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左侧支气管插管支气管气囊测压法在胸科手术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自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于全麻下接受择期胸科手术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球囊组与听诊组,每组45例。麻醉诱导成功满足插管条件后给予左侧支气管插管,球囊组给予气囊测压法定位,听诊组给予传统听诊法定位,对比两组支气管导管插管结果、定位时间、定位满意、各个时间点通气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球囊组与听诊组相比,初次肺分隔成功率较高、一次插管位置准确率较高、插管位置过深及过浅率较低,定位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球囊组与听诊组相比,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听诊组与球囊组麻醉前和单肺通气5 min、10 min、30 min、60 min、120 min时的SpO2、PETCO2、Paw各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听诊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3%,球囊组为11.11%,听诊组与球囊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侧支气管气囊测压法相比于传统听诊法具有更高的定位成功率,操作简便,可以获得相同的通气氧合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

  • 标签: 左侧双腔支气管插管 气囊测压法 传统听诊法 定位 胸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颈内静脉置管操作时导管异位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回顾1例右侧颈内静脉带涤纶套导管穿透上静脉血管壁误入纵隔的患者诊疗情况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通过全胸片、DSA介入造影等检查,明确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带涤纶套导管穿透上静脉血管壁误入纵隔。结论使用超声、全胸片、DSA血管造影等检查辅助深静脉置管,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等并发症。

  • 标签: 肾透析 深静脉置管 导管异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视气管导管在单肺通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需行单肺通气的胸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气管插管操作,观察组采取可视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操作时间、插管情况、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气管导管进入左侧支气管即刻(T2)、插管后(T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声门显露时间[(36.65±13.17) s]、气管插管时间[(130.55±27.69) s]短于对照组[(74.82±14.25)、(187.62±29.15) s,t=10.774、7.775,P<0.05];观察组首次插管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70.00%),甲状软骨按压率(3.33%)、术中气管导管异位重新定位率(0)、因重新定位气管插管导致低氧血症率(0)低于对照组(30.00%、23.33%、20.00%,χ2=7.680、7.680、5.822、4.630,P<0.05);观察组T1、T2、T3时刻HR、MAP波动小于对照组(t=0.013、3.143、3.093、2.822、2.669、2.085,P<0.05);插管后即时观察组PaCO2(33.79±2.46) 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36.18±2.37) mmHg,PaO2(85.76±7.39) mmHg、SaO2(98.47±0.54)%]高于对照组[(80.34±6.80) mmHg、(97.06±0.42)%,t=3.832、2.956、11.289,P<0.05];观察组T2、T3时刻rSO2分别为(66.16±5.04)%、(64.33±6.19)%,高于对照组[(63.59±4.61)%、(60.18±5.92)%,t=2.061、2.654,P<0.05]。结论可视气管导管应用于单肺通气患者,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操作成功率,降低低氧血症率,减小血流动力学波动,改善局部脑氧饱和度。

  • 标签: 可视双腔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声门显露程度 血流动力学 局部脑氧饱和度 动脉血气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胃镜下牵线法置入鼻空肠营养管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11月间住院部收治的行营养管置入的122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比较胃镜下牵线(观察组61例)和胃镜下异物钳夹持(对照组61例)两种方法置入鼻空肠营养管的操作时间,置入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观察组操作时间(5.2±2.0)min,对照组操作时间(10.0±4.9)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一次性置入营养管成功,对照组3例未成功。结论胃镜下牵线法置入营养管操作时间短,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 标签: 胃肠内窥镜 肠道营养 双腔营养管 置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5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29例。常规组实施基础治疗,起搏器组实施起搏器治疗。对比两组直立倾斜试验(TTT)转阴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结果起搏器组TTT试验转阴率62.07%(18/29),高于常规组34.48%(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起搏器组HR、SBP、DBP水平分别为(83.87±13.65)次/min、(103.58±15.27)mmHg(1 mmHg = 0.133 kPa)、(73.47±13.66)mmHg,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起搏器组复发率5.56%(1/18),低于常规组50.00%(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能显著提高TTT试验转阴率,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双腔起搏器 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流动力学 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人员用自制硅胶膀胱测压导管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为提高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测压导管插管成功率,缩短护理人员膀胱测压调试时间,降低目前临床常用嵌段聚醚酰胺树脂材料导管费用支出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将硅胶导尿管进行改良制作成双硅胶膀胱测压导管与嵌段聚醚酰胺树脂材料膀胱测压导管(传统导管)进行模拟膀胱压力容积测试进行对比测试;对80例前列腺增生并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分别采用硅胶膀胱测压导管与传统导管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插管成功率、导管排气便捷率和费用有无差异,并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硅胶膀胱测压导管和传统导管充盈性膀胱测压模拟测试对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和逼尿肌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2种导管对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时硅胶膀胱测压导管插管一次成功率、导管排气便捷率分别为93.75%(75/80)、97.50%(78/80),优于传统导管的77.50%(62/80)、87.50%(70/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312、4.414,均P<0.05);硅胶膀胱测压导管费用(134.57 ± 23.58)元明显低于传统导管的(654.78 ± 56.87)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6.505,P<0.05)。结论硅胶膀胱测压导管材料来源广,制作方法简单,成本较低。临床置管操作简单方便,代替传统尿动力膀胱测压导管进行测量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满足临床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提高了前列腺增生患者插管成功率且减低了患者耗材费用支出,可方便护士及时排除导管内气泡,缩短检测调试时间,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尿动力学 膀胱测压导管 制作与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心电图优化左房室间期(LAVI)改善植入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起搏器植入治疗的三度房室阻滞患者40例,于术后3个月同步行食管导联及体表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定窦性心律或起搏心律时的房间传导时间(IACT)和室间传导时间(IVCT),并以LAVI=100、110、120、130、140和150 ms为参考值调整起搏器的房室延迟(AVD),通过超声心动图逐次评估并确定最佳的起搏器AVD及其对应的LAVI。所有患者分别于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AVD调整前、术后3个月AVD调整后、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术后18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E峰减速时间(EDT)、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等容舒张时间(IVRT)、左房容积(LAV),计算左房容积指数和E/e′。结果40例患者的窦性心律IACT(55.55 ± 10.33)ms,起搏心律IACT(93.95 ± 12.77)ms,平均IACT(63.20 ± 17.84)ms;最佳LAVI 110~150 (132.00 ± 10.43)ms,其中82.5%(33/40)患者的最佳LAVI在120~140 ms。患者术后3个月AVD调整前至随访终点(术后18个月)LVEF、EDT、IVRT、左房容积指数和E/e′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AVD调整后EDT和IVRT较术后3个月AVD调整前明显改善[(142.15 ± 35.58)ms比(125.94 ± 31.13)ms和(119.52 ± 22.15)ms比(133.92 ± 23.8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IVRT和左房容积指数较术后3个月AVD调整前明显改善[(122.07 ± 16.99)ms比(133.92 ± 23.87)和32.94 ± 3.22比35.43 ± 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食管心电图可以测量LAVI并优化起搏器AVD,能够最大程度实现房室同步,改善因三度房室阻滞植入起搏器患者的心功能。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起搏器,人工 左房室间期 心功能
  • 简介:  【摘 要】目的:分析排螺旋 CT应用于患者的蛛网膜下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探究其诊断效果。方法:将抽取时间为 2015年 2月至 2017年 5月笔者诊断的 70例蛛网膜下出血患者作为研究目标,按照检查方法不同予以分组处理,将常规 MRI检查予以参照组患者,参照组共 35例患者,将排螺旋 CT检查予以实验组患者,实验组共 35例患者,对实验组以及参照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数据予以观察计算。结果:实验组蛛网膜下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数据( 97.14%)与参照组蛛网膜下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数据( 80.00%)相对比,组间相关参数予以统计学研究,表现出小于 0.05的 p值,形成统计学分析意义。结论:将排螺旋 CT检查应用于蛛网膜下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展现良好效果。    【关键词】排螺旋 CT;蛛网膜下出血;诊断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double row spiral CT i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explore its diagnostic effect. Methods: 70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diagnosed by the author from February 2015 to ma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patients in the reference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MRI examination, the patients in the reference group were 35,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double row spiral CT examination,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35, and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were analyzed The data of diagnostic accuracy were observed and calculated. Results: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ccura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97.14%)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80.00%).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tudied, showing a p value of less than 0.05, forming a statistical analysis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double row spiral CT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hows a good effect.

  • 标签:
  • 简介:摘要:结合本人工作实践及经历,本文对一例汽车安全气囊的特殊故障从电路原理及控制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介绍控制电路的故障检查及排除方法。

  • 标签: 安全气囊 SRS 气囊 故障排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圆形吻合器行末端回肠造口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需行末端回肠造口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45例为实验组(圆形吻合器行末端回肠造口),45例患者为对照组(传统方法行末端回肠造口)。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围术期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 )表示,独立t检验;患者满意度、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结直肠吻合口漏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造口袋首次渗漏时间(3.54 d)显著长于对照组(2.04 d),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3.3%)较对照组(31.1%)明显降低(P<0.05)。两组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8.9% vs. 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圆形吻合器行末端回肠造口是安全可行的,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圆形吻合器 末端回肠双腔造口 保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心脏起搏器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本次研究,所选入患者为 60例,在本院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所接诊,按照计算机随机抽选的方式取组中 30例,以常规方式展开治疗,即对照组,余下 30例则运用心脏起搏器,即观察组。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心功能、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 P<0.05。结论 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将心脏起搏器进行运用,能够针对患者心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帮助患者进行恢复。

  • 标签: 双腔心脏起搏器 缓慢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并右肾重复肾胎儿产前超声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5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超声科诊断的1例静脉并右肾重复肾胎儿的产前超声资料,总结静脉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胎儿超声检查右肾见2个肾盂和2组肾静脉,腹部冠状切面显示下静脉在肾脏水平向左跨过腹主动脉,肾水平以下与腹主动脉并行左、右侧各见一支下静脉,呈"平行三血管征",静脉血流走行一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静脉与腹主动脉血流方向相反,并记录到静脉频谱。结论掌握静脉胚胎学基础及超声声像图特征,有利于提高产前超声检出率。

  • 标签: 双下腔静脉 超声检查,产期 胎儿 重复肾 下腔静脉畸形
  • 简介:摘要;现如今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过去许多开放性手术逐步被内手术所取代.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医生在临床手术中应用了腹腔镜取物袋,以观察配合手术,提高医生的满意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监测气管导管气囊压力,观察不同因素作用下气囊压力的动态变化;探讨气管导管气囊渗漏的机制并指导防渗漏发生。方法(1)使用压力传感器连接气囊和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气囊压力的波形变化,并观察呼吸、吸痰、咳嗽、上调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等情况下气囊压力的变化。(2)将不同型号气管导管插入模拟气管(注射器)内,气囊注气至压力为25~30 cmH2O(1 cmH2O=0.098 kPa);注入含有亚甲基蓝的0.9%NaCl稀释液模拟气囊上分泌物,探讨气管导管气囊渗漏的机制,指导气囊防渗漏的发生。结果机械通气患者气囊压力随呼吸呈现周期性变化,与平静呼吸时气囊压力相比,吸痰、咳嗽时气囊压力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95±2.72)mmHg vs(20.32±2.08)mmHg,t=0.14,P<0.01;(28.68±2.93)mmHg vs (20.32±2.08)mmHg,t=0.03,P<0.01;1 mmHg=0.133 kPa];PEEP增加2 cmH2O以上时,气囊压力升高至(24.12±2.9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P<0.01);气囊压力不足时,压力波形呈一直线。体外渗漏模拟试验显示,与7号气管导管相比,8号气管导管气囊外径相对气管内径偏大气囊渗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外径相对气管内径偏小时,气囊上方分泌物沿气囊与气管间隙呈袖套状渗漏。气管导管呈30°~45°倾斜位时,需注意气囊上导管外壁引流管口水平面以下分泌物潴留及渗漏。结论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呈现动态变化,需个体化设置并动态监测、实时调整气囊压力。选择与气管相匹配的气管导管型号可降低气囊渗漏的发生。

  • 标签: 人工气道 气囊压力 波形分析 渗漏
  • 简介:摘要:目前,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气囊封堵法已经应用在安全快捷地实现管道封堵方面,也有文章对气囊阻漏进行了研究,从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气囊在封堵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如果气体在供水管道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且无法排除的话,严重的气阻是完全可以造成供水中断的。因管道运行过程当中排气不畅造成的气体聚集形成气囊后会占据管道过水断面、增大局部水阻、造成通水困难、增加系统运行电耗,甚至导致爆管。同时,气体的存在也影响到管道的水击防护。因此,在工程设计中正确判断气囊在管道中聚集的可能性,并相应地采取措施是必要的。

  • 标签: 管道 气囊 排气阀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类肿瘤可视化的小鼠膀胱癌气囊(APBCa)模型,并评估药物灌注疗效。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6—12月构建人源性肿瘤APBCa(H-APBCa)模型和具有免疫功能的APBCa(I-APBCa)模型。在BALB/c裸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的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人膀胱癌细胞EJ建立H-APBCa模型。对比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H-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利用Tunel染色法比较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在C57BL/6小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小鼠膀胱癌细胞MB49建立I-APBCa模型。比较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I-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两组肿瘤组织CD80+巨噬细胞及CD3+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肉眼能直视观察且可通过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H-APBCa小鼠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吉西他滨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81.02±241.02) mm3与(1 213.88±214.02) mm3,P<0.05]。灌注吉西他滨组小鼠肿瘤细胞凋亡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7.33±4.63与14.67±2.60,P<0.05)。H-APBCa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卡介苗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645.02±156.63) mm3与(948.84±221.76) mm3,P<0.05];灌注卡介苗组肿瘤组织浸润的CD80+巨噬细胞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49.67±7.57与16.33±5.69,P<0.05),肿瘤组织浸润的CD3+T细胞也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18.00±3.46与4.67±1.45,P<0.05)。结论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APBCa模型化疗以及卡介苗灌注治疗后肿瘤均明显缩小,与临床中膀胱癌灌注治疗效果相似,可作为评价药物灌注疗效的新型动物模型。

  • 标签: 膀胱肿瘤 模型 气囊 灌注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的微导管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测定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两个中心28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为传统技术组和新技术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进行FFR检查时的射线时间、造影剂剂量及FFR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传统技术组16例,新技术组12例。传统技术组FFR平均射线时间(33.25±7.30)s,平均使用造影剂量(80.81±27.46)ml,显著多于新技术组的(21.17±3.33)s、(50.83±15.15)mL(两组均P<0.05)。传统技术组有3例操作失败,出现冠脉痉挛2例;新技术组全部操作成功,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有限的经验表明,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植入支架后,应用改良的微导管协助进行"关闭分支"FFR测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双腔微导管 血流储备分数 分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镜联合治疗下静脉后输尿管并右肾结石的初步经验,探讨其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例下静脉后输尿管并右肾结石患者的诊治资料,2例患者行CT尿路成像(CTU),右侧输尿管均呈典型S型改变,且合并右肾结石。手术方式均为腹腔镜下静脉后输尿管矫形,联合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结果2例患者诊断明确,术程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分别为:115 min、108 min;术中出血分别为:30 ml、20 ml;均于术后第1天恢复肠道功能,术后第3天拔除右肾周引流管,术后复查腹部平片(KUB)均示右输尿管内J管位置正常,右肾无结石残留,术后第5天出院,术后1个月拔除J管。结论腹腔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下静脉后输尿管并右肾结石安全、高效,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腔镜 输尿管软镜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肾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