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出院后30天住院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6-2021.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记录全部患者出院后院外治疗依从性、心率、血压、血糖、血脂、吸烟、体重、饮食及运动等情况。统计出院后30天住院患者,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50例患者30天住院患者48例,住院为32.00%(48/150)。住院组与未住院组年龄、性别、出院时心功能、血脂、血压、血糖、体质指数等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定期随诊、吸烟、遵医嘱服药、健康饮食、有氧运动差异明显(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30天的住院较高,导致患者住院的主要因素包括治疗依从性差、不遵医嘱服药、未戒烟、饮食不合理等,因此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指导,做好预防措施,降低住院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30天再住院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住院的影响。方法以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共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到家庭(HtoH)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用药依从性和住院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数据的截取是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筛选的,本次以符合条件的80例慢性心衰住院患者作为此次实验报告中的数据提供对象,以奇偶数的方式分成两组,奇数的4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并设为常规组,偶数的40例患者采取医院到家庭护理模式,并设为研究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用药依从性更高,p<0.05;研究组住院更低,p<0.05。结论:医院到家庭护理模式对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并降低住院,值得推广。

  • 标签: 慢性心衰 医院到家庭护理模式 用药依从性 再住院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实施医院到家庭护理模式,探讨对患者用药依从性及住院的影响。方法:择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观察两组,各25例,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医院到家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用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半年、1年住院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医院到家庭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大大降低出院后住院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医院到家庭护理 用药依从性 再住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9年至2019年我国不同地区、医疗机构和人群住院变化情况,为国家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从我国历年卫生统计年鉴数据中获取2009年至2019年我国住院的相关数据,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机构的住院和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不同人群住院及不同病种住院变化情况。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频数分析。结果我国住院持续升高,从2009年的9.95%升至2019年的19.03%。其中,东、中、西部地区住院分别由9.7%、9.9%、10.8%升至17.0%、19.3%、21.5%,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8%、6.9%和7.1%。公立医院住院量增加了1.2倍,民营医院增加了4.5倍;三级、二级、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住院量分别增长292.9%、80.8%、166.4%、4.5%; 2009年至2018年,医院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从4.5人增至5.7人,2019年下降至5.6人。城市居民住院增长幅度小于农村居民;0~4岁和≥55岁居民住院增速最快。近年来出院疾病以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为主。结论医改十年间我国住院持续上升,整体趋势合理。我国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住院变化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住院 新医改 住院率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及住院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于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予以A组常规护理干预,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运用PDCA在提高急诊住院患者核酸采样检测中应用的实施效果。方法 运用PDCA工具,通过主题选定、现状把握、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及标准化步骤来完成活动,从而形成规范的管理模式。结果 急诊住院患者快速核酸采样检测率由改善前的19.1%提高至改善后的71.3%。结论 PDCA活动,不仅提高急诊住院患者快速核酸采样检测,规范了急诊核酸采样管理程序,保证核酸采样工作有效、安全的开展。提升急诊住院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PDCA 急诊住院患者 核酸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论项目管理在消化科住院禁食患者中控制低血糖的发生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医治的消化科住院禁食患者60例,按随机方式分组,其中30例采取常规管理(对照组),另30例实施项目管理(观察组),经观察对比,得出结论。结果:对于各项数据的对比来说,观察组管理方法的各项数据更加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之后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管理质量评分、管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本研究方法进行管理,这样可以让患者获得更好质量的管理,有效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作者: 赵红宾1, 田文2 ,冯世栋1,牛军强1,王海燕1 ,弓宇3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08-12
  • 出处:《健康女性》2021年8月12卷28期
  • 机构:1.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邢台市第一医院),骨科。河北邢台 054001  2.邢台市襄都区北大街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河北邢台 054001  3.平乡县人民医院,骨科。河北邢台054500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手术延迟对短期预后的影响和死亡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此次研究于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选取144例60岁以上且初步诊断为髋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针对手术治疗时间和院内死亡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144名患者符合标准。延迟手术超过48小时与之相关更高的院内死亡风险。 结论:对老年患者髋骨骨折手术开展时间进行延迟,有可能增加院内死亡的风险概率。

  • 标签: 髋部骨折 老年患者 潜在风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住院患者开展品管圈护理与干预,并探讨该护理方法对患者衣服丢失的改善情况。方法:设置研究开始时间为2021年3月,并于2021年9月终止,2021年4月5日至5月2日,我院并未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记录住院患者的衣服丢失几率;2021年6月7日至7月31日,我院住院部已成立品管圈小组,并对患者开展一定的护理与干预,记录并比较不同时期患者的衣服丢失。结果:住院患者在接受品管圈护理与干预后,其发生衣服丢失的几率与事件明显更低,且数据比对后有差异(p

  • 标签: 品管圈 住院患者 衣服丢失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中的应用。方法:将PDCA循环理论用于住院患者的跌倒管理,比较PDCA循环运用前后住院患者的跌倒发生。结果:运用PDCA循环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由0.031降至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PDCA循环 住院患者 跌倒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产妇纯母乳喂养问题进行探讨,提升喂养。方法:针对150例产妇为对象,时间为2022年4月-2022年9月,按照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划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循证护理指导,对比母乳喂养情况。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产妇纯母乳喂养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产妇及家属的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以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最后,护理人员母乳喂养专业知识技能的院内评估中,以开展循证护理下工作有明显改进。结论:采用循证护理措施有助于提升产妇纯母乳喂养,完善了母乳喂养宣教流程,对新生儿生长、免疫、发展的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住院期间 纯母乳喂养率 循证实践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系统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减少再次住院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76例冠心病患者,收治时间2020年11月-2021年11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8例,行常规护理,实验组38例,行系统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遵医用药依从性评分和再次住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冠心病患者系统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预防再次住院发生,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系统健康教育 冠心病 再次住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过程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效果。方法:选择144例住院患者为此次研究观察的对象,选择起始时间即2020年12月,截止时间即2021年6月,通过抽签方法实施分组,即常规组和研究组,各组住院患者为72例,常规组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比较二组管理效果。结果:研究组跌倒事件发生低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能够降低住院患者跌倒事件发生可能性,有益于提高临床护理管理工作质量。

  • 标签: 跌倒 住院患者 品管圈活动 跌倒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对PDCA循环提高住院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的效果进行讨论。方法 以2020年7月为时间节点,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实行常规管理,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实行PDCA循环管理,对两种管理模式下各类抗菌药物的微生物标本送检,以及不同科室患者住院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两种管理模式下各类抗菌药物的微生物标本送检和患者住院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PDCA循环有助于住院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的提升,应作为主要的管理方式加以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 抗菌药物 微生物标本 送检率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提高住院患者尿培养标本合格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所接收的156例需要进行尿培养的患者,将156例患者随机且平均分为两组,一组对照组、一组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尿培养流程进行,而观察组患者是在常规尿培养的前提之上结合护理干预。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结果得出,在常规尿培养流程进行中融入护理干预,对于提升尿培养标本合格有着显著成果。结论:护理干预对于提升住院患者尿培养标本合格的效果有着非常显著的成效,通过在整个尿培养标本留取环节中开展护理干预,可以很好的增强住院患者尿培养标本的精准度,从而保障了接下来针对患者所开展的治疗更加的精准与及时。

  • 标签: 护理干预 住院患者 尿培养标本合格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患者护理中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6月住院的100例内科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100例内科老年患者为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方法),比较2组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满意度和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护理核心制度执行情况评分、基础护理操作情况评分、护理风险内容知晓情况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护理中积极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促进护士临床工作护理质量的提高。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内科 老年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品管圈在减少ICU住院患者身体约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于2022年3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将同年4月我科收治的70例ICU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品管圈活动分析身体约束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方法,统计2022年4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的情况。结果:在通过品管圈活动制定对策并实施后,ICU住院患者的身体约束使用率低于开展前;患者的皮肤损伤、皮下瘀斑、关节功能障碍发生得到明显改善;意外拔管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低于开展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ICU住院患者身体约束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能够根据现有的情况,明确改善方向,从而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最终达到避免约束造成损伤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达到降低住院患者的身体约束的目的,值得研究和借鉴。

  • 标签: 品管圈 ICU住院患者 身体约束
  • 简介:摘要:提高急性脑梗死灌注治疗是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之一,为进一步提高我院急性脑梗死灌注治疗,通过分析2021年1月-2021年3月急性脑梗死灌注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2021年4月-2021年9月运用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法干预影响急性脑梗死灌注治疗相关因素后,急性脑梗死灌注治疗得到了明显提高,从一季度的42%提高至三季度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CA循环法应用后,完善制度、梳理流程、规范管理,可有效地提高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灌注治疗,提高医院卒中救治水平。

  • 标签: PDCA  急性脑梗死  再灌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