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族图腾已经成为当前文化研究和民族音乐研究的主要内容。居住在湘鄂渝黔边邻地带的土家自古就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有生命、有意识的活物,至今仍然可以在歌舞、戏曲中找到一些与白虎图腾、蛇图腾、洞穴图腾等有关的习俗。纵观土家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土司时期的音乐文化与图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军乐器虎钮錞于的出土成为土家土司早期音乐活动最显著的标志。土家图腾与古老神话的延续与传承,音乐活动是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巫师、乐人与土民群体都参与图腾崇拜的过程,构成了土家文化传播的多重主体,由于土家图腾的特殊性,其与土司音乐互文性特质尤为明显,土家图腾与土家土司音乐是互文性利用的典范。

  • 标签: 土家族 图腾 土司音乐 互文性 阐释
  • 简介:土家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部。土家自称“毕兹(zī)卡”、“密基卡”、“贝锦卡”等,意为“本地人本民族文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四川省东部以及贵州省东本地人”或“土生土长的人”。土家有自己的语言,没有

  • 标签:
  • 简介:土家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固地保留了原初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的文化含量极为丰富,音乐现象尤为突出,隐含的土家音乐、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以土家跳马仪式音乐为调查个案,试图解读土家地区巫傩并存、互补交融的音乐文化现象,探讨土家民族音乐、宗教音乐的特殊运行规律。

  • 标签: 土家族 跳马 仪式音乐 梯玛
  • 简介:土家音乐风格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条件的影响,在音乐旋律、节奏、调式、歌词、衬词及歌唱等方面,充分展示出土家独特的音乐风格。

  • 标签: 土家族 音乐风格 民歌
  • 简介:<正>一个山一样壮阔、古朴、粗犷、奇特的大型音乐舞蹈——“舍把”,正激动着人们的心潮。“噢——喂——”。“梯玛”(土老司)一声喊,山在应,壑在应,人在应。祭祀队走来了,唱着《梯玛神歌》。摆手队走来了,唱着《摆手歌》。司仪队走来了,唱着《龙凤歌》。社旗队走来了,唱着《出战歌》。炮仗队走来了,咚咚喹、唢呐配着溜子敲打。每年正月,这个民族都沉浸在音乐、舞蹈的海洋中,创造着无字的音乐史诗。1983年正月初九,在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马蹄寨,我们有幸参加了土家隆重的“舍把”节,被壮美的歌舞场景所感动,便产生了遨游这个民族音乐历史长河的狂想。

  • 标签: 土家族 龙山县 司仪 战歌 永顺县 音乐史
  • 简介:土家地区广泛流传着形式短小而又具有独特韵律的山歌。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间文学,它是土家人民在山地经济生活中于田间地头的自由吟唱,是土家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产物。文章通过田野作业和有关资料的查证,认为土家山歌在民族性、音乐结构、音乐风格等方面具有土家独特的音乐特征。

  • 标签: 土家族 山歌 音乐特征
  • 简介:一九八三年正月初九,在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马蹄寨,我们有幸参加了土家隆重的“舍把”节,被壮美的歌舞场景所感动,使产生了追溯这个民族音乐长河的想法。要追溯土家音乐历史长河,我们需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土家的源流,二是古代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的关系。

  • 标签: 马蹄寨 巴俞 史考 土家族地区 诗三百 巴人
  • 简介:土家在长期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优秀传统文化,音乐作为这些优秀文化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我国的文化繁荣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对音乐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艺术品味,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土家山歌的音乐风格与特征进行分析。

  • 标签: 土家族 音乐风格
  • 简介:<正>生活在黔东北的沿河县土家群众,每逢婚嫁喜日,修房造屋或丰收季节,三五成群的小伙子们便表演一种别有风趣的民间舞蹈——肉莲花。肉莲花,又叫莲花十八响,起源于清朝,由沙子场土家艺人杨通朝所创。杨通朝年轻时是个“灯迷”,因家庭贫寒,劳力缺

  • 标签: 土家族 莲花 民间舞蹈 黔东北 表演 沿河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到湖南张家界旅游时,在物华天宝而人杰地灵的武陵山的土家人村寨里,尝过一种色泽金黄,味道甜香的土家节日小吃——糯糍粑。在土家人的村村寨寨里,每逢春节来临前的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糍粑,故在土家中流传着“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所谓打糯糍粑,据当地《永顺县风土志》记载:“糯糍粑,系糯米饭在石臼中杵为泥,压成团形,形如圆月。大者直径约五尺,寻常者约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

  • 标签: 湖南 土家族 糯糍粑 制作方法 饮食文化
  • 简介:戏剧的起源、发展和繁荣,是受社会生产发展的制约的。德江县土家的傩堂戏,自然与土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渐衍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兼备宗教、娱乐性质的祭祀、风俗、歌舞,形成为一种原始而古朴的戏剧形式。傩堂戏演出的特点是古朴、厚重,并有其固定的程式。从冲帷求神到娱人的剧情发展中;从固定的较为简单的板腔形式到综合性歌舞表演乡从仅用锣、鼓、钵、钹的伴奏以及表演中穿插许多拳术动作等,可见宗教与娱乐、民俗与歌舞紧密结合,兼收并容。它的形成与古时冲傩活动确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傩,又称大傩,据文献记载,殷商时期已经出现,周秦时期一直延续和发展,是春秋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驱鬼疫的宗教仪式。据《周礼·夏宫》云:“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后汉书·礼仪志》的《大傩篇》

  • 标签: 傩堂戏 方相氏 德江县 黄金四目 帷堂 兼收并容
  • 简介:偷,历来是被视为可耻的卑劣行为,可是在鄂西一带的土家人聚居的吊脚楼里,至今仍保留着几种别开生面、饶有风趣的“偷俗”。这“偷俗、”不仅不为土家人唾弃,而且还受土家人的赞赏并传为美谈。

  • 标签: 土家族 土家人 吊脚楼
  • 简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族图腾已经成为当前文化研究和民族音乐研究的主要内容。居住在湘鄂渝黔边邻地带的土家自古就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有生命、有意识的活物,至今仍然可以在歌舞、戏曲中找到一些与白虎图腾、蛇图腾、洞穴图腾等有关的习俗。纵观土家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土司时期的音乐文化与图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军乐器虎钮錞于的出土成为土家土司早期音乐活动最显著的标志。土家图腾与古老神话的延续与传承,音乐活动是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巫师、乐人与土民群体都参与图腾崇拜的过程,构成了土家文化传播的多重主体。由于土家图腾的特殊性,其与土司音乐互文性特质尤为明显,土家图腾与土家土司音乐是互文性利用的典范。

  • 标签: 土家族 图腾 土司音乐 互文性 阐释
  • 简介:民俗活动是土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家民俗生活中,音乐活动是土家人民俗生活的载体,音乐的生成及其表述特点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民俗生活。从土家音乐的表现内容和表演场合来看,土家音乐几乎成了民俗生活的一种形式。我们观察土家民间风俗中的一些音乐事象,发现土家音乐与其农耕文化、礼俗文化、宗族文化、禁忌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两性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探讨土家民俗与音乐,完全可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从而使“民俗”与“音乐”互证,使“民俗”与“音乐”互通,以便达到对“民俗”与“音乐”的双重理解与认识。

  • 标签: 土家族 土司音乐 民俗 传承 双重维度
  • 简介:土家建筑形制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变迁,即从最初的穴居、巢居,发展到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再到当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这一变迁过程反映出土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

  • 标签: 土家族 建筑形制 变迁
  • 简介:贵州省土家主要聚居在铜仁地区,情歌是土家民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质朴健康的思想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风貌,构成了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 标签: 贵州省土家族 情歌 探析
  • 简介:川东土家薅草锣鼓又称“宣汉县薅草锣鼓”,流传于四川省唯一的土家聚集地宣汉县境内,是劳动生产、声乐、器乐相结合的一种奇特艺术形式,展现了当地土家人在田地间薅草时边打锣鼓边唱歌的场景,既传承了巴人古乐,又原生态地保留了古巴人生活习俗,属川东特有的民间文化现象。2008年被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 标签: 薅草锣鼓 土家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 劳动生产 艺术形式
  • 简介:摘要:“打溜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湘西土家特有的器乐演奏艺术形式,传递了湘西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联系着土家人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日常,是祖祖辈辈留给土家儿女的珍贵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探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