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从对言语活动的行为本质属性出发,阐述了言语行为框架及其形式、功能、情景间的运作规律;以此为观照,作者对翻译过程与译本特征开展了讨论,结果表明:由于翻译这一言语行为较之于原文创作时情景的改变,译者与作者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涵化下形成的不尽相同的经验与价值观,以及译者的主观性因素作用和贯穿于原文解码和译文编码之始终,这样译本无论在意义(功能)上还是言辞表征(形式)上都常常与原文不完全一致。就文学翻译而言,基于如上的原因和文学的本质与语言个性,文学作品的复译就应运而生,不同译本呈现出面貌上的千人千面并不足为奇。但另一方面,文章从对不同译本的具体分析,论述了文学翻译并不是"怎么样都行",而是在"原文"制约下的"创造性叛逆"——忠实于原文神韵、精神和意旨,而不是拘泥于对原文字眼的亦步亦趋。

  • 标签: 言语行为框架 翻译过程 文学翻译
  • 简介:认知功能语言学关于语序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成分的时间顺序,对语言成分的空间顺序未予以足够重视,使语序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得不到统一的解释。引入语言结构的空间顺序的观点,尝试对一些语序现象作出统一解释,并提出在时间顺序之外,空间概念顺序作为语序的一种生成机制的事实,它反映出人类独立于时序的认知成果。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语序的认识并给不同语言的语序找到统一的解释。

  • 标签: 语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认知
  • 简介: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阅读不只是指高年级开设的文学课程.它也包括低年级学生必须进行的对大量文学简易读物的阅读。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文学阅读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文学作品在外语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当时对文学的推崇是以文学本身为目的的,但也为提高学生的素养起了一定的作用。70年代,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所著的(论交际能力)(OnComunicativeCompetence)一书对外语教学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

  • 标签: 低年级学生 外语知识 文学阅读 文学课程 高年级 建构
  • 简介:诸多实验和经验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尽管英语语言水平较高,但是实际交际中却存在许多问题。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语言系统,而是在于语言交际规则,尤其是语用规则和跨文化交际规则。本文旨在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建立一个英语交际规则体系框架,以使中国英语学习者更有效、更容易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际。拟构的框架由三个层面构成:结构层面、语境层面和文化层面,三个层面分别与语言运用规则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应用语言学规则、社会语用规则和社会语言学规则。

  • 标签: 中国英语学习者 语用规则 三个层面 英语交际 语言交际规则 规则框架
  • 简介:随着大量西方翻译理论的涌入,国人逐渐认识到创建自己的翻译理论、在国际译界提高自己的话语权的重要性。近年来这一方面已有所改变,跨学科研究在国内取得重大发展,如翻译地理论。本文拟对翻译地理论的基本问题、基本内容、基本观点、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予以解读,以展现中国译者在开创翻译研究新领域方面对世界译界的重大贡献。

  • 标签: 翻译地理论 协调发展观 人地关系论 文化理论 可持续发展论
  • 简介: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分析框架,分析了隐喻构词、转喻构词和"隐喻+转喻"等三类创新构词的概念合成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构词产生和使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创新连接与创新构词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创新构词 隐喻 转喻 合成空间
  • 简介:本文分析了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对Langacker的框架模式进行了扩展。在探讨图形-背景联想表征及意象图式分类的基础上,论文尝试在扩展的框架模式内从图形-背景和意象图式两个方面对典型句型和文学语篇进行分析,这对于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语篇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 标签: 图形背景表征 动觉意象图式 动态分析 语篇分析 扩展的框架模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代表作《家园》是一部以空间形式来探讨族裔问题的书。在多重文本空间的交织中,主人公陈雨津以“在路上”的空间迁移绘制华人在美国的空间地图,以此抵制空间归属感的丧失,在空间定位中完成族裔历史的挖掘和族裔身份的重建。本文试图考查文本的多维空间架构与主题生成的关系,进而拓展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建设,得出结论认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空间叙事具有美学和哲学意义并传达了独特的种族伦理,空间叙事学研究是探讨文本意义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家园》 徐忠雄 空间叙事 种族伦理
  • 简介:语言学视角下对规避责难话语的研究并不多见。现有分析方法主要来自批评话语分析领域,且语料多为零散的政治话语。鉴于此,论文选取肯德基在"速鸡门"事件后官方发布的《致广大消费者的公开信》这一完整语篇,以Sell提出的"书面语篇礼貌"问题为切入点,借用Leech的"宏观礼貌策略"具体诠释了规避责难如何在官方最高层次运作,进而初步构建规避责难话语的语篇礼貌分析框架,并验证了该框架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规避责难话语 语篇礼貌 选择式礼貌 呈现式礼貌
  • 简介:交互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改进,以适应社会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本文探讨了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实现形式,指出它是一种基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师生、生生交互的新型教学模式。

  • 标签: 交互 教学模式 交际能力 交际语言教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在列举我国目前中学英语低层次阅读的教学现状并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从课程和课堂的角度、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提出了中学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整体和系统设计的教学理念,介绍了阅读教学的四个层次的目标和策略,阐述了四个阅读教学层次之间的关系,旨在构建中学英语分层阅读的教学框架

  • 标签: 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分析阅读 主题阅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语法学者对“HOME空间构式”(如gohome)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受传统语法影响,认为home是副词;另一种受生成语法影响,认为home是“光杆名词”或“轻名词”,构式中存在“虚位介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角度探讨HOME构式的形成机制,认为home是路径-背景合并型的卫星语,是语言内在的语法机制(词汇化、标记性)和人类的认知规律(典型范畴、认知突显、经济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对广义的“运动动词+空间名词”构式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 标签: HOME构式 词汇化 标记性 认知机制
  • 简介: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之一,人们生活在空间中,就必然会去认识空间,从而形成概念空间或认知空间。但认知空间在语篇中是如何表征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观点,探讨了语言的线性特征与象似性,空间语篇表征中的符号基础,空间语篇表征的象似性。研究表明,语篇空间的三个维度反映了人类方向的三个主要维度:横向(左/右)、纵向(上/下)和纵分向(前/后)。这三个维度是空间语篇表征的基础。人们在组织语篇时,总是会根据空间顺序和空间图式来进行,因此,语篇空间与认知空间之间必然具有象似性。

  • 标签: 空间 语篇表征 象似性
  • 简介: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擅长书写诡异奇绝空间,在其抒情诗歌的空间抒写上也独具一格。从"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再现的空间"角度考察其诗歌,爱伦·坡分别塑造了表达奇异理想的未知空间,体现诗人对现实绝望的实存空间,激发读者神圣想象的历史空间,以及阐释爱与美归宿的死亡空间。在爱伦·坡的诗歌中,充分体现了诗人在有限的诗歌形式之内,对空间抒写的思考与探索,展现了抒情诗空间塑造的奇妙之处。

  • 标签: 爱伦·坡 抒情诗 空间 叙事
  • 简介:本文在普遍语法框架下探讨了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外语学习在母语和外语,学习者本身语言习得的初始状态、习得过程和最终状态方面的差异,希望对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 标签: 普遍语法 母语习得 外语学习 比较研究
  • 简介:周领顺教授所著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一书,是译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译者行为批评的学术专著,从术语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到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构建,再到该理论丰富的现实价值,皆特色鲜明。它革新了翻译批评范式,实现了翻译批评研究领域的新突破。

  • 标签: 翻译批评 译者行为 译者行为批评
  • 简介:当代作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在长篇小说《历史人》中塑造了一位激进的社会系大学讲师霍华德·科克。小说的基调偏灰暗,城市的意象描摹透着一股神秘感,一幅幅激进年代的现代化城市颓废图景跃然纸上。这一城市附魅的过程从物质到精神建构了多层城市空间,这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有着契合之处。从空间实践到空间表征再到表征性的空间,《历史人》的画轴里流淌着现代化的商业物质、激进派的精神革命和漫游者的欲望凝视。列斐伏尔三元辩证的框架将城市空间压缩至异质空间,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注定要毁灭异质成分,得以创造新的历史面貌。小说蕴含着作者对英国剧烈的社会历史变迁的深刻忧思。

  • 标签: 历史人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 城市空间 空间三元辩证法 都市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