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改良切开术的远期效果进行观察总结。方法以传统切开法的成形术为基础,结合Park法术式,保留切口下唇板前眼轮匝肌,并使之与板上缘形成牢固的黏连。结果本组共67例,术后随访1~1.5年,术后效果均较满意,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此改良成形术保持了眼轮匝肌的完整性,术后消肿较快且无“台阶感”,形态自然,效果持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睑成形术 眼轮匝肌 改良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切开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术式,具体的手术方法有很多,主要的差别是对不同层次进行缝合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该文从皮肤、眼轮匝肌、板、眶隔、上提肌腱膜等组织间所采用的不同缝合方法的角度,对切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了其优缺点,为临床提供参考,以便术者能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术。

  • 标签: 眼睑成形术 切开法 上睑提肌腱膜 眼轮匝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法最佳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9月-2017年4月100例受术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92例,年龄21-39岁。术前设计结合受术者的脸型、性格、职业、个人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结果受术者中宽度在1cm以上7例;7-8mm55例;4-5mm38例。上皱褶与缘的关系,平行型56例,广尾型44例。术后经3月-2年走访,受术者满意术100%。结论成形术切开法成功的关键,一是手术医师术前认真设计;二是手术医师术中精心操作。

  • 标签: 重睑术切开法 术前设计
  • 简介:摘要观察切开术围术期患者的疼痛程度。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五科拟行切开术的门诊手术女性患者46例(年龄19~43岁,平均26.8岁),均在局部浸润麻醉下完成术。局部麻醉药为0.7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1∶1混合(含1∶20万肾上腺素)。在注射局部麻醉药时、手术开始后2、4、24 h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表(VAS)明确患者手术切口疼痛情况。手术时间(105.71±23.98) min。VAS评分显示,在注射局部麻醉药时分值最高5.02±1.36。手术开始后2、4、24 h的VAS评分分别为1.96±1.23、3.09±1.43、0.76±0.92。46例患者术中未补充局部麻醉药,也没有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术后仅有1例患者自行口服止痛药,其余患者均未服用。罗哌卡因混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注射时为中等疼痛,之后良好的局部麻醉镇痛持续手术全过程,术后不口服镇痛药。

  • 标签: 重睑术 疼痛 局部浸润麻醉 罗哌卡因 利多卡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凹陷型切开术中辅助填充脂肪干细胞基质胶(SVF胶)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河南整形美容医院美容外科收治上凹陷型单形态不佳的女性患者58例,年龄24~53 (35±7)岁,分为SVF胶填充组(观察组)和传统自体脂肪填充组(对照组),每组29例。在切开术前,观察组患者用SVF胶进行注射,对照组患者用传统自体脂肪进行注射。两组患者在填充完脂肪后,均设计传统切口重线。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脂肪填充存活量大致相同,脂肪存活均良好,观察组患者填充效果满意率和满意率分别为93.10%和89.66%,高于对照组的82.76%、82.76%(均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外观臃肿、结节和凹凸不平分别有4、1、3例,而观察组则未见术后并发症。结论上凹陷型患者术中,同时辅助填充SVF胶与填充传统结构脂肪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术后患者满意度高,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 标签: 眼睑成形术 上睑凹陷 重睑术 SVF胶 上睑填充 自体脂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轮匝肌-板固定法切开成形术的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对要求行成形术或术后修复的美容就医者798例(男23例,女775例,年龄16~55岁,平均29岁),用切开入路眼轮匝肌-板固定法进行手术。术中适量去除皮肤、眼轮匝肌、眶隔脂肪后暴露板上缘,通过双侧对称眼轮匝肌-板固定实现成形,切口闭合用皮肤-皮下组织-板前筋膜的间断缝合,预防瘢痕粘连。结果798例美容就医者手术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46个月,所有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消失、线结外露、瘢痕增生或凹陷等问题。通过术后自评,766例(95.99%)美容就医者对手术效果满意。22例双侧重形态不对称及10例近内眦处形成不良者进行了局部调整,修复效果良好。结论板前眼轮匝肌-板固定法成形术操作简易,术后并发症轻微,可获得良好、稳定的形态。

  • 标签: 眼睑成形术 眼轮匝肌-睑板固定 手术改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致过宽的修复要点与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佛山市顺德贝尔美美容医院美容外科对28例女性患者(年龄27~48岁,平均35岁)不满意术后过宽的宽度进行测量,宽度6.5~12.0 mm,平均8.59 mm。单纯性过宽的修复方法主要是粘连松解,降低宽度。复杂性过宽的修复方法包块粘连松解降低宽度,同时行脂肪移植填充或眶隔脂肪转移或上提肌缩短或上提肌腱膜前徙固定术或上退缩矫正术等。结果28例过宽修复后,宽度明显变窄,自然度、对称性、上凹陷、角膜暴露率明显改善。26例效果满意,1例皮肤薄、弹性差、效果欠佳;1例自觉偏窄,要求调宽。结论明确过宽临床特征对确定手术方案、手术项目、术前与患者沟通以及咨询有参考意义。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重睑术 重睑过宽 重睑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提肌前徙在修复术后宽伴上下垂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长沙美莱医疗美容医院的术后宽伴上下垂患者,在矫正宽手术中,解剖复位各组织结构,并应用上提肌前徙矫正宽患者的上下垂畸形。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别让医生、患者和第三方对比术前和术后6个月以上照片,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三方都满意为显著有效,两方满意为有效,一方满意为一般,都不满意为差。结果共纳入98例患者,女性95例,男性3例;年龄18~49岁,平均24.5岁。双侧宽同时矫正68例,单侧宽矫正30例,共行166侧上眼睑手术,其中轻度上下垂102侧,中度上下垂64侧。术后效果评价:显著有效90例,有效5例,一般3例,无效果差患者,疗效满意度为96.9%(95/98)。结论在宽修复手术中,上提肌前徙是宽修复中的重要步骤,可以有效矫正宽患者的上下垂畸形。

  • 标签: 眼睑成形术 宽重睑 上睑下垂 上睑提肌前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动感术与传统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行术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传统组和动感组,每组49例。传统组给予传统术,动感组给予动感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动感组治疗有效率为95.92%,高于传统组的81.63%;动感组满意率为93.88%,高于传统组的77.5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感术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率,使术后的线条更加完美与自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动感重睑术 传统重睑术 临床效果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动感术与传统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行术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传统组和动感组,每组49例。传统组给予传统术,动感组给予动感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动感组治疗有效率为95.92%,高于传统组的81.63%;动感组满意率为93.88%,高于传统组的77.5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感术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率,使术后的线条更加完美与自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动感重睑术 传统重睑术 临床效果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力学优先原则在切开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初次眼整形女性患者96例(年龄18~42岁,平均26岁)的双侧单患者行切开成形术。对合并内眦赘皮者行改良Park法内眦赘皮矫正术;对存在轻度上下垂者行提肌腱膜松解或提肌腱膜折叠术。通过手术进行松解粘连、组织复位、减轻负荷、加强提板力量等方法,减弱影响皱褶形成的力学因素。结果96例患者上形态及皮肤松弛情况有明显改善。其中2例因术后线弧度欠佳,1例因去皮量不足较窄,2例因双侧不对称。其余患者睁闭眼位上下形态较自然,切口瘢痕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采用力学优先原则行切开成形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皱褶变浅、消失等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眼睑成形术 力学 优先 并发症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成形术术前去皮量测定新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以国人的睫毛与额状面夹角(睫毛倾斜度)作为术前去皮量测定的参考指标,对206例切开成形术进行了术前去皮量测定。结果成形术后满意率95%,良好率5%。结论睫毛与额状面夹角可作为重成形术术前去皮量测定的参考指标。

  • 标签: 重睑成形术 睫毛倾斜度 去皮量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组织梯度差原理在修复切开术后过宽中的效果。方法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对双侧重过宽并要求修复女性患者30例(60眼,年龄20~35岁,平均30岁)用切开法进行修复。组织梯度差具体表现为重线上下皮肤、眼轮匝肌等软组织的厚薄差、质地差、张力差。结果满意度评估,60眼中57眼(95.0%)满意;有3眼(5.0%)不满意。其中2例患者因矫正后两侧重宽度不一致而实施第2次修复,修复后1例患者获得满意形态,另1例实施了第3次修复后获得满意形态。形态评估,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重形态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6,P<0.01)。结论组织梯度差原理指导过宽修复简单易行,效果佳,值得应用。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眼睑成形术 组织梯度差原理 重睑修复 重睑过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三点式与传统治疗上皮肤松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上皮肤松弛患者共74例,患者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入院给予传统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三点式术治疗,对比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对比中,观察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期愈合率(100%)及并发症发生率(0%)虽较高于对照组(91.9%/8.1%),但二者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率(100.0%)高于对照组(78.4%),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行上皮肤松弛治疗时采用改良三点式术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上皮肤松弛,减少并发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三点式重睑 传统重睑 上睑皮肤松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改良Z成形内眦赘皮矫正术伴切开成形术后的上部美学变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女性美容就医者90例,年龄18~35岁,平均25岁。测量术前双裂高度、长度、内眦暴露成角度、角膜暴露率、宽度及弧度改变,对眉眼间距及内眦间距进行分析。术后双裂高度及长度、角膜暴露程度数值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术式形成的新内眦角较前自然、宽度适中、弧度流畅。

  • 标签: 内眦赘皮 改良Z形内眦赘皮矫正术 切开重睑 手术技巧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