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药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较长时间以来,许多人都片面地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但近年有关中药毒副反应的问题突现,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呈大幅上升趋势,因此,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必须改变。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和客观评价,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 标签: 中药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回顾式调查方式,对医院465例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65例ADR报告中,≧60岁者构成比最高,占36.79%,18~49岁年龄段女性居多,占21.08%;抗感染药居各类药的首位,占28.82%;以静脉方式给药引起的ADR构成比最高,占78.07%;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包含22类,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减少不必要静脉用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能降低ADR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 给药途径 药品种类 分析
  • 简介:依据光纤波导中的电磁场传输基本理论,计算了光纤波导中的电磁场分布、约束系数及色散系数随折射率的变化关系,开展了γ射线对融石英材料及色散位移光纤的辐射实验。实验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得到了折射率及色散系数随吸收剂量的变化关系。计算及实验结果均表明:1)光纤的折射率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增大,辐射效应使电子密度增大是折射率改变的主要因素。2)折射率的变化会引起传输模式的场强分布变化,从而导致光纤的辐射感生波导损耗;在吸收剂量0~2000Gy内,光纤仍满足弱导边界条件,能够维持对传输模式的约束。3)光纤的色散系数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吸收剂量0~500Gy内,光纤色散增加量呈逐渐饱和趋势;暴露在核辐射环境中的长距离光纤,其快脉冲光波信号将产生展宽畸变。

  • 标签: Γ辐射 光纤波导 折射率 电磁场分布 约束系数 色散系数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分析,促进临床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的管理,达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目的。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相关标准,通过对临床发生的129例中药注射剂ADR的观察,分析、判断中药注射剂ADR的构成、临床表现及其发生原因。结果: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以皮疹、过敏等过敏性症状为主,引起其发生的原因,使用不合理占41.09%,药品质量占50.39%,其他因素占8.53%。结论:中药注射剂与所有其他药物一样,均具有两重性,并非传统观念所认为的安全无副作用,如果制备或使用不当,也会发生不良反应。想要控制和减少ADR的发生,应从多方努力。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176例应用阿奇霉素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年龄分布、性别比、给药途径等。结果176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消化道反应占46.02%(81/176),呼吸系统反应占20.45%(36/176),过敏反应占11.36%(20/176),神经系统损害占6.82%(12/176),心血管系统损害占6.25%(11/176),皮肤及附件损害占5.11%(9/176),血液系统损害占3.98%(7/176)。>60岁者占55.68%(98/176),18~69岁者占22.73%(40/176),<18岁者占21.59%(38/176)。其中男性占48.30%(85/176),女性占51.70%(91/176)。静脉给药占73.86%(130/176),口服给药占26.14%(46/176)。结论阿奇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反应为主,多见于老年患者、静脉给药途径,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 标签: 阿奇霉素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建立三维桥梁计算模型,运用大型计算软件分别采用反应谱法、时程分析分析桥梁各关键部位的内力、位移及了解掌握该类桥在地震响应中的结构特性和受力行为。

  • 标签: 斜拉桥 地震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通过对2例应用血塞通注射剂后发生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避免不良反应发生措施。结果临床使用血塞通注射液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适应症,选择适当的溶媒,密切观察用药过程,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最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血塞通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合用多种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促进临床西药合理应用。方法从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产生的西药电子处方中随机抽取2400份进行研究,统计处方对应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分析处方配伍是否合理,统计不合理配伍西药处方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2400份西药处方中,药物配伍有不合理之处或出现配伍禁忌现象共计148份,总共占6.2%。其中,抗生素类不合理应用类型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第一类和第二类头孢菌素与头孢噻吩、和杆菌肽以及氯霉素联合使用;青霉素G与头孢拉定联合使用;林可霉素、氯霉素和红霉素三药联用;喹诺酮与美罗培南联合使用。其他类不合理应用情况包括吗丁啉与颠茄联合使用;氟哌酸与乳酶生联合使用;复方新诺明与酵母或者维生素C联合使用;氨茶碱和普萘洛尔联合使用;碳酸氢钠与呋喃妥因联合使用等。所有不合理用药处方中,用法不当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别为药理拮抗、用药剂量不当和重复用药。结论西药合用不合理是引起西药治疗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用药过程中要坚持以药物理论为指导,促进合理用药,保证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促进患者身体痊愈。

  • 标签: 临床西药应用 多药合用 处方配伍 不良反应
  • 简介:高中课本中,函数的概念是这样的: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为:

  • 标签: 对应法则 函数 元素 集合 课本 高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50例缬沙坦不良反应,进一步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本文选取出现缬沙坦不良反应患者50例,对其各方面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加以分析。结果50例中,男23例、发生率为46%,女27例、为54%,不同性别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41-49岁、70-75岁两个年龄段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P<0.05)。结论临床用药要重视对缬沙坦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需采取相应的预防管理措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

  • 标签: 缬沙坦 不良反应 探讨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成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不仅在农村土地综合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及统筹城乡发展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丘陵地区地质情况复杂,其农村道路的建设不仅受到社会经济的制约,其建设还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本文通过对丘陵地区农村道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对农村道路建设的影响,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建设特色,为未来农村地区道路建设发展态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 标签: 丘陵地区 农村道路 建设 景观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雷尼替丁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进行深入分析。方法选取于2012年12月-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使用雷尼替丁治疗而出现不良反应的77例患者,对以上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雷尼替丁对患者消化系统的影响最为严重,内分泌系统影响15例,造血系统影响11例,过敏反应9例,神经系统影响7例,肝功能损害5例,呼吸系统影响3例;有57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在30min内(占比74.0%),其余患者均发生于30min后。结论在临床中对雷尼替丁一定要严格按要求使用,对其不良反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对患者的肝、肾功能的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同时患者治疗后应该在院观察30min左右再出院,最大程度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标签: 雷尼替丁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疫苗接种导致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有关乙肝疫苗接种导致ADR的个案病理,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乙肝疫苗接种导致不良反应案例为445例。此次研究的案例中,ADR发生在0~1岁婴幼儿的比例比较高为3136%;ADR多发生在用药1h内;血源性乙肝疫苗主要是以过敏反应为主,达到3115%;种族乙肝疫苗为接种反应,为3452%,过敏反应只有747%。结论通过对报道的乙肝疫苗可能致ADR的了解,可加强医务人员对乙肝疫苗接种致ADR的认识,从而严格掌握乙肝疫苗接种的禁忌证,避免ADR的发生或偶合而使接种者的原有疾病加重。

  • 标签: 乙肝疫苗接种 不良反应
  • 简介: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基于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和就业效应,对乌鲁木齐市旅游经济效应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乌鲁木齐市旅游业收入效应比较明显,但相比第三产业发展略显滞后;旅游业创汇总额和增长率较为平稳,相比同期出口创汇发展滞后;旅游业就业效应释放明显。并提出了扩大乌鲁木齐市整体经济规模,提升地区旅游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 标签: 旅游业 乌鲁木齐市 经济效应
  • 简介:目的:分析前列地尔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我院2010至2014年收到的前列地尔不良反应报告(ADR),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前列地尔规格及用药剂量、给药方式、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处置方法和预后。结果共收集到前列地尔不良反应100例。100例患者中男性56例,平均年龄(53.8±16.5)岁,女性44例,平均年龄(56.9±14.5)岁。原患疾病主要为骨折20例、肾病19例、静脉曲张13例。前列地尔用药剂量10μg·d-1(2例)和20μg·d-1(27例)。96例患者采用静脉滴注,4例采用静脉注射。用药时间中位数为2d(2.9±2.8)d。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外血管系统损害,占62.4%。100例ADR,“肯定”2例;“很可能”47例;“可能”51例。不良反应治疗方法包括停药、外敷、吸氧、静注糖皮质激素等。100份报告预后结果,其中17例治愈,83例好转。结论前列地尔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临床应该注意前列地尔的正确保存和使用,并应加强前列地尔不良反应的监测。

  • 标签: 前列地尔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给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血塞通注射液临床应用现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心内科心脑血管疾病应用血塞通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8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45例,占52.3%。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损害12例,全身性损害9例、神经系统损害7例、循环系统损害6例,呼吸系统损害5例,胃肠道损害3例,其他症状3例。其中自行好转6例,其余39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血塞通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多以皮肤损害、全身性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较为严重。应重视血塞通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加强临床用药监测,以减低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中药注射液使用的规范化,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血塞通注射液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