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及凝血真空采血管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72名,选用3种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后离心分离后检测,并将BD管血浆分装于室温和冰箱内保存。对比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凝血结果、冰箱及常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凝血结果。结果国产B管TT短于BD管、国产A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下放置8h后PT延长,长于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冰箱保存下放置8h后TT延长,长于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及凝血真空采血管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凝血检验结果,凝血检验时应选择合适的凝血真空采血管,并尽快检验,以提高检验质量。

  • 标签: 标本放置 凝血真空采血管 凝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酶时间(TT)测定的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选择我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凝血标本,第一次检测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均正常,TT检测不出或者结果明显异常,将凝血标本再次离心并重新检测凝血功能4项指标,比较第一次与第二次检测结果。结果第一次与第二次检测的PT、APTT、FIB差异不大(P>0.05),而TT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酶时间测定有显著影响,检测时需引起重视。

  • 标签: 凝血标本 离心不全 凝血酶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人员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使用进口采血管进行血液采集,对照组使用国产采血管进行血液采集,统计并对比两组各时段检测的数据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在室温环境之中,4h、8h的检验结果与0h检验结果相比之下,组间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在冷藏环境中,各时段的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真空采血管在其生产厂家以及生产方面存在的差异容易对凝血酶时间(TT),与此同时,血液标本放置的时间以及温度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标本放置温度与时间 检测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采取凝血检验进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纳入的58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5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结果经过分析两组患者凝血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均比对照组水平高,其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采取凝血检验,可有效判断患者止血功能情况,在手术前做好预防措施,为之后的手术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临床分析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8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设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凝血检验,分析其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T、APTT、TT及FIB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INR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降低,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凝血检验指标可有效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进行诊断,且能评估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凝血检验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疾病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共30例,按照患者的病程分为早期和晚期各15例为实验组,本文用实验1组,实验2组来表示,同期住院的其他患者为对照组30例。对比三组患者的常规出凝血指标水平。结果经对比,实验组患者的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有利于早期确诊,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ligationandpuncture,CLP)所致脓毒症大鼠模型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CLP诱导SD大鼠脓毒症,术后8、16和48h时检测相关的凝血功能指标,采用HE染色观察肺、肾、肝、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12d生存率为30%,发病急且死亡率较高。在疾病发展的急性期内,CLP大鼠8h时出现APTT时间延长(P<0.05),16h时出现PT时间延长(P<0.05),内源凝血途径的XII活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径的VII活性出现一过性抑制。TT在48h出现延长(P<0.01)。FIB的含量从16h开始逐渐增多(P<0.001)。与凝血和抗凝功能有关的其他重要指标中PLT数量从8h逐渐下降(P<0.01);vWF:Ag量从8h逐渐增多(P<0.001);D-D量从16h逐渐升高(P<0.05);PS:Ag量直到48h出现明显下降(P<0.001);而AT-III含量无明显变化。病理检查发现肺、肾、肝、脾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未显示明显的静脉血栓和出血特征。结论大鼠脓毒症模型在急性期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但未观察到凝血功能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

  • 标签: 脓毒症 大鼠 凝血功能 病理
  • 简介:目的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进行分析讨论,为凝血检验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进行凝血检验项目的一共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每位患者分别取3份用以进行凝血检验的标准血量的血液样本,对血液样本的离心时间、放置时间、以及样本溶血情况的三方面进行控制,观察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因素,具体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检验、凝血酶时间(TT)检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验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检验,通过对于不同影响因素的控制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发现,血液样本的离心时间会对PT以及APTT的数值造成影响,血液样本存放时间会对TT、FIB、以及APTT的数值造成影响,血液样本溶血会对四项检验指标的数值均造成影响。结论血液样本的离心时间、放置时间以及血液样本溶血均会对凝血检验项目造成影响,其中离心时间主要影响的是PT以及APTT的检验结果;放置时间主要影响的是TT以及FIB的检验结果;溶血则会对所有的凝血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 标签: 凝血检验 影响因素 血液样本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凝血功能、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用数字随机表法将70例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分成2组,各35例。分别实施全血输血(对照组)和成分输血(观察组)。对比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和抢救结局。结果观察组输血后除了TT,其余指标都优于对照组且优于输血前,抢救成功率(94.29%)更高(p值<0.05)。结论成分输血应用在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中能够使病人的凝血功能得以改善,效果可靠。

  • 标签: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输血 凝血功能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采用成分输血治疗形式对其凝血功能与治疗效果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择30例于我院产科分娩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纳入时间为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15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血浆输血形式,实验组行成分输血模式,对比2组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凝血酶原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短,实验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参照组(53.33%),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成分输血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提升其凝血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应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成分输血 产科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的改变情况,以便为急性白血病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来本院体检者72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两组患者凝血活酶时(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APTT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PT及FIB和D-二聚体水平等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患病期间其纤溶系统处于亢进状态,具有明显出血倾向,而对急性白血病患者PT、FIB及D-二聚体等指标进行检测有助于诊断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以及对预后判断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凝血功能 指标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5例,抽取其血液样本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35例其他患者的健康血液样本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内源性凝血状态,纤维蛋白元含量、INR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INR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FIB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检验指标对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凝血检验 诊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功能与肝病患者病情的关系及凝血功能指标对肝病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控制无关因素后,设置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与对照组比较,PT,PT%,INR,APTT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组比较PT-INR,PT,APTT,PT%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5)。说明各类肝病时,凝血因子都可出现不同异常。结论血浆凝血因子水平的减少程度与肝脏的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凝血功能常规对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不是十分敏感;凝血功能常规是区分急性肝炎与重症肝炎比较敏感的指标之一,而且动态观察重症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常规和总胆红素及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常规,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肝病 凝血功能 检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剂对凝血四项测定的影响。方法抽取40例健康体检者血标本各四管,其抗凝剂分别为0.109mol/L枸橼酸钠(19)(作为对照组);0.109mol/L枸橼酸钠(14);肝素锂;EDTA-K2,分别测其凝血四项值,比较各结果的差异。结果0.109mol/L枸橼酸钠(14);肝素锂;EDTA-K2的抗凝血PT、APTT、TT较0.109mol/L枸橼酸钠(19)显著延长,FIB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凝血四项时,应严格按照要求选用正确的抗凝剂0.109mol/L枸橼酸钠(19),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抗凝剂 凝血四项 测定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凝血检验项目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常规质量管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70例凝血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质量管理,观察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比两组持续质量改进效果。结果观察组质控有效率、满意率、准确率分别为96.47%、96.47%、97.64%,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凝血检验项目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可提高凝血检验的准确性,并提高患者对科室的满意度,应全面推广应用。

  • 标签: 凝血检验项目 持续质量改进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