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中使用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2020年6月份至2021年6月份在医院中接受治疗的68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34例。氨氯地平治疗法用于对照组,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法用于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疾病治疗中使用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方法,有助于降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疾病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冠心病 高血压 氨氯地平 培哚普利 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个体化剂量康柏西治疗1型阈值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9年1~7月在潍坊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1型阈值前ROP患儿23例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28只眼,女性9例18只眼。患者平均出生胎龄(28.06±1.73)周;平均出生体重(1.14±0.19)kg;首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IVC)时平均矫正胎龄(34.38±1.41)周。首次IVC前采用A型超声测量患儿眼轴长度(AL)。根据AL计算对应的注射剂量范围,AL分别为14.23~ 16.19、16.20~ 17.57、17.58~ 18.63 mm的患儿,其康柏西注射剂量分别为0.015、0.020、0.025 ml(分别含康柏西0.15、0.20、0.25 mg )。所有患儿首次IVC剂量均为0.015 ml。首次IVC前1 d以及IVC后1、7 d,抽取患儿动脉血2 ml,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治疗后随访时间≥1年。随访1年后首次IVC治疗有效率、复发率采用χ2检验;注射次数、注射间隔时间、视网膜血管化时间以及患儿血清VEGF浓度的短期变化采用t检验。结果首次IVC后1~3周,所有患眼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血管纡曲减轻;虹膜新生血管消退。首次IVC后1年内,16只眼因视网膜有无血管区交界处出现新生血管行第2次IVC。患儿行第2次IVC时的平均矫正胎龄为(40.56±3.81)周。康柏西注射剂量0.015、0.020 ml者分别为2、14只眼。第2次与首次IVC平均间隔时间(40.89±8.99)d。行第2次IVC的16只眼中,8只眼因视网膜有无血管区交界处再次出现新生血管行第3次IVC。患儿行第3次IVC时的平均矫正胎龄为(43.00±1.41)周。康柏西注射剂量0.020、0.025 ml者分别为3、5只眼。第3次与第2次IVC平均间隔时间(28.60±6.07 )d;第3次与首次IVC平均间隔时间(69.20±12.40)d。终止随访时,所有患眼治疗有效(100%,46/46)。其平均注射次数(1.52±0.76)次;视网膜血管化时间为平均矫正胎龄(46.31±3.42)周。首次IVC前1 d及IVC后1、7 d,患儿血清平均VEGF浓度分别为(111.21±148.71)、(25.60±27.71)、(42.99±38.01 )pg/ml. IVC后1、7 d患儿血清VEGF浓度较IVC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54、-2.779,P<0.05);IVC后7 d患儿血清VEGF浓度较IVC后1 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5,P<0.05 )。所有患眼均未行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未见与药物或治疗方式相关的晶状体混浊、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眼部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腔注射个体化剂量康柏西治疗1型阈值前ROP有效;治疗后7 d患儿血清VEGF浓度降低。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血管生成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