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4mm)的短中期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大型PDA患儿的疗效、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中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成功植入封堵器49例(98%),其中46例(92%)应用PDA封堵器,2例(4%)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2%)应用膜周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3d内复查超声心动图:4例(8%)有残余分流;封堵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反流(tricuspidregurgitation,TR)及二尖瓣反流(mitralregurgitation,MR)均较术前缩小或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后主动脉收缩压及主动脉瓣反流(aorticregurgitation,AR)较术前增加或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后完成随访41例,随访率81.6%,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1~57个月)。残余分流率在术后3d、1个月、6个月分别为8%、4%、2%。术后1~6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后3d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年内随访:MR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R及T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11例患儿出现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加快(1.5~2.1m/s),其中9例随访1年以上左肺动脉血流1.5~2.0m/s,4例随访3~5年左肺动脉血流速度1.5~2m/s,但左肺动脉至主肺动脉压差均≤20mmHg(1mmHg=0.133kPa)。无降主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用封堵器治疗婴幼儿大型PDA(≥4mm)的短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但对左肺血流速度增快患者需长期随访。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导管堵闭 疗效 随访 婴幼儿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2010年6月~2012年6月,接受心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小儿11例,ASA评级Ⅰ~Ⅱ级,中均以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维持全身麻醉。结果10例患儿中保留自主呼吸,手术麻醉过程顺利。l例怠儿中缺氧发作,同时伴有心电图sT段改变,遂停止治疗。结论术前给予充分病情评估,中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采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全身麻醉下行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能满足手术要求,且具有创伤小、术后麻醉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静脉全身麻醉 冠状动脉瘘 心导管介入术 儿童
  • 简介:目的评价婴儿动脉导管介入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收治1岁以内婴儿动脉导管患儿63例,行介入手术治疗,患儿年龄(5.1±3.6)个月,体质量(6.3±2.7)kg。患儿均有睡时多汗症状。结果对所有患儿均封堵成功,随访6个月以上均无残余分流,无血尿、血栓等并发症,1例发生股动静脉瘘,压迫数小时后消失。二尖瓣反流随访过程中不同程度减轻。结论婴儿动脉导管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婴儿 介入治疗 封堵器
  • 简介:目的总结单纯动脉导管非体外循环下缝扎的经验和疗效。方法2002年8月~2006年6月共收治单纯动脉导管患儿60例,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龄10±6.5个月(3个月-12岁),其中7例术前有轻-中度肺动脉高压。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均在全麻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A组行动脉导管结扎,B组行动脉导管结扎+缝扎。结果两组均于术后8~14d(近期)及半年后(远期)复查心脏彩超,A组近期残余分流4例,半年后愈合1例,残余分流3例,均在1.5口以内,其中2例心脏大小基本正常,1例心脏稍大;B组近、远期复查均无1例残余分流,心脏恢复良好。结论单纯动脉导管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动脉导管结扎+缝扎可减少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中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间72例通过左室造影确定给予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并在术前心电图检查显示为基本正常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患者手术中以及手术后3至5天实时进行心电监测,观察患者有没有发生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的心律失常,对此做出相应的治疗或者停止手术,并跟踪随访患者心电情况一年。结果所有患者在中及术后共16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2.22%。其中8例出现在股动静脉轨道建立的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阻滞、2例患者出现完全性的左束支阻滞、1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阻滞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2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评估术后患者发生较严重并发症风险的可能性后选择是否放弃手术。另外8例中,6例手术中发生完全性的右束支阻滞,在释放器后均无处理自行恢复正常;2例手术后发生不完全性的右束支阻滞,及时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后2至3天心律恢复正常。在随后的跟踪随访中未出现异常。结论治疗室间隔缺损中,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利用实时心电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在术后或中有无发生心律失常,引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堵闭术 实时心电监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脉导管堵塞围介入期护理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30例实施动脉导管堵塞的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予以围介入期护理干预)和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各15例,对比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介入治疗总有效率为93.3%(14/15),护理满意度为100%(15/15),分别高于对照组的介入治疗总有效率73.3%(11/15)、护理满意度66.7%(10/1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围介入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动脉导管堵塞介入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堵塞术 围介入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动脉导管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则为防止心内膜炎及心力衰竭,无自然闭合可能的应及早行根治性治疗。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治疗
  • 简介:目的用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其疗效观察.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18例,手术取右胸前外侧切口,于胸骨旁第4肋间切开3cm长切口,经肋间进胸,切开心包并悬吊,用APACSM房间隔封堵伞,于右心房壁与房间隔缺损对应处缝双荷包线,在右心房荷包线内切开右心房壁,将输送器插入心房内,通过房间隔缺损口直到左心房腔,在食管超声监视下,用推送杆释放出房间隔封堵伞.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0分钟,其中平均心内操作10分钟.患者住院5~7日,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片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食管超声辅助下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微创、安全、确切的治疗方法,病人恢复快,此手术方法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食管超声 房间隔缺损堵闭术
  • 简介:目的比较中心静脉导管加注入尿激酶与常规胸腔式引流胸腔积液的管发生率及患者耐受性.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8月住院部确诊的胸腔积液73例,分为3组,实验一组21例采用胸腔留置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实验二组18例采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加每日尿激酶10万单位注入胸腔,对照组34例采用留置常规胸腔插管式引流,比较3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管率、耐受性.结果实验一组、二组管率分别为42.9%(9/21)和27.8%(5/18),对照组为14.7%(5/34).实验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422,P=0.020).实验一、二组总体耐受性满意率92.3%显著高于对照组55.9%(χ2=12.973,P=0.000),实验组耐受性好.结论尿激酶在减少胸腔式引流管管率上有一定作用.患者对中心静脉导管的耐受性要好于常规置管.

  • 标签: 渗出性胸膜炎 中心静脉导管 尿激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先天性动脉导管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随着诊断及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绝大多数患者在婴幼儿期就已经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将其闭合。故成人动脉导管的病例并不多见,且由于成人患者病程长、病理生理变化大,尤其是导管发生退行性变及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因此在其治疗上也有一定的特点。我院曾收治了成人动脉导管患者3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成年 动脉导管未闭 先天性心脏病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目前其根治方法有经导管和外科手术修补。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中国大陆经导管和外科手术修补VSD对照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外文数据库,全面收集中国大陆经导管与外科手术治疗VSD的文献。制定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筛选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按Shekelle等建议的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对患者的年龄、体重、VSD大小和住院天数等进行分析比较;对手术成功率、残余分流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应用RevMan4.2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7篇文献纳入分析,均为单中心的非随机对照研究(11a级)。经导管组和外科手术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导管组患者的体重较重,治疗的VSD直径较小。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导管组的成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97.6%vs99.2%,P=0.007);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vs1.4%,P=0.51);两组残余分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vs3.2%,P=0.91);经导管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10.1%vs25.7%,P〈0.00001);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vs6.6%,P=0.61);经导管组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0vs7.6%,P=0.002)。结论经导管VSD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治疗有选择性,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对具有适应证的VSD患者,可优先考虑经导管治疗。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导管堵闭术 外科手术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左腋下直切口施行动脉导管(PDA)结扎的效果。方法采用左腋下直切口PDA结扎治疗97例患者,其中管状型76例,漏斗型21例;经胸腔入路65例,经胸膜外入路3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中出血量30~80ml,平均(50±6)ml,均未输血,1例PDA残余分流,术后60d复查消失,其余病例心脏杂音术后即刻消失。全组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3~10d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5年,无声音嘶哑,均恢复良好。结论左腋下直切口施行管状型和漏斗型PDA结扎是安全、可靠、适用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结扎术 直切口
  • 简介:摘要:PICC导管置入的原则是将中心静脉PICC导管插入外围。PICC导管穿过肘部前部的外周静脉,然后沿着血管进入上部中空静脉。(外周静脉是有价值的静脉的首选,其次是肘中静脉和垂直静脉),这使得可以以高速和高速将药物直接注射到静脉中,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留置 PICC导管的原则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具有许多优点,如并发症少、静脉停留时间长。然而,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并发症,最常见的是PICC导管堵塞。本文论述了国际贸易条约原则适用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性,并分析了预防和补救措施。

  • 标签: PICC导管 导管堵塞 预防护理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动脉导管的X线表现。方法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并依据图像表现进行诊断。结论动脉导管临床和X线平片所见均较典型,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心肺X线表现尚有助于估计分流量的情况。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X线 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积液行式引流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皮胸腔穿刺,钢丝引导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固定,加一延长管,接水封瓶行式引流,如后期不能引出补充注射器抽吸。结果所有病例均引流满意,置管期间局部未出现不适,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式流,操作简单,创伤小,无痛苦,带管活动方便,效果满意,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患者。

  • 标签: 胸腔积液 中心静脉导管 闭式引流
  • 简介:经心导管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是近年来发展的心脏介入治疗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不开胸,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尤其是Amplatzer封堵器法,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是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的首选方法,2002年4月,我院心内科导管室利用Amplatzer封堵器成功地治愈了1例患者,现将临床资料及护理中的要点介绍如下。

  • 标签: AMPLATZER封堵器 封堵术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护理 并发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胸腔积液患者按照数学随机法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患者,A组患者采用传统胸腔穿刺治疗,B组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式引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效果显著,有效率高,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式引流;胸腔积液;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234-01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导管(PDA)是早产儿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PDA(hsPDA)严重影响早产儿的存活及预后。超声心动图是明确早产儿动脉导管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血清脑钠肽监测应用于hsPDA的辅助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依据。本文对早产儿PDA的诊疗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早产儿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