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于元杂剧舞台样式早已消失,我们无法在昆曲舞台上看到有北曲魁首之称的王实甫《西厢记》(又称"西厢")真容,常见的则是被称为"点金成铁"的"南西厢"。2008年11月北方昆曲剧院采用"杂剧昆唱"的形式,首次成功地将"西厢"以最接近原本的样式搬上昆曲舞台,并于2009年6月在苏州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

  • 标签: 元杂剧 昆曲 王实甫《西厢记》
  • 简介:<正>戏曲选本是指戏曲选家根据一定的意图、依据一定的编选原则和编选体例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戏曲作品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剧、单出或单曲汇聚而成的作品集,于外在形态和内在功能上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西厢记》是

  • 标签: 北西厢 《西厢记》 曲文 雍熙乐府 群音类选 远山堂
  • 简介:<正>失传三百年的古谱《西厢弦索谱》的音乐,在十月十二日于香港大会堂举行的陈蕾士古筝音乐会上重现给现在听众聆赏。西厢与“南西厢”的产生唐代河南元祯所写的崔莺莺与张生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在过去千多年来,成为中国历代戏曲、小说的著名题材。与苏轼同时代的北宋诗人赵令畴,即以十二首商调蝶恋花写成鼓子词,南宋又出现莺莺六么杂剧。元(禾贞)《会真记》中写张生对崔氏“始乱之,终弃之”,莺莺的悲剧性结局使人同情,而其悲剧性格亦被刻划得很成功。赵令畴的鼓子词虽对结局提出了看

  • 标签: 弦索 悲剧性 音乐会 鼓子词 《莺莺传》 传奇小说
  • 简介:酷暑难当,周末与三四好友驱车进山。群山环绕之间,又过一个涵洞,路旁有石碑,写有'石门'。窃以为,这个涵洞一样的大门即是'石门'的来历,凿开通往大山里一个门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为一个险要的关隘。当有人告诉我'石门'的来历并非如此时,我也懒得去探究了。进入此门,仿佛更进一步深入到了大山的腹地。在这大山套里,我们沿着山路,爬高就低,峰回路转,又跑了近

  • 标签: 避暑西厢
  • 简介:摘要:《西厢》故事老套,词笔却是不凡。背景、人物虽然遥远,可是考察两人的恋爱过程,人物的行为作风、招数手段跟现代男女大有相通之处,而张生和莺莺之间热烈纯粹的无杂质的爱情令人感动,生出敬意和歆羡。比较一番,别有趣味。

  • 标签: 张生 莺莺 现代男女 爱情
  • 简介: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品,明清戏曲小说受其影响者甚众。一些文人还将其改编成南曲《西厢记》。明代崔时佩、李景云的南曲《西厢记》就是较著名的一个本子。对于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论者多从曲调、文词上进行评说,且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思想倾向、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崔西厢》更多地流露出封建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倾向,其思想性无法与《王西厢》同日而语,崔莺莺的形象失去了连贯性,亦缺乏光彩,但其戏剧结构无疑比《王西厢》更严谨,更富有逻辑性,更适合舞台演出。因而,将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抬得很高或贬得很低都是不恰当的。

  • 标签: 《西厢记》 改编 得失
  • 简介:西厢记原著:(元)王实甫改编:曾昭弘人物张珙莺莺红娘崔夫人法本法聪欢郎琴僮众僧众丫环[普救禅寺。佛乐齐鸣。[唱经声中,众僧持幡、撞钟击磬过场。崔夫人、欢郎、红娘、莺莺随后上。[法聪领张珙游览上,琴僮随后。张珙(唱)游学中原,脚跟无线,雪窗萤案二十年。...

  • 标签: 莺莺 张珙 法聪 王实甫 张生 张君瑞
  • 简介:唐朝贞观年间,有个官宦人家子弟,叫作张君瑞,准备进京赶考。来到河中府,突然想起这里的征西大元帅杜确是自己的结拜兄弟,现正统十万大军镇守蒲关。于是,就想去看望故人后,再进京应试。

  • 标签: 《西厢记》 贞观年间 大元帅
  • 简介:一周六这天,是张生的休息时间。他照例早醒了,比崔莺莺醒得还要早,可当崔莺莺身体一动,张生却像听到老师睡觉命令的幼儿园孩子一样,立刻把眼闭上了。崔莺莺这个女人的优点是,只要看到自己的丈夫睡着,她爬起来的动作就会像只猫,不会轻易打扰他的睡眠,也不会像一些怒吼的河东狮,喊醒丈夫干这干那。崔莺莺从不。张生有时都奇怪,这是出于

  • 标签:
  • 简介:《董西厢》是现存三种诸官调中最完整的一种,保留了较多的金代口语成份,对其中的词语意义和用法进行讨论,有助于汉语词汇史研究和辞书编纂。

  • 标签: 董西厢 词语 《汉语大词典》
  • 简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善孖、张大千昆仲住苏州网师园。善孖为了观察虎的神态,在园中养了一只幼虎,称为虎儿,善孖则被人称为"虎痴"。兄弟两人借《西厢记》中佳句为题,合作《十二金钗图》。善孖的虎逼真有神,大千补以花石背景,两人灵

  • 标签: 三十年代 二十世纪 苏州 西厢记 张大千 词句
  • 简介:自唐元稹的《莺莺传》问世以来,崔、张故事就受到广大群众喜爱。不少文人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再现这个故事,然而都未超过《莺莺传》。到金代,董解元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接着,元代王实甫又在《董西厢》基础上写成了杂剧《西厢记》,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不少研究《西厢记》的人往往认为其主题就是争取婚姻自主,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其实,这三部作品所揭示的主要是唐、金、元三代知识分子仕宦和婚姻的不同矛盾。

  • 标签: 董西厢 《莺莺传》 《西厢记》 张生 莺莺 王实甫
  • 简介:常言道:"不宜重逢",然而当瞥见那其貌不扬的盐中西门,我和同学还是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先瞅见的是宣传栏,里面有不少咱高一新生在南校区"安居乐业"的照片,不知道是哪位掩耳盗铃高手的创意,不看也罢,看了真令人郁闷。北面是科技楼,再往东走走就看见少奇爷爷的半身像和"抗大"五分校校址;干

  • 标签: 北飞 飞北
  • 简介:《董解元西厢记》中既包含丰富的戏曲词汇,又收录了大量的口语词,其性质典雅与通俗参半。考察《董西厢》中的部分疑难词语,可以补证前贤所做的注释,并为有争议的词语提供新的证据。

  • 标签: 《董西厢》 疑难词语 商榷
  • 简介:余年少时,正值文革年代,古籍、字画、青花瓷,或焚,或砸、或撕。忽一日,得一本无封面无封底无书脊之书,棉纸发黄,字迹褪色,不褪却是永恒之爱情。

  • 标签: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待月西厢寺已空》
  • 简介: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的传世名作《西厢记》以其对封建礼教束缚之下的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推崇与歌颂,及其秀雅多姿、妩媚摇曳的语言艺术,加之其前其后诸多或是同题而不同文学样式或是同种文学样式而细节微殊的艺术作品的相互推阐与演绎,使得它赢得了古今中外几代人的青睐。勿庸置疑,对于爱情的永远的赞美,从某种程度上给人们的善感的心灵带来了冲击,然而我们又不能否认,在这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之后掩藏着的旧日人们对桎梏一般的礼教的全力反抗,则更从一种隐含的角度达到了与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的磨合与共生。可惜的是,《西厢记》第五本却没有以一种一贯的精神和姿态将这种反抗精神贯彻到底,从而留下了几多不足与缺憾。事实上,清代评点大家金圣叹已

  • 标签: 西厢记 莺莺 封建礼教 文学样式 语言艺术 爱情悲剧
  • 简介:西厢故事自唐代流传至今已逾千年,故事情节、主题和人物形象都几经变换,其间有作家有意为之,有文学内部规律的作用,也有历史时代的影响。流变的过程也是故事文本之意义生成的过程。研究这一过程对文学接受、创作及教学都十分有价值。

  • 标签: 西厢故事 流变 意义
  • 简介:王实甫《西厢记》、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喜剧作品,犹如一首优美的乐章,给人以悦愉欢快的感受,可谓美不胜收。但,白壁也有微瑕,我以为剧中掺入的崔相国亡故和郑恒触树而死,是这优美乐章中的不协调音符,与贯串全剧的喜剧精神不相和谐。戏曲开场伊始就出现了阴郁的色调。母女

  • 标签: 西厢记 崔莺莺 喜剧性 喜剧精神 戏曲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