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接触脑脊液神经,简称触液,是作者团队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和命名的一个独特神经。与目前已知的神经显著不同的是:触液的胞体位于脑实质,突起伸在脑脊液中,专司脑-脑脊液的信息传递。本研究历时30余年,参与者超过100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0年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文章提供了90~400 g大鼠触液中心点坐标的经验公式,触液与全脑24个功能区、235个功能团之间的纤维投射及其可能参与的功能。著录了包括敲除触液模式动物制作方法等7篇重要参考文献,以便为感兴趣的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工作基础。

  • 标签: 接触脑脊液神经核 位置 立体定位技术 模式动物 功能
  • 简介:背景:面神经周围性损伤后,首先涉及其中枢神经元轴突的逆行性反应,神经能否再生则取决于神经元胞体的存活及功能状态。目的:检测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的表达变化。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n=48)和对照组(n=8)。模型组兔建立右侧面神经压榨损伤模型。模型组分别于损伤后1,4,7,14,21,28d各取8只兔进行检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兔右侧面神经运动神经元中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兔右侧面神经运动神经元中无神经型钙黏附分子或胎盘型钙黏附分子标记的阳性神经元。模型组兔右侧面神经运动神经元中存在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阳性神经元,2种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在第14天时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损伤后4-28d兔面神经神经型钙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损伤后1d时兔面神经中胎盘型钙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损伤后7-28d时兔面神经中胎盘型钙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提示面神经损伤的早期即出现2种分子的阳性表达,其中胎盘型钙黏附分子的表达自神经损伤后一直存在,而神经型钙黏附分子表达时间相对较短。在面神经损伤时,面神经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均表达增加,说明面神经再生可能与黏附分子的高表达有关。

  • 标签: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神经型钙黏附分子 胎盘型钙黏附分子 面神经核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对急性胆红素脑病(acute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ABE)神经团及脑白质纤维束的研究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30例ABE足月新生儿作为病变组,对照组选取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行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双侧额叶运动皮层、额叶深部白质、侧脑室体上方白质、丘脑腹侧、苍白球、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丘脑底、红/黑质、脑桥、海马、延髓及小脑齿状DTI参数,包括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及各向同性(isotropy, Iso)值,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变组双侧额叶运动皮层、内囊后肢、齿状ADC、Iso值下降,FA值升高(P<0.05);病变组双侧脑室体上方白质、苍白球、胼胝体压部、红/黑质、脑桥、海马Iso值下降(P<0.05)。两组相比双侧额叶深部白质、丘脑腹侧、丘脑底延髓ADC、FA和Iso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提示了ABE可能同时存在神经团及脑白质纤维损伤。

  • 标签: 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 神经通路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基底神经节钙化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多数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头颅X线平片或头颅CT扫描可见基底神经节的广泛钙化。

  • 标签: 基底神经节钙化 诊断
  • 简介:摘要神经医学显像在近几十年中已被应用于原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如痴呆和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和科研中。但是,其在对认知功能同样有远期影响的非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评估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该文对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3种疾病,包括癌症和化疗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性脑损伤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综述,同时对目前应用神经影像学方法的研究进行了阐述,旨在更好地了解在这些情况下临床表现与脑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神经影像学 癌症 化疗 创伤后 创伤后应激障碍 慢性创伤性脑损伤
  • 作者: 宋雨桐 仲达 高银 孙晓玉 高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221004,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22100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 200127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底外侧杏仁(BLA)-上边缘皮质(P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小鼠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中的作用及其与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受体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C57BL/6J小鼠48只,6月龄,体重25~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2):对照组(C组)、手术组(S组)、BLA区BDNF过表达组(B组)和BLA区BDNF过表达+PL区注射ANA-12组(A组)。S组于条件恐惧记忆实验训练期结束后30 min时行腹部探查术;B组在BLA区注射重组腺病毒0.3 μl,3周后进行条件恐惧记忆实验,于训练期结束后30 min时行腹部探查术;A组在BLA区域注射重组腺病毒0.3 μl,并在PL区置管,3周后进行条件恐惧记忆实验,于训练期开始前30 min时,经PL套管注射TrkB受体拮抗剂ANA-12 0.25 μg,于训练期结束后30 min行腹部探查术。均于条件恐惧记忆实验训练期结束后24 h开始测试期,计算僵直时间百分比。行为学测试结束后30 min,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区BDNF、磷酸化TrkB(p-TrkB)和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1/2)的表达,采用反转录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BLA区BDNF mRNA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S组环境和声音依赖的僵直时间百分比降低,BLA区BNDF及其mRNA、PL区BDNF、p-TrkB、p-ERK1/2表达下调(P<0.05)。与S组比较,B组环境和声音依赖的僵直时间百分比升高,BLA区BNDF及其mRNA表达上调,PL区BDNF、p-TrkB、p-ERK1/2表达上调(P<0.05);与B组比较,A组环境和声音依赖的僵直时间百分比降低,PL区p-TrkB和p-ERK1/2表达下调(P<0.05)。结论小鼠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的发生机制可能与BLA区BDNF表达下调导致BLA区向PL区释放的BDNF减少,降低突触后TrkB受体磷酸化水平有关。

  • 标签: 杏仁核 额叶前皮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神经眼科学近年来发展迅速,由于是介于神经科学和眼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因此医生既要熟练掌握神经科学,又要熟悉眼科学相关知识。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核磁共振应用于神经系统方面的技术更加趋于成熟,对于神经眼科学而言,掌握相关磁共振知识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探讨MRA(磁共振的血管成像)、MRV(磁共振的静脉成像)、fMRI(脑功能的磁共振成像)等磁新技术在神经眼科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锁孔内镜和开颅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比较锁孔内镜组28例和传统开颅组3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感染率和再出血率,术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对两组预后进行评价。结果锁孔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开颅组(92.1%±3.9%vs86.5%±9.1%,t=3.007,P=0.004),锁孔内镜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开颅组(138min±15minvs232min±16min,t=-23.041,P=0.000),锁孔内镜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开颅组(21.4%vs50.o%,χ^2=5.119,P=0.024)。两组术后GOS预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Z=-1.754,P=0.079)。结论锁孔内镜是一种治疗脑出血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锁孔 神经内镜 微侵袭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外科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治疗,研究组采取神经外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0%,与同期对照组40%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神经内科治疗,神经外科治疗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效果更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 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神经内镜治疗壳出血23例临床分析。方法对本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入院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3例壳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近完全清除者12例,血肿大部分清除者11例;随访1年23例患者预后情况(ADL分级)为Ⅰ级5例,Ⅱ级5例,Ⅲ级6例,Ⅳ级4例,Ⅴ级3例(均死亡),死亡率为13%。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清除壳出血具有微创、直视、止血确切、快速减压、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花费少等优点,是治疗壳出血病例的较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标签: 神经内镜 壳核出血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神经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 NIID)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系统的罕见病,皮肤活组织检查作为筛查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该病的诊断效能。最近国内外学者确定了NIID的致病突变为NOTCH2NLC基因的GGC重复扩展,同时发现该基因变异除了导致以发作性/进展性脑病、周围神经病和自主神经病等为主要表现的经典型NIID外,在少数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多系统萎缩、特发性震颤等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中也检测到此基因变异。因此NIID疾病名称变更为NOTCH2NLC-相关重复扩展性疾病更为合适。我们对NIID的研究历程、病理改变特点、临床表型和辅助检查以及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进行述评。

  • 标签: 神经元 核内包涵体 三核苷酸重复扩增 突变 NOTCH2NLC基因
  • 简介: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浙江省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平面向量小题,以其灵活性给广大考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平面向量知识结合了几何的直观与代数的严谨,是数形结合思维的有效载体,如何在二轮平面向量复习中,结合平面向量的特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值得我们探讨.

  • 标签: 平面向量 二轮复习 教学思考 几何 坐标 高中数学教学
  • 简介: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是由高血压病引发的突发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中基底节区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近年来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综述了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基底节 神经内镜 外科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小量基底脑出血采用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小量基底脑出血患者98例,均为我院神经外科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内科保守方案治疗(对照组,n=49)与加用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观察组,n=49)效果展开对比。结果两组中小量基底脑出血患者脑水肿、脑血肿体积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14d均有程度不等改善,观察组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14d分值均有程度不等降低,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生活能力总有效率为75.5%,明显高于对照组44.9%,经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中小量基底脑出血患者,在早期行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可显著缩小脑水肿、脑血肿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 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 效果观察
  • 简介:目的从神经细胞群的水平研究甘氨酸是否对蜗(cochlearnucleus,CN)与前庭(vestibularnucleus,VN)神经团的兴奋起抑制作用以及其作用方式.方法从新生小鼠(1-3天)制备活体(invitro)脑干组织切片,并用电压敏感染料(voltage-sensitivedye)进行染色,采用多位点光学记录系统(opticalimaging)观察电刺激位听神经(第8颅神经,nⅧth)后传入兴奋的传导.结果光学成像显示电刺激nⅧth后兴奋传导至脑干的CN团和VN团,并且光学方法可同步记录256个记录单元(elements)中神经兴奋传导的二维动态过程(n=35).用甘氨酸受体拮抗剂-马钱子碱(50μM)浸泡组织切片后,在CN和VN中的光学信号与脑片在标准人工脑脊液中相比较有明显的增强(n=10).马钱子碱对峰样快反应信号与慢反应信号的增强效应不同,在CN和VN的不同团之间也有差异.在CN团,快反应信号与慢反应信号增强幅度分别为154±34%(n=23,elements)和271±91%(n=23,elements),马钱子碱的增强效应与标准ACSF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在VN团,慢反应信号增强幅度为149±56%(n=17,elements),也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VN团,快反应信号增强幅度仅为102±14%(n=17,elements),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马钱子碱增强神经团的兴奋效应不仅发生在CN和VN团的中心区域,同时也出现于团的边缘区域.结论从神经团的水平上证实甘氨酸是新生鼠CN与VN神经元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不仅对CN和VN神经元兴奋起"侧抑制"作用,而且对神经元的兴奋强度也起抑制作用.

  • 标签: 光学记录 电压敏感染料 蜗核 前庭核 甘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