittalsinusthrombosis,SS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101管疾病,多因误诊漏诊而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介入学发展以及新型抗栓药物的应用.其早期发现率和诊断率大大提高,预后明显改善,现对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上矢状窦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骨盆位参数与关节突化对L4~S1融合术后近端邻近节段(L3,4)关节突关节退变(facet joint degeneration,FJD)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L4~S1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共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54.59±5.48)岁(范围45~60岁)。应用X线、CT、MRI及Weishuapt分级评估近端邻近节段L3,4关节突有无退变并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位参数,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随访时间、术前诊断、下腰椎前凸角(lower lumbar lordosis,LLL)、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椎间隙高度(height of disk,HD)及近端关节突关节角。比较术前及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改善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33.44±6.85)个月(范围24~36个月),关节突退变组17例,关节突非退变组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BMD、随访时间、术前诊断、术后LLL、LL、S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关节突退变组PI为56.28°±6.03°、PT为17.90°±7.06°,大于关节突非退变组的47.87°±8.30°、14.41°±5.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突退变组近端关节突关节角为58.48°±2.00°,关节突非退变组为54.69°±3.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突退变组HD为(7.50±3.60) mm,关节突非退变组为(9.30±2.79)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P=0.031)。按下腰椎前凸分布指数是否异常进行分层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增大(OR=1.22,P=0.005)及近端关节突关节角增大(OR=2.04,P=0.008)是术后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末次随访时关节突退变组ODI改善率为58.14%±13.41%及JOA评分改善率为44.72%±9.53%,小于关节突非退变组的70.18%±8.03%、68.86%±8.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PI增大及关节突化(即近端关节突关节角增加)是术后邻近节段FJD的危险因素;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FJD患者下腰椎前凸分布异常及PT恢复不良更为明显,可能与PI增大有关;邻近节段FJD患者关节突方向趋向化。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关节突关节 危险因素
  • 简介:患者,女性,26岁。因发热、口渴6天,头昏头痛、恶心,右侧偏瘫12小时入院。于入院前10天因G2P0孕39周,宫内单活胎、胎膜早破、头盆不称住产科待产。术前1天查Hb98g/L,RBC304×10^9/L,WBC正常,N0.84;小便查见脓细胞(++++),可见少量的WBC,RBC,PRO(++),BLD(+++)。入院后缩宫素试产30小时,考虑到经阴道分娩有一定危险性,

  • 标签: 产后感染 上矢状窦 血栓 误诊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窦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1~2001年间收治的20例窦脑膜瘤,按窦腔堵塞程度分为三组:未堵塞组(A)、部分堵塞组(B)、完全堵塞组(C).在三组中邻近硬脑膜被肿瘤侵犯分别为4例、3例、2例.结果B组与C组中各有1例恶性脑膜瘤.A组均获得SimpsonⅡ级切除.B组中SimpsonⅡ级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C组中SimpsonⅠ级、SimpsonⅡ级及次全切除各1例.A组、B组、C组中复发病例分别为2(15%)、3(75%)、2(67%).结论肿瘤与窦侧壁粘连、肿瘤侵犯窦腔、肿瘤与邻近硬脑膜粘连以及肿瘤的病理特性是影响窦脑膜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

  • 标签: 矢状窦脑膜瘤 复发 手术疗法 脑膜瘤 病理 硬脑膜粘连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为保证手术疗效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接受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32例患者中根据Simpson脑膜瘤手术切除分级达到Ⅰ级切除患者有16例(50.00%)Ⅱ级切除患者有10例(31.25%),Ⅲ级切除患者有6例(18.75%);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纤维型最多,占比为37.50%;本次研究无死亡病例,对32例患者展开为期一年的术后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已缓解消失,有3例癫痫患者在停药后无复发,另外1例癫痫患者经口服药物后症状得到控制;术后患者均没有出现新发并发症。结论 对失窦旁脑膜瘤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时,要求应结合科学、有效的手术策略,具备良好的手术操作技能,有助于提升肿瘤切除效果,且能够保护患者回流静脉和脑组织,预后效果较好。

  • 标签: []矢状窦旁 脑膜瘤 显微手术 手术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大型窦旁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肿瘤位于窦前1/3有6例,中1/3有13例,后1/3有8例;其中跨上窦两侧的有2例,颅骨侵犯的2例,软组织侵犯的1例合并有肿瘤卒中。采用跨中线骨瓣,显微手术技术切除27例上窦旁大型脑膜瘤。结果肿瘤SimpsonⅠ级16例,SimpsonⅡ级8例,SimpsonⅢ级3例;术后回访3-36个月,1例术后二个月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暴露上窦,充分显露肿瘤,有效控制出血,保护回流静脉,可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脑膜瘤 矢状窦旁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显微手术治疗窦旁脑膜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院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窦旁脑膜瘤患者。结果I级切除9例(32.14%);Ⅱ级切除15例(53.57%);Ⅲ级切除4例(14.29%),无手术死亡;所有的患者进行0.5—2年的随访,27例恢复良好,有1例复发。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窦旁脑膜瘤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显微手术 矢状窦旁脑膜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