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介绍:这种受到高度欢迎的鱼种有许多不同名称和叫法,例如Prolsteveni台湾坦桑尼亚,或者叫“台湾海峡steveni”。在我看来最合适的名字是Protomelassp“Steveni台湾”(台湾海峡),它的一种近亲——丹吉尔虎被命名为Prot.feqestratus,这种鱼正如它的俗名所暗示的那样.身上有很多垂直的条纹。“台湾海峡”的另一个更为有名的近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种:

  • 标签: 台湾海峡 PROL 坦桑尼亚 近亲
  • 简介:本文根据1971-1998年福建台网地震资料,分析了台湾海峡南部台湾东部区城中、强地震活动在时、空、强方面分布的相关性。

  • 标签: 相关性 地震活动
  • 简介:在综合研究分析台湾中油公司有关台湾北部、西部海域地质构造的文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海洋石油东海公司在该区所获资料,着重研究了所称东海陆架盆地和台西盆地间的地质构造关系。认为原称的台西盆地基本地质构造特点和东海陆架盆地相似,属同一体系。具东西分带的特点,即西带为古新世-始新世的断陷、断坳型沉积和中新世以后的披盖沉积,中间缺失渐新世沉积;东带为始新世及之前的断陷、断坳演化为渐新世-中新世的坳陷型沉积,上新世和第四纪才为坡盖型沉积。二盆地间的观音隆起并不呈NW走向横卧其间,而是以NNE走向延展,和东海陆架盆地的渔山隆起、雁荡隆起的走向一致。因此,西带的乌丘屿凹陷也以NE向延展从属于东海陆架盆地西带左行雁行排列的构造体系。在西区不应是一个独立盆地,而是东海陆架盆地一部分。按该盆地中一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可以把西带厦澎凹陷和乌丘屿凹陷合为一个坳陷,命名为厦门坳陷。东带新竹凹陷连同陆区台湾西海洋在内,独立称作新竹坳陷。二个坳陷间以观音-澎北隆起高带相隔。

  • 标签: 东海西南部 台湾海峡北部 地质构造 油气地质
  • 简介:在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斗争中,美国因素是关键性的问题。从历史上看,台湾海峡一有风吹草动,美国就会摆出干涉的姿态,出动第七舰队进行武力威慑。

  • 标签: 威慑 台湾问题 武力 美国因素 出兵 斗争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然而,美国仍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一定要解放台湾'1953年9月,美国与台湾国民党集闭签订了《军事协调谅解协

  • 标签: 中国 台湾问题 1953-1955年 台湾危机
  • 简介:一、前  言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的发生,给福建南部及广东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房造成破坏,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之,我们在地震烈度调查的基础上,依据《震害调查及地震损失评定工作指南》和《震害评估细则》的有关规定,在现场进行震灾损失的评定工作(福建部分)。二、地震基本参数和烈度分布1地震基本参数发震时间:1994年9月16日14时20分震中位置:北纬226度,东经1187度震级:73级2地震烈度分布震中位于远离陆地的海中,Ⅵ度以下的等震线在沿海呈北东向近平行展布。Ⅵ度区包括漳州市的芗城区、东山县的全部及诏安、云霄、漳浦、龙海四县的大部地区,面积有4000平方公里左右(福建部分)。区内

  • 标签: 地震灾害 台湾海峡 破坏比 民用建筑 地震基本参数 震害调查
  • 简介:本文采用荷兰的档案材料对十六世纪台湾海峡贸易形势、荷兰人在台湾海峡的商战策略及其效果进行评述.荷兰人到达台湾海峡时,各国海商集团已经群雄鼎立,各自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荷兰人为了打破已有贸易格局,在东亚贸易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和战结合、各个击破、海上拦阻等一系列的商战策略,但是无法实现称雄的愿望.在郑成功部队围攻的炮声中,结束了其东亚海上商业霸主的美梦.

  • 标签: 荷兰 台湾海峡 商战策略
  • 简介:台湾海峡新生代沉积盆地由厦澎、乌丘屿、新竹和台湾等坳陷组成。通过对海峡西部的地震地层特征和东部的新生代地层的分析和对比,结合沉积盆地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以及大地构造特征,认为该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中生代末地壳拉伸(孕育期)、晚白垩世-古新世张裂(幼年期)、始新世早期沉降(少年期)、始新世后期-渐新世再次张裂(青年期)、中新世早-中期冷却沉降(壮年期)、晚中新世-上新世早期挤压-收缩(老年期)、上新世后期-第四纪收缩-隆起(消亡期)其中,孕育期-青年期为陆缘裂谷阶段,壮年期为构造调整阶段,老年期-消亡期为全面收缩及台湾坳陷封闭隆起阶段。台湾坳陷是陆缘裂谷从产生到衰亡的典型实例。

  • 标签: 台湾海峡 新生代 沉积盆地 演化 陆缘裂谷
  • 简介:本文对海峡25年来地震资料作了系统总结,发现海峡地震具有北弱南强,北稀南密,地震密集区沿两侧滨海断裂带及横向开启褶皱二个方向有规则展布等特征。提出地震受纵向断裂带及横向开启褶皱等控制,海峡南部的地震主要是南海地块北推作用产生的。

  • 标签: 台湾海峡 滨海断裂带 陆地效应 地震密集区
  • 简介:福建及台湾海峡是海陆板块碰撞到板内地震活动过渡带,东侧毗邻台湾板缘地震带,西侧为福建内陆板内地震活动区。这是得天独厚的观测研究大陆边缘地震构造带强震活动及板块动力学的良好地域。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时期,为防御地震造成社会灾害,实现以人为本,防患于未然,势必需要建构一个实用化的地震预警工程及其机制。本文即是在对福建及台湾海峡近30多年以来观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用现代空间技术、数字地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架构地震预警工程与机制的一种设想。

  • 标签: 地震地质特征 地震预警内涵 预警架构 实施流程
  • 简介:本文针对我台微震仪记录到台湾澎湖岛西南海中的Lg波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台湾海峡地壳有低速层的存在并影响S波的正常出现,这时利用Lg波震相,可以帮助我们定出比较可靠的震中距离。

  • 标签: 台湾海峡 低速层 LG波
  • 简介:冷战结束后,基于对东亚日益增长的经济重要性和中国战略力量的发展的认识,美国的战略焦点已从欧洲转向东亚。在此背景下,台湾海峡两岸战争的前景问题成为美国决策者的案头要务。在1996年3月的中美冲突中,中国举行军事演习并在台湾附近进行导弹试射,美国随即部署两艘航

  • 标签: 美国 中国 台湾省 外交关系 军事演习 国家安全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台湾海峡两岸资本呈单向流动状态。两岸资本流动对加强两岸经贸关系,扩大经济合作,促进两岸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两岸资本流动的历程、特点、作用和趋势。

  • 标签: 两岸资本流动 历程 特点 作用 趋势
  • 简介:美国和中国在台湾海峡拥有不对等的利益。中国领导人视台湾为中国领土,因此有强大的民族主义和安全动机来谋求统一。相比而言,美国在台湾的安全利益则局限于名义之上,华盛顿试图对中国大陆使用武力进行威慑以维护其地区安全的承诺。

  • 标签: 台湾海峡 不对等利益 战略选择 中国 美国
  • 简介:一、地震基本参数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发震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震 中 位 置微 观宏 观东经北纬东经北纬参考地名震级(MS)震源深度(Km)震中烈度 地震类型 19940916142020118°41′22°36′台湾海峡73191Ⅷ主余震型  表中震源深度为台湾台网测定。二、地震烈度分布震中位于远离陆地的海域,调查在闽粤沿海陆地上进行,最高烈度为Ⅵ度,存在Ⅵ度强乃至Ⅶ度的异常点,仅勾划出Ⅵ度及Ⅴ度两条等震线(见图19-1),它们均呈北东走向微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图19-1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地震等震线图Ⅵ度区:成带状展布于福建省厦门、漳州及广东省汕头、潮州等地。Ⅵ度等震线北起福建省泉州的石

  • 标签: 台湾海峡 震源机制解 地震序列 台湾浅滩 地震基本参数 震中分布
  • 简介:本文论述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对中国地震大趋势所产生的可能影响。作者认为,这次地震应属于中国大陆板内地震,它可能标志着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7级以上地震从本世纪以来第五活动期(起始于1988年)的相对平静时段转入活跃时段并可能步入高潮。它打破了近十年来中国大陆7级地震只分布于青藏块体的格局,但并不意味着本期主体活动区(青藏块体及边邻)的改变;同时,这次地震标志着东南沿海地区进入新的地震活跃幕;台湾地区7级地震活动也将增强。

  • 标签: 台湾海峡 强震 地震大形势 中国大陆
  • 简介:毛泽东认为美国控制中间地带不仅是为了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到同苏联和中国打仗不可能取胜,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总路线的看法同苏联的根本分歧之一

  • 标签: 危机中苏关系 台湾海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