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方法,在人类思维进程中交互为用。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文献,如《墨辩》、《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等对归纳逻辑思想有中国式的理论论述。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整理,以期古为今用。

  • 标签: 归纳逻辑思想 以一知万 典型归纳 简单枚举
  • 简介:巡狩贯穿于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始终,是中原早期王权形成的重要媒介。在先秦独特的社会环境下,巡狩在维系王权、推行教化、促进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商周之际,巡狩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备,逐渐褪去其武力的一面而日益表现出社会管理的“重民”特征。

  • 标签: 巡狩制度 早期国家 行政视察
  • 简介:研究先秦乐论主要从先秦乐论、音乐史、考古资料、学术研究、上古史以及哲学史等方面搜集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搜集、归纳、整理,明确研究思路,是先秦乐论研究的出发点。该研究思路亦可供相似的研究提供有益参照。

  • 标签: 先秦乐论 资料 典籍 音乐史
  • 简介:师徒是职业教育史中最早的角色关系,有其复杂的演变过程。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类师徒或师徒(萌芽)之间借助技艺学习逐渐形成了氏族成员共同遵守的惯例。奴隶社会,家传世袭制中的师徒关系具有稳定社会生产秩序的作用;职官世袭制中的师徒关系保证了职官位置世代被家族占据。春秋战国时期,自由民家庭社会细胞为巩固父子相传师徒角色关系提供了组织保障;私学师徒角色关系取代了职官世袭师徒角色关系,促进了社会进步;绝技传授师徒角色关系,因其小众,对社会进程影响甚微。

  • 标签: 先秦 师徒角色关系 师徒角色关系特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心”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通过“心”的作用,人之道德主体不断生成。孔子以“心”确立了人的道德本质的内在向度以及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两个面向诠释了“心”的理论,“心”既有道德内涵,又具有认知功能,进而成就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方式。先秦诸子所言“心”具有是非判断、价值评价和道德训令的功能;“心”塑造了道德主体的伦理规定性,生发了道德主体的内在道德自觉,引导着道德主体不断实现精神超越。

  • 标签: 先秦儒家 道德主体 生成
  • 简介:节俭是先秦儒家、墨家的共同主张,但两家的出发点不同。儒家从修养和节用爱民的角度出发,墨家从节用和利民的角度出发。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殊途同归,都看到了节俭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好处。当代社会仍然需要倡导这种节俭观,以期带来个人品德的升华、心灵的舒适、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先秦 节俭观 儒家 墨家
  • 简介: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范畴,是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中国人的精神标识。先秦儒家孝德思想是中国孝文化的源头,它发端于夏商,萌芽于西周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孝德思想内容丰富,养亲、敬亲、谏亲、安亲与丧祭等内容自成系统。这一思想系统在传统社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必须站在正确的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当代价值作出科学分析。

  • 标签: 先秦 儒家 孝德
  • 简介:先秦时期,包含“自我”和“他者”两个方面的民族观念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和基本内容没有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的延续性这两个特征.这种整体性和延续性,是依托于古代中国社会重要认识工具“差序格局”这-理念而表现出来的.它保证了先秦时期民族观念延续至近代,并对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先秦时期 民族观 整体性 延续性 差序格局
  • 简介:先秦儒家认识人性的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表达了对人性向善的追求,并且均注意到了人性中的幽暗面.孟荀二人认为世道的昏暗是由幽暗人性造成的,并将忧惧的对象指向了口舌耳目之欲的无节制状态.但由于二人认识观的不同,孟荀二人在如何应对幽暗人性上产生了分歧--前者强调内向反思,后者强调外在规范.可是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他们的幽暗意识都未能冲破儒家思想中的乐观主义情结,即对圣王之治的迷信.在这种情结的影响下,幽暗意识最终沦为了圣王思想的陪衬.

  • 标签: 先秦儒家 人性 幽暗意识 内向反思 外在规范
  • 简介:刚跨入文明门槛的荆楚大地,先是生活着三苗、炎帝等始祖部落,其后降至西周,方国林立,氏族部落众多,除了汉阳诸姬之外,还有楚、巴、庸、麋、权、邓、扬越等众多方国。先秦之中华民族逐步走向融合,荆楚虽因地处蛮夷,但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仍有自己的独有风味。文章归纳先秦楚人日常生活的审美情趣,主要有三方面:在个人外在喜好方面有尚左、喜赤,好高冠、喜佩戴,留长髯、好细腰等;在修身养生和交友等层面,强调重诺守信,饮食合于时令,喜楼榭好知音等;在家国情怀方面,则有爱国怀乡,尚武和恋祖的地区性格。

  • 标签: 先秦 楚人 日常风习 审美情趣
  • 简介:全球化的经济并没有带来一个西方模式的全然同质的全球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核心是'仁、义、礼'伦理体系,这个体系将家庭伦理与政治原则混同,无法使同样的规则平等地适应于每一个人,但儒家伦理的'示范伦理学'特色相对于'规范伦理学'在今天具有值得珍视的合理性,儒家的修身原则可以对人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代民主依然需要人格的魅力,这是儒家对现代民主可以贡献的重要内容。

  • 标签: 示范伦理 规范伦理 法治
  • 简介:先秦时期对《小弁》的解读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维度:《诗论》解读《小弁》为“谗人之害”,侧重对君臣关系的揭示;孟子则认为《小弁》因“亲之过大”而有怨,侧重对家庭伦理的分析。至汉朝时,今古文经学分别以伯奇不容于父、宜臼不容于幽王作为《小弁》的本事。二者的差异体现了如何利用叙事、在继承前人理解的基础上给出符合特定目的阐释的过程。对《小弁》阐释的流变,是两汉重构诗意过程中对先秦诗学继承与发展的有力证据。

  • 标签: 《小弁》 阐释 三家诗 毛诗
  • 简介:安庆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等因素对于安庆地区的发展起着结构性的基础作用。由于安庆处于南北过渡带长江之滨,倚靠大别山,境内平原、丘陵、高山依次分布,为安庆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自然环境。自东汉末到南北朝的战乱时期,随着人口南迁,技术涌入南方。安庆地区因其南北过渡带的位置以及山深林密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垦殖,而南北政权也纷纷在沿江平原丘陵地区治水屯田,安庆在此期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

  • 标签: 安庆 时段理论 历史进程
  • 简介:先秦儒家“修养”美育思想强调内修,以“仁”“义”“礼”“智”“信”“情”的内容,通过“诚”“静”“壹”“正”“独”的方法,实现生“和气”成“气象”,产生感应影响人们的“乐仁”行为,最终实现圣人不言而“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神”的君子人格.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需要赋予当代实践美育新内涵,即把先秦儒家拘于“心”的道德行为的“修养”转化为现代劳动实践的行为修养.

  • 标签: 审美人格 先秦儒家 当代实践 修养美育
  • 简介:在中国漫长的鱼形纹样史中.从抽象的新石器彩陶鱼形纹饰到先秦的写实风格.从组合搭配装饰的商周青铜器鱼形纹饰到具有秩次和密集感写实性的春秋战国鱼形纹饰.无不闪烁着先民对鱼形纹样的创造智慧。先秦鱼形纹饰的形式经历了写实性世俗化,几何和抽象化过程.而它的寓意投射出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和图腾的崇拜信仰。寄托了男女匹偶合欢的美好人生、表达了对生命轮回自然规律以及吉祥如意的隐喻象征意义。可以看出.古代鱼形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是多元化的.也揭示了传统鱼纹纹饰在现代设计中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所以.设计工作者要对先民的艺术加以吸收和改造,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秉承中华灿烂文化的遗产。

  • 标签: 先秦鱼形纹饰 吸收与改造 形式和寓意
  • 简介:桑既是农业作物,还是夷夏文化中阴阳、男女关系的象征,根源于早期的生殖崇拜。桑林崇拜投射于上古地域命名的典型例子——空桑,是先秦早期东夷信仰中心,在中原和东夷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传世文献中多有空桑,其地望大致在黄河北折以南至山东丘陵一带,是上古夷夏文化的交汇的重要地点和东夷民族研究的关键。

  • 标签: 夷夏文化 空桑 地望
  • 简介:中国档案事业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文书工作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断演变和发展。本文立足于先秦时期,探讨了我国古代社会文书工作的产生源头先及先秦时期文书工作的特色。

  • 标签: 先秦文书 文书制度 文书特点
  • 简介:本文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本体论,应当从这一性质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文章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成熟、古代政教制度建立、伦理体系的确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诗歌本体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论文认为“诗言志”作为一种古老的经典理论,为春秋时代的士大夫赋诗行为所继承,并被诸子论诗所引述与发展。在与其他经典并存的体系中,“志”成为《诗》的经典属性。论文还对由“诗言志”到《周礼·春官》的六种“乐语”、“六诗”、《毛诗大序》的“六义”这一对“言志”方法的展开历史做了探讨,并指出了《乐记》对“诗言志”说的发展。

  • 标签: 诗言志 诗歌本体论 先秦诗学 诸子诗学