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利用近三十多年气温与降水观测资料,利用线性趋势法对昌都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气温变化特征方面来看,昌都年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均呈显著上升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83℃/10a、0.41℃/10a、0.5℃/10a。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及最低温度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都呈增温趋势,增辐最大均为冬季,增幅最小为夏季;冬季温度上升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从降水变化特征看,昌都降水量呈现出波动性增加变化趋势,降水气候倾向率是9.4015mm/10a,降水偏少时段为1980-1984年及2005-2007年,降水偏少期为1998-2004年。昌都降水量大体呈北多南少分布(除芒康站),北部丁青站以及类乌齐站为多雨中心,南部八宿站降水最少。

  • 标签: 昌都市 气温 降水 变化特征
  • 简介:藏政发〔2014〕120号(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各地(市)行署(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撤销昌都地区设立地级昌都的批复》(国函〔2014〕143号)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日喀则、昌都撤地设市工作方案》精神,昌都第一届人民政府已于2014年12月16日选举产生。为便于昌都人民政府开展各项工作,自治区

  • 标签: 人民政府印章 印章通知 启用昌都市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昌都地区1961-2010年逐月平均气温统计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核密度函数、EEMD经验模态分解方法,首先研究4个季节下逐年平均气温整体变化趋势,其次研究不同季节气温概率分布情况,最后研究冬季气温不同时间尺度周期变换规律。研究表明: 4个季节气温均呈递增趋势,且冬季气温增温幅度最大,气温变化率为0.035℃/a,且主要集中在-2℃~0℃区间;春季气温递增幅度最小,气温变化率为0.009℃/a;冬季气温存在3年、10年、40年周期变换规律。

  • 标签: 回归分析 气温 EEMD 周期变换
  • 简介:随着今年11月3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的撤地建市,这座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迎来了其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昌都是康巴地区的中心,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无论是去强巴林寺观辨经,还是了解都都卡的前世今生,或者徜徉在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昌庆街和澜沧江广场,或者去欣赏像金子一样的唐卡艺术,这些都能让人感受到康巴文化丰富的内涵。于是,让我们走进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昌都

  • 标签: 共和国 城市 都市 昌都地区 康巴文化 西藏自治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西藏昌都五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县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监测点所有的饮用水进行氟含量检测,随机抽取8-12岁儿童572名检查氟斑牙(用Dean氏法)患病情况。结果共检测水样120份,水氟含量范围在0.02~3.1mg/L。8-12岁人群中氟斑牙检出率在47.8%~81.9%之间;氟斑牙指数在0.65~1.34之间;氟斑牙检出率为68.7%,氟斑牙指数为1.08,属于中度流行。结论超过国家饮用水氟含量卫生标准的(1.0~1.2mg/L)的有芒康县曲孜卡乡、木许乡、如美镇。调查发现芒康县儿童氟斑牙指数相对较高,氟斑牙流行情况与生活饮用水浓度成正相关关系。除芒康县外各监测点饮用水水氟含量未超标,但儿童氟斑牙检出率较高。

  • 标签: 饮水型 氟中毒 监测 西藏
  • 简介:摘要: 近70年来,昌都气温变化趋势为波动上升趋势,冬季、春季和秋季是气温上升的主要季节,而夏季和秋季则是气温下降的主要季节。近70年来,昌都气温的波动幅度呈逐渐加大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近70年来,昌都平均气温升高了0.42℃,其中春季升温最快,夏季次之,秋季最慢;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近70年平均上升了0.47℃。近70年来,昌都年均气温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3.6℃(1997)、极端最低气温为-12.9℃(1975)、年平均最低气温为-4.2℃(1961)。昌都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气候异常严重,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昌都市 气温 季节性变化
  • 简介:摘要:做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对于保障我市畜牧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部门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然而当前在开展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尚未解决,从而导致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针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与相应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来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动物防疫 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依据2017年至2023年昌都各县(区)自动站故障因素统计分析,通过找出影响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对其展开研究分析,探索科学有效的提升对策,以供业务人员参考借鉴。

  • 标签: 综合气象观测 自动站 影响因素 提升对策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昌都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距平分析、小波变换、相关性分析、神经网络等方法,研究年降水量整体变化趋势及对降水量未来几年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表明:该地区每10年降水量增加7.146mm,同时存在2-5年、6-15年两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变换规律。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相关性最高,与气温、气压之间相关性相对较小;本文建立的降水量BP模型预测与实际降水量平均相对误差为2%。

  • 标签: 降水 周期规律 预测 气候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昌都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距平分析、小波变换、相关性分析、神经网络等方法,研究年降水量整体变化趋势及对降水量未来几年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表明:该地区每10年降水量增加7.146mm,同时存在2-5年、6-15年两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变换规律。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相关性最高,与气温、气压之间相关性相对较小;本文建立的降水量BP模型预测与实际降水量平均相对误差为2%。

  • 标签: 降水 周期规律 预测 气候分析
  • 简介:摘要:黄牛改良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工作,通过黄牛改良可有效地改善当地黄牛生产性能低下问题,大大提高个体产奶量,对于保障我市酥油等必需奶制品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西藏昌都新一轮黄牛改良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等有关厅局的正确指导下,从起初的3个试点县逐步发展到目前的10个县区(我市有11个县区),全市上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本文通过从黄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入手,如何举全市之力抓好黄改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通过这些举措会使我市黄改工作从“爬坡过坎”阶段逐步走向平坦正轨充满了憧憬,呼吁政府部门切实对黄改工作引起高度重视,盼望举全市之力抓好昌都黄改工作,切实为昌都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

  • 标签: 西藏昌都,黄牛改良,现状,对策建议
  • 简介:摘要: 西藏昌都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部,地处横断山区,平均海拔3500m以上。因为横断山区地形复杂程度高,所以当地的天气过程与气候特征比较复杂。目前针对西藏昌都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短时强降雨预报,仅依赖于数值预报模式的降雨量预报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大多强降雨分析研究仅局限于几次暴雨过程,无法得到很好的预报指标。因此需要结合实际,利用历史资料做统计,(短时强降水标准为:1小时10毫米以上)分析昌都短时强降水的观测资料,通过大尺度大气环流、热力和动力效应的综合分析,发现短时强降雨过程的物理机制,以期能为西藏昌都的短时强降雨天气预报,提供更有利的参考。利用昌都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西藏昌都发生的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个例分析。通过分析大尺度大气环流作用、热力作用以及动力作用揭示此次持续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和持续机制,分析发现:大尺度环流背景有利于冷暖空气在昌都上空汇合,利于产生强降水;此次降水具备充分的水汽条件与强烈的上升运动,配合着中低层明显辐合与高层明显辐散。

  • 标签: 西藏昌都市 短时强降水过程 物理机制
  • 简介:摘要:昌都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属藏东高山峡谷区和“三江流域”断裂带,地质结构复杂,地层十分破碎,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气候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地质灾害高发、多发、易发区,是西藏乃至全国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区域之一。全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299处,威胁7892户63832人,潜在威胁财产90.9亿元。本文通过对昌都典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成效分析,以点概面总结昌都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形势、差距,提出了防治对策与建议。

  • 标签: 防治成效 形势分析 对策与建议
  • 简介:摘要:畜牧业是昌都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昌都畜产品资源丰富,品质独特、无污染,有“绿色食品”之称,发展前景广阔,但包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产品质量和当地畜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包虫病在高寒草甸、干旱少雨的牧区广泛发生,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牧民、养殖人员等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当,接触和感染病原体,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包虫病一度成为困扰我市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也深刻影响农牧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包虫病的流行性特征、防治现状、防治措施及对策建议。

  • 标签: 家畜包虫病 病原 对策建议
  • 简介:以西藏自治区昌都八宿县白马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结合研究区区域地层和水文地质等资料,确定出研究区的地下水主要为基岩类裂隙水和碳酸岩盐类裂隙岩溶水,根据其曲线特征响应划分出三个含地下水岩石地层组合。

  • 标签: 八宿县 地下水类型 岩石地层组合
  • 简介:摘要:青稞是昌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同时,作为国家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西藏的青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西藏青稞种植面积占全国 72%左右,青稞产量也占全国 70%以上。特别是近年来青稞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不断被发掘,更使其广受关注。为促进青稞稳定发展,确保有效供给,本文就昌都青稞常见病虫害防治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究。 关键词:青稞;病虫害;高产栽培技术 引言:青稞又称裸大麦、米大麦等,在植物学上属于禾本科大麦属作物,是栽培大麦的变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作为昌都人民赖以生存繁衍的基本食物,昌都青稞的产量是保障本地粮食安全,增加昌都地区农民整体收入的重要措施。

  • 标签:
  • 简介:摘要:西藏昌都独特的高原气候,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是一个有利的气候条件。年较差小 ,冬季气温不太低 ,在一定高度以下越冬作物能够顺利过冬 ,可以大面积种植冬小麦和青稞等作物。日较差大 ,白天气温高 ,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夜间温度低 ,可以减少植物的呼吸损耗 ,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要想逐年提高产量,就要不断完善种植管理方法,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冬小麦的种植田间管理和技术推广极其重要。

  • 标签: 技术推广 冬小麦种植 田间管理
  • 简介:摘要:西藏处于我国西南的边疆位置,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常年遭受寒冷、风沙、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冲击,而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人们的生存空间不断被缩小,导致当地贫困人口不断增长,已经成为当前全国特困地区之一。当地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系数高,致贫因素较多。因此,本文以西藏昌都为例,分析西藏脱贫实施过程中的较好方案以及存在的弊端,并针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提出合理化建议,归纳出当前消除贫困的原则、方法、流程和具有西藏脱贫特点的精准扶持策略实践情况,对于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完成提供实战经验。

  • 标签:
  • 简介:摘要:“十三五”以来,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牦牛产业发展,将其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第五、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2017年,齐扎拉主席亲自部署西藏牦牛、黄牛与安格斯牛的三元杂交工作,2018年、2020年齐扎拉主席两次视察牦牛经济杂交养殖示范基地,提出最大程度把西藏犏牛资源利用起来,解决西藏的肉牛问题。自治区分管主席坚参同志多次就牦牛经济杂交工作作出批示。区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牵头实施了牦牛经济杂交利用项目,着眼开发利用我区丰富的犏牛资源;区动物疫控中心(畜牧总站)建立了西藏牦牛经济杂交养殖示范基地,组织实施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制定了以安格斯牛为父本、犏牛为母本的杂交方案,与青海、北京、云南、新疆等地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培训,推广应用安格斯牛细管冻精,采用直肠把握法人工授精技术,繁育西藏商品肉牛。通过科学饲养管理,雅江雪牛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经过连续30个月的跟踪测量,雅江雪牛犊牛平均出生重20公斤,18月龄体重353.62公斤,已经达到我区84月龄牦牛体重的1.5倍,24月龄体重480公斤、30月龄体重522.5公斤,屠宰率高于本地育成牦牛10到12个百分点,最佳出栏年龄2-3岁,大大缩短牦牛饲养周期。2020年,中国畜牧业协会组成专家组,对雅江雪牛肉品位进行评价,认为雅江雪牛肉品位高档,肉组织色泽鲜红、脂肪乳白、肉质细腻坚挺、脂肪沉积丰富、均匀,气味纯正,已达到中国优级雪花牛肉质量水平。西藏畜牧兽医学会组织区内外专家,评价雅江雪牛高原适应性良好、生产性能优异,填补了西藏高档商品肉牛开发的空白。雅江雪牛的培育,优化了全区畜牧业发展结构,深化了牦牛产业链,为缓解全区牛肉供给不足、优质牛肉缺乏的问题找到了新的路径。开拓出了一条提高肉产量、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生态保护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大力推广牦牛经济杂交工作,积极培育“雅江雪牛”,形成一整套肉牛产业体系,满足我市牛肉不足问题。同时,不断总结积累工作经验,发展壮大“雅江雪牛”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为我市牦牛产业发展及牛肉的供应保驾护航,并持续增加群众的现金收入,夯实巩固脱贫成果。

  • 标签: 牦牛经济杂交利用 项目 实施情况 推广 建议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西藏昌都1981~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对西藏昌都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9年昌都平均气温为7.9℃,气候倾向率为0.295℃/10a,气温增加趋势较为显著;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以冬季和夏季对年平均气温增加的贡献最大;1981~2019年昌都年降水量的平均值为487.7mm,变化倾向率为7.458mm/10a,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四季降水量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只是增加趋势不太明显;近39年昌都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作物产量、病虫害、农作物生产等方面。

  • 标签: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影响 昌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